摘要: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高铁、新能源等诸多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关键环节,尤其是芯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方面,仍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风险。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高铁、新能源等诸多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关键环节,尤其是芯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方面,仍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风险。
手机芯片多来自高通,电脑处理器离不开英特尔、AMD,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也因美方限制导致生产受阻;操作系统更是被安卓和Windows垄断,底层能力受制于人。
这种依赖不仅制约产业发展,更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长期隐患。但难题之下,并没有阻挡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脚步——越来越多国产技术正以“锲而不舍”的姿态加速成长,逐渐挺进核心地带。
尤其是在操作系统层面,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HarmonyOS便是典型代表。从最初争议中诞生,到如今纯血终端设备数已突破1200万,并持续扩展适配机型,鸿蒙正在走出自己的生态之路。它不是为了替代安卓而做“第二个安卓”,而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真正走向自主架构的操作系统。
与此同时,在更为传统的PC端,国产系统也迎来关键突破。2025年8月26日,在中国操作系统产业大会上,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1正式发布。
它采用全新的磐石架构,成为国内首个搭载Linux Kernel 6.6商业内核的系统,不仅在安全性、流畅度上显著提升,还深度融合AI能力,支持智能办公场景。
更令人振奋的是,它已成为首个突破百万生态适配的国产操作系统,兼容绝大多数国产软硬件,目前已部署超过1600万套,广泛应用于航天、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领域。
如果说操作系统是“地基”,那么软件生态就是上面的“高楼”。在这一层面,国产力量也在持续积累。
金山Woffice已成为国内办公软件的代表,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支来自WPS核心团队的研发力量,早已转向另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赛道——企业级无代码开发平台“云表”。
这是国内最早提出“画表格编程”的平台,用户不需要懂代码和数据库,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拽就能搭建出ERP、MES、WMS等复杂管理系统。
它看起来像Excel,但能力远超Excel——不仅能开发移动应用、对接企业微信、金蝶、用友等系统,还能集成工业设备、做数据可视化分析。
目前已应用于许继电气、华为、中铁等大型企业和机构,成为企业数字化进程中的“国产新底座”。
正如云表团队所言,如果用户对鸿蒙系统有强烈需求,他们也将积极推进兼容——这种“生态协同”正是国产核心技术突围的关键路径。
从鸿蒙到银河麒麟,再到办公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国产基础软件正在从“可用”走向“好用”,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协同”。尽管前路依然漫长,外部限制仍未解除,但坚定的自主研发和持续的用户共创,正在让中国企业逐渐拿回数字主导权。
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持续向前。而每一步进展,不仅意味着技术自主,更关乎国家未来能否真正掌握自己的核心数据、走向真正的数字自强。
对此,您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聊哦。
文|胖胖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