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毛六的稿费,让我从锅炉房走进了“大观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6:55 2

摘要:他叫胡长远,在辍学后辗转多地打工,锅炉工、服务员、销售……却仍把阅读看作生活中珍贵的精神粮食;在今日头条上,他是@君笺雅侃红楼,那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命运的齿轮在2017年普通的一天悄然转动——一条关于《红楼梦》的问答,为他带来人生第一笔靠知识获得的收入,一毛

二十几年前的正月十二,沈阳街头,积雪未化,寒风刺骨。他提着包,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刚从一家化工厂的锅炉房辞职,那份推煤的工作又脏又累,几乎看不到未来。

他叫胡长远,在辍学后辗转多地打工,锅炉工、服务员、销售……却仍把阅读看作生活中珍贵的精神粮食;在今日头条上,他是@君笺雅侃红楼,那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命运的齿轮在2017年普通的一天悄然转动——一条关于《红楼梦》的问答,为他带来人生第一笔靠知识获得的收入,一毛六。更不会想到,凭借对《红楼梦》的痴迷与深耕,他会成为今日头条上拥有30万粉丝的文化博主,写下近两千万字的解读。

@君笺雅侃红楼 在今日头条有超过30万粉丝,仍保持着每天更新的频率

他说,自己曾生于微末,现在也仍是一粒微尘,但即使是一粒微尘,也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

这两千万被他自称“算不上文学”的文字,正通过今日头条,被无数读者看见。

以下整理自胡长远的自述。

01辍学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我叫胡长远,1981年出生在吉林通化市柳河县的一个小山村。记忆里,家里常年飘着药味。父亲患有肺结核,母亲身体也不好,一直到1995年,家里的主食才从玉米换成白米饭。

书是家里的稀缺品。亲戚家唯一有书的是在村里当会计的舅舅,小学四年级时,我在他家翻出过缺页的《水浒传》小人书,看得如饥似渴。那时候,我连墙上的旧报纸都不放过。每年腊月,父亲都会去集市买三五斤报纸糊墙,让昏暗的老屋亮堂些。糊完后,我就趴在墙上,一字一句地读。去表兄弟家串门,也总盯着人家墙上的报纸看。长辈们常夸我:“长远真是勤奋老实,一点都不淘气!”

年幼的胡长远与年轻的爸爸妈妈

我第一次读到《红楼梦》,是在初一下学期,从前桌的女同学那儿借的。为了赶在学期结束前还书,用一个星期囫囵吞枣读完了一百二十回。

当时15岁,并不懂什么“红学”,只看懂了其中的爱情悲剧。读到高鹗续写的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之死,我抱着书哭得稀里哗啦,宝黛钗三人真的就像《终生误》里所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他们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

可伤心归伤心,大观园里的锦衣玉食离我的生活太远了。在我上高一的时候,患病多年的父亲还是走了,家里彻底没了劳动力。全家最穷的时候,连50块钱都凑不出来。母亲无法同时供养三个孩子,身为长子的我只能辍学。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可惜,当时已经难以为继了。现在回头来看,当时不读书依然是我最好的选择。

辍学后,我跟着发小去了沈阳的化工厂打工,每天在锅炉房推煤,又脏又累,月薪还不到一千块。坚持了两年,实在撑不下去了。还记得那是一年正月十二,我提着包,在冰天雪地的沈阳街头流浪,心里充满了不甘,我一直想,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做苦力了吗?

虽然离开了课堂,但我始终没有放弃阅读。我在沈阳书报亭办了会员卡,每月用15块就能借阅所有书籍。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司马迁的《史记》、余秋雨的散文……都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始接触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第一次知道《红楼梦》里藏着这么多学问。

书籍向我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哪怕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我这样的农村孩子也是巨大的吸引和启发。阅读让我知道,原来人可以有更丰富的活法,而不是像父母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渐渐地,我心中的念头越来越坚定:我要把全家人带出贫困的泥潭,要想尽办法把母亲、弟弟、妹妹都带到城市里去。而眼下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赚到钱,改变生活。

02为什么是红楼梦?

离开锅炉房后,我在沈阳一个茶楼工作了几年。2007年,我到了北京。刚开始在磁器口的影楼做销售,之后又在一个高级商场的眼镜店做店员。每次工作休息时,同事们在打游戏,我就捧着电子书看。大家常开玩笑说,“只要有字迹的东西,胡长远都能拿过来多看两眼。”

那段时间,我没有再重读《红楼梦》,但是在商场里迎来送往,倒是对书中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新的体会。比如,秦可卿去世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读者大多认为这一章节很能体现王熙凤的领导才能。我却觉得,即便没有凤姐,丧事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王熙凤不讲人情世故,我们打工人遇到这样霸道的领导,很难同心,也创造不了什么。

2015年,胡长远与眼镜店同事们的合影

2017年我从眼镜店辞职,原准备以炒股为生,结果误打误撞,赶上了自媒体的风口。那一年,今日头条全面打开了图文、视频和问答领域的创作。像我这样爱读书的人,也有了分享见解的平台。

就在那时候,我第一次靠知识赚到了钱。头条问答给我推了几条别人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我不太认同,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一段上去,得到了一毛六的报酬。随后,有一篇关于贾琏和平儿关系的回答爆火,阅读量超过了五千万,每月能带来一两千块的额外收入,也让我有机会成为“创作者”。在工作人员建议下,我注册一个专门谈红楼的账号,叫@君笺雅侃红楼。可以说,我和《红楼梦》有些阴差阳错的缘分。

我开始独立地创作文章。“贾元春生于大年初一,有何奇怪?”“贾府真的侵吞了林黛玉的三二百万财吗?”“贾政为什么能当家荣国府?”“薛家一介商贾凭什么并列四大家族?”……

研读《红楼梦》几乎成了主业。初期,每天收入只有十几块,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如果每天只发一篇,收入可能不多,那如果每天发五篇呢?我把《红楼梦》读了上百遍,把书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一条条整理归档。不知道写什么,就去评论区分析读者的兴趣点;写长文不熟练,就一篇篇练。

我坚信头条上有我要的未来。我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没念过大学,然而《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读者在它面前一律平等,我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做服务业收入确实稳定,但写红楼,能把我对文学的热爱传播出去,影响更多人。而且,头条体量大、读者层次丰富、对文化内容的扶持力度强,我确信,只要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总有一天会被更多人看见。

胡长远将红楼梦读了一遍又一遍

2018年,我回到了沈阳。一来是在北京的消费太高,二来母亲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做自媒体成了我最重要、近乎唯一的收入来源。最刻苦时,我每天更新五篇、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现在,我仍然保持每天写八千到一万字的高强度输出。

我希望写出来的东西能够通俗易懂,也常常寻找与其它红学爱好者不同的角度。比如林如海去世后林家家产的去向,很多人依据第72回贾琏一句“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推测贾琏送林黛玉回苏州给林如海送终时,也顺便替贾家“收割”了林家的财产。对此我持不同看法。我查阅了《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女儿的继承权,林如海虽是单传的林侯嫡长房,但五服以内仍有族兄弟,林黛玉刚好超出五服,这样族兄弟既有继承林家家产的法律依据,但又不必承担抚养林黛玉的责任。况且黛玉聪颖过人,如果自家的钱真被贾府贪墨,她怎么能在贾府安然度日?

到了2020年下半年,我成为头条的首发创作者,首发的收益是普通创作者的三倍。最高时在头条的月收入涨到了两三万,作品也获得了更多关注。

2022年,胡长远作为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的奖牌

03我可以安顿好家人了

日子终于好起来了。当年和我在沈阳一起打工的朋友,多半是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有的出国打工几年,没能留下来,最后还是回乡种地。

我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在沈阳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公寓,把母亲接到身边同住。早年我外出打工,家里三十多亩地和牲畜全靠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母亲常年照顾患肺结核的父亲,左肺也严重纤维化,现在已经完全萎缩了。她虽然对我的工作没什么概念,也不善于表达情感,但和家里的舅舅、姑姑们相比,她觉得自己挺享福的。母亲常说,如果不是搬来城市,她可能和丈夫一样早早走了。

父亲离世时才43岁,我曾久久无法释怀。如今多年过去,心境已经由遗憾变为淡然。那些不美好的过去,随着时间和生活的改变,有了不同的意义。我们兄妹感情比其他人更深,母亲也还在身边,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一切,我都归功于今日头条。是头条把我带到了这个行业,让我吃到了一小口自媒体的福利,更让我有能力好好安顿母亲。

胡长远和妈妈在上海东方明珠前

我过上了曾经憧憬的生活:收入是良好的,时间是自由的,亲情是稳固的,精神是丰沛的。

过去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商业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没人知道我是谁,没人在乎我想什么。但现在,稿子只要晚发一会儿,就会有读者追着问我,“怎么还没更新?”很多关注我的人,本身就带着对《红楼梦》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哪怕不认同我的解读,也会翻资料、找依据来讨论分歧,这种交流特别珍贵。观点碰撞很正常,我自己的认知也在沟通交流中不断修正。我现在还是个草根,底蕴不够深厚,所以探讨《红楼梦》,正是相互督促、一起进步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君笺雅侃红楼已经更新了近2000万字。我对《红楼梦》的理解,早已不再是初读时“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没能在一起,但他们心意相通,灵魂始终相守。他们的爱情并非彻底的悲剧,而是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最终在精神层面达成了和解。这是《红楼梦》的魅力,也是我不断分享、探索红楼的动力。

第二期《胡长远的红楼天地》现已上线,点击链接跳转或打开头条搜索,一起来了解更多“条友”@君笺雅侃红楼的故事,看他用热爱和坚持开启的一方天地。

来源:今日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