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年以后,精力体力下滑,跟年轻人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但是又有一家老小要照顾,该怎么办?
经常听到有人焦虑说:
中年以后,精力体力下滑,跟年轻人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但是又有一家老小要照顾,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年人需要考虑,年轻人也一样,不提前准备,现在的中年人困境就是你的以后。
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门技能,让自己越老越吃香!
对普通人来说,写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写作不需要考虑年龄、学历、空间,也不需要复杂的操作,一部手机、一台电脑,随时随地可以写。
但是平时接触学员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人想通过写作变现,增加一些收入,但是光有一些经验积累,不知道怎么写出爆款,怎么办?
答案是,去拆解。
写作这件事,方法很重要,有了方法才知道什么是好、如何做好;拆解同样重要,拆解是联系方法和实践的桥梁。
想提高出爆文的概率,去拆解别人的爆款,搞明白别人怎么爆的,自己才更容易写出爆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公众号再一起做10年」年度社群,陆续拆解了50篇各个领域、各个体量的爆款文章。
社群成员看完拆解之后,反馈非常受益,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爆文拆解”“爆文拆解天花板”。
今天免费给大家分享一篇爆文的拆解,比较普适,希望看完之后对大家写出自己的爆款有所帮助。
原文来自育儿类大号@女儿派 的一篇爆文
单篇拆解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信息、内容拆解、迁移借鉴。
全文7200字,全是干货,如果你在学习写作,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想提高出爆款的概率,一定一定要认真看完全文,尤其是最后一部分。
01
基础信息
01 账号来源
@女儿派
简介: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洞见”旗下的矩阵账号,定位亲子教育领域,主要面向有女儿的家庭,年龄层从小学生到高中生,帮助读者解决各个年龄层育儿困扰,满足家长的阅读需求。
内容方向专注于女儿的成长、教育、健康和心理发展,提供与女儿成长相关的育儿知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也分享知识、经验和故事等,旨在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实用的育儿资源,成为父母育儿旅程中的得力助手和知识宝库。
选题多抓育儿过程中发生的痛点,或借用热点事件/话题等,案例多采用日常生活中亲子相处的情景,行文表达通俗易懂,且均能给父母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方法或建议,内容价值高,对读者有启发。
新榜公众号500强,预估活跃粉丝数360w。
02字数拆解
总字数2988字,其中开头240字,第一部分476字,第二部分479字,第三部分672字,第四部分411字,第五部分512字,结尾198字。
03数据表现
本文数据:阅读量10w+,点赞量2.2w,分享量10w+,在看量1.3w,留言量43
账号日常:阅读量5.6w,点赞量400,分享量4k,在看量300,留言量20
整体数据预估为常规数据40倍左右。
以上是第一部分,基础信息。
02
内容拆解:10大要点像素级拆解
彻底看透一篇爆文是如何写出来的
这部分会从一篇文章的每个部分来拆解,核心是分析每个部分的技巧方法、好在哪里。
01选题
①覆盖人群广泛
这是一篇育儿观点文,聚焦当下孩子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的常见问题——沉溺手机。
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流行的当下,沉溺手机的问题越来越年轻化,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也是父母需要帮助子女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涉及到所有有孩子的家庭,背后是上亿人群的痛点,选题覆盖人群极为广泛。
②戳中人群大痛点
当下电子产品普及,由于孩子意志力差导致沉溺手机不可自拔,进而引发各种注意力差、没精神、甚至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同时父母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或处理方式,帮助孩子控制玩手机,导致亲子间关系紧张、甚至破裂,是一个让读者很头疼,却无法解决的长期的、大的痛点,任何时候写都会有人关注。
③引发群体共鸣
文章以“妈妈对孩子说”的形式,告诉孩子“我为什么不让你玩手机”,5个小标题各代表一种角度,有理有据,循循善诱,引发父母共鸣,迫不及待要分享给自己的孩子看,同时文章中的很多道理也能借鉴应用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中。
02标题
①核心应用2个技巧:
激发好奇:why式,先抛出一个问题,留下悬念,勾起读者好奇心,特别是那些可能面临相同问题的家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标题中的“妈妈的回答”并没有给出答案,促使想点进去看看答案,到底是怎么回答的,自己是否可以借鉴。
展示回报:“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收藏”,对于为什么不让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而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收藏,说明可能有价值或有解决方法,让人产生强烈的点击欲望。
②核心应用3类吸睛关键词:
痛点关键词+共鸣关键词:“不让你玩手机”,戳中了很多父母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也表明很多父母的态度,产生共鸣;
超级符号词:“手机”、“孩子”、“妈妈”、“家长”。
03开头
①写法概括:
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引入,使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增强文章的生动感和代入感。多用细节描写,比如用“推门而入”“趴在床上”“入迷地刷着短视频”等动作细节,让场景更加真实和具体。
通过女儿的“三连问”直接提出了核心问题,展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冲突,引出大部分家庭共有的问题,迅速引起家长的共鸣。
“我当时沉默了”“思考良久”为下文创造了悬念,使读者期待母亲最终如何回答和处理这个问题。
最后过渡句“我才想好如何跟女儿聊玩手机的问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为文章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②技巧分析:
核心使用“激发好奇”、“与我有关,对我有用”和“展示重要性和价值”的技巧。
激发好奇:开头借一个具体场景引入,再通过女儿的“三连问”提出孩子沉迷玩手机的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答案,创造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与我有关,对我有用:这个话题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会普遍遇到的问题,能够引发共鸣,而如何就这一问题教育孩子也是家长们迫切想知道的。
展示重要性和价值:“我当时沉默了,因为我并不想给她一个专制或敷衍的回答。思考良久,我才想好如何跟女儿聊玩手机的问题”说明下文是经过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内容有价值,值得学习借鉴。
04大框架
文章整体框架清晰,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吸引读者注意,然后通过五个不同观点具体分析为什么不让玩手机,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观点三步法:总-分-总
总论点:由一个具体的场景引入,提出“为什么不能玩手机”的总论点。
五个小标题是分论点:
01 控制不了欲望的人,终将被欲望控制
02 在最该努力的时候选择放纵,未来留给你的只能是无尽的叹息
03 唾手可得的快乐背后,都是昂贵的代价
04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05 今天多吃一点学习的苦,明天才能收获多一点生活的甜
总论点:强化主题,给女儿以鼓励,你现在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你的未来铺路;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并对父母提出陪伴孩子的希望。
05细脉络
开头:半夜无意发现女儿入迷地刷短视频,我一把夺过手机告诉她这学期都不要想再碰手机,结果女儿对我吼出三连问,让我沉默了,思考良久,才想好如何跟女儿聊玩手机的问题。
01 控制不了欲望的人,终将被欲望控制
引入:直截了当提出为什么要限制女儿玩手机的问题,提出关键词“欲望”,并论证了需求和欲望的区别。
观点:玩手机是欲望,不是需求。需求需要被满足,但欲望需要被控制。
素材1:青岛14岁小女孩玩手机18个小时,长时间不睡觉险些猝死。
素材2:“得到”罗振宇告诫用户,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短视频有密集的兴奋点涉及。
总结:懂得克制自己,战胜欲望,才能主宰人生。
案例:家长会上,班级考试连续多次靠第一名的学生妈妈上台发言,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比较案例,即猴子选择香蕉还是钱、孩子选择手机还是学习。
论证:未来过怎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当下的每个选择。
总结:放不下手机的孩子,往往只能放弃自己的人生。
03 唾手可得的快乐背后,都是昂贵的代价
案例1:大雁和鸭子的寓言故事,大雁和鸭子都想当旅行家,但鸭子贪恋当下的舒适与快乐,结果翅膀退化被圈养在围栏里,大雁飞过高山、越过大海,见识了世界的广阔。
论证1:所有唾手可得的快乐,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案例2:用《限屏教育》一书中专业观点分析,大脑总是接受游戏、短视频等简单刺激的影响会受到的伤害;
论证2:为什么很多孩子一学习就分心、走神、注意力神游,完全学不进去,满脑子只有“玩手机”。
总结:“垃圾快乐”的可怕之处在于沉浸其中感觉不到伤害,有所醒悟时已彻底沦为对生活毫无办法的人。
案例:董宇辉在直播间说过的一段话,对比手机和人的价值,都是因为有被需要的东西。
论证:人若没有价值,谁会陪你演戏。
过渡: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不要在最好的年华里虚度时光,挥霍青春。
案例:“天才少年”左鹏飞接受采访说过的话“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打游戏的时间用在实验室而已。”
论证:时间,是最公平的存在,也是你现在最大的资本。
总结:与其眼红别人手里的手机,不如低头看看自己手上的书籍,能引领你迈向更广阔的人生。
引入:什么是真正的苦?
正面案例:肯定读书的过程中,早起、刷题、两点一线的生活,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苦。
反面案例:5个吃苦场景展开,菜市场商贩3点已经开始忙碌、环卫工4点已经在工作、工人在工地上风吹日晒、外卖员没日没夜跑单、厨师吃不上一顿正经饭。
对比论证:学习的苦是有限的且回馈巨大,生活的苦夜以继日让人绝望的茫茫无期,才是真正的苦。
过渡:“苦难守恒定律”
总结:妈不让你玩手机,希望你做一个自律的人,将来才有更高的起点,自由选择喜欢的职业、去喜欢的地方、过自由的生活,而不是被迫谋生,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结尾:名人名言总结,落点“人的成长只有一次机会,错过无法重来”,呼吁别在执着于手机,用努力为未来铺路,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的拼命的自己。
06表达手法
➡️整体:
全文站在父母的角度,用“对女儿说话的形式”呈现内容,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循循善诱,避开了生硬的说教感,让读者有代入,好像在体验一场跟孩子温柔对话的场景,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涨了新知,获得了方法。
5个小标题的观点都比较深刻,高度总结了放任自己玩手机的危害,很好地成为了读者的嘴替,容易激发共鸣;搭配的案例素材丰富,有社会新闻、寓言故事、身边家长的发言等,表达接地气,转发给自己的孩子也都能看懂。
➡️局部:
①善用情景引入,代入感强。文章开头是一个情景引入,将问题具体化,带入感强。
②素材匹配度高,容易理解。比如玩手机猝死案例;猴子选择香蕉/钱的素材;大雁和鸭子的故事等等,素材匹配度高,同时理解成本低,适合让父母讲给孩子听,价值感强。
③语言表达接地气,不高冷。比如文中引用了一则科学规律,“5岁前是打地基,6-18岁是建高楼”,用“打地基”“建高楼”的日常描述讲述一个专业的知识,读者的理解成本低,容易传递给孩子。
④对话形式表达,生动有趣。班级考试连续多次考第一名的同学的妈妈上台发言,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增加文章的互动性和真实感。
⑤引用名人观点,可信度高。比如,“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的观点、董宇辉的话、“天才少年”左鹏飞的话、歌德的话。
07结尾
先名言引入:“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接着强化主题,再次呼吁女儿别再执着于手机了,两个重复式金句“没有.....比......,也没有......比......”加强情绪。
同时炮制金句,现在的努力是为未来铺路,未来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制造共鸣。
最后对父母发出呼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08爆款成因
①选题借势普遍痛点,受众广,痛点深。
孩子无节制玩手机的问题,是当下电子产品越来越普遍后,每一位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目标受众人去基数大;痛点深且长期存在,话题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共鸣度,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都会是家长非常关心的话题。
②标题刺激读者点击欲,有效提升打开。
对话式的标题,是作者写给读者的,更是读者想要传递给孩子的话题,表达了父母的心声,一下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能很高地刺激读者打开。同时,用“妈妈的回答”“值得收藏”等关键词,强化文章的价值,进一步刺激读者一探究竟。
③文章观点丰富,逻辑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整体5个分论点,这些观点覆盖了不同方面,为读者(家长)提供了全面的视角。论证结构清晰,且每部分案例和观点紧密结合,论证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同时,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提供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答案。
④第二人称交流,书信体强化亲切感。
全文用第二人称,创建一种直接对话的感觉,模拟真实书信交流的结构和风格,增加了内容的互动性,二者结合使读者感觉自己是对话的一部分,提高了参与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多次出现“妈妈”的自称,表达温柔,比如“最后,妈妈想跟你谈一下”“妈妈不让你玩手机,是希望你能做一个自律的人。”在提供建议性的文章中,第二人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自己置于建议或指示的情境中。
⑤素材丰富且信息密度高,价值感强。
素材形式多样,引用了有科学依据、生活案例、生动类比,信息密度很高,给读者很强的价值感。
⑥观点深刻,金句表达有效刺激转发。
文章中的观点深刻,对玩手机危害的理解清晰,说出了读者的心声,且小标题和正文不乏金句化表达,容易让读者进行分享转发,造就了很高的转发数据。
09金句
划线前3金句分析:
① “为什么要限制你玩手机?这是因为,玩手机是欲望,而不是需求。需求是内在的,一旦被满足,它就会消失。比如你饿了需要吃饭,吃饱了就不会想再吃;困了需要睡觉,睡醒就不会再想睡,这就是需求。而欲望是外在的,一旦轻易被满足,它就会越来越大。比如手机玩了一个小时,还想玩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妈妈不反对,不控制,你就会越玩越起劲。所以,需求可以被满足,但欲望需要被控制。”
分析:这段话直入主题,直接提出了一个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要限制孩子玩手机。通过对比“需求”和“欲望”来解释限制的必要性。
从提出问题到解释原因,再到强调控制的重要性,代表一套完整的辩证逻辑,主要体现作者如何表达需要和欲望的辩证关系,即通过生活场景“饿了”“困了”“玩手机”对比举例,通俗易懂;整体用“因为......所以”形成逻辑闭环,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② 所有唾手可得的快乐,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孩子,我希望你拥有无悔的人生,而不是在成年时悔不当时。
分析:金句改写自“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示好了价格”,改写后与文章主题更加匹配,且更加押韵,启发感强,也朗朗上口;后半句“无悔的人生”与“悔不当时”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说出了读者的心声。
③ 所以,眼光放长远一点,别被眼前一时的快乐,麻痹了自己的意志;更别让一时的放纵,变成了自己一生的遗憾。
分析:这句话是对“眼光放长远一点”的展开解释,整体是一个负面的递进,先麻痹意志,然后遗憾一生;语言表达前后对仗整齐,字数把控严谨,读起来很有节奏,易激发金句式共鸣。
10 其他亮点
文章案例有合适的配图,比如新闻截图、书籍中对应文字和图片截图,清晰直观,一目了然。
以上是第二部分,内容拆解。
03
迁移借鉴:
4大关键点,拆完立马用
助你写出自己的10万+爆文
分析完单篇文章之后,我们希望能从这篇文章中拆解出一些可以直接借鉴的点,希望对大家自己写文章有所启发。
01选题
除了玩手机,亲子教育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痛点,大多数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比如“挑食”“磨蹭““睡懒觉”“打游戏”都可以参照本文选题写法。
举例↓
“孩子,我为什么不让你打游戏?”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收藏
“孩子,我为什么不希望你挑食?”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孩子,我为什么不让你早恋?”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孩子,我为什么放假也不让你睡懒觉?”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收藏
除了以妈妈的身份写,还可以替换成其他身份,比如:爸爸、老师等。
02标题
标题可以总结出一个迁移使用的框架:引用一句话/抛出一个问题+XX的回答,值得所有XX收藏/学习/借鉴/反思。
举例↓
①疑问句式
《“孩子,我为什么不让你打游戏?”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收藏》
《“孩子,我为什么不让你熬夜?”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收藏》
②反问句式
《“妈妈, 你能不能别管我学习?” 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妈妈,为什么别人都是开车接送,就你骑电动?”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你这么辛苦,是为了我吗?”这位爸爸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③其他可使用的框架:
《xxx,当孩子这样问,这位爸爸/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孩子说,xxx,智慧的父母/妈妈/爸爸都这样回答》
03框架
针对某个现象或痛点,最常用的就是观点三步法:总-分-总。先用一个例子、痛点、场景等引出总观点,分论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通常是总结升华,强化主题。
具体可以总结为↓
开头:由一个场景、故事、痛点等引出本文要讨论的话题,紧扣标题中提到的关键词,是整篇文章的基础。
分论点:可以按照当下到未来、现象到本质的递进逻辑;也可以正面反面分别论证,比如两个分论点为负面论证,激发恐惧,后两个分论点为正面论证,引起向往;或者5个分论点并列,彼此之间互相独立,没有逻辑关系。
结尾:紧扣主题,强化观点,多用金句形式,给出自己的希望。
04开头结尾
开头:
文章的开头采用的是比较常见的方法:由一个场景或故事引入,提出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尤其是生活中常发生的难解决的不同观点类场景,借用作者的角度引读者深思,产生共鸣。
我们借鉴这样的开头,需要对目标人群的痛点场景很了解,且要熟练的故事技巧,将开头写的精炼而痛点突出。
举例↓
儿子,昨天早上七点我叫你起来晨读。
你赖在床上不起来,还不高兴地说:“好不容易放假了,天这么冷,你就不能让我好好睡一会儿吗?”
我好说歹说你才磨蹭着起来,敷衍着读了一会儿书,就借着吃早餐的工夫放下学习,饭后又借着“消化”的理由看起了电视,一看就是一上午。
下午我断掉WiFi才将你逼回书桌。
你叹着气说:“命苦啊,摊上一个这么狠心的妈!”
说实话,你辛苦了一个学期,妈妈也想让你放松放松。
但你马上就要“小升初”了,即将迎来求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妈妈想对你说:你所谓的“命苦”,恰恰是幸福。
因为妈妈还能陪着你,督促着你。
就怕你将来长大了,妈妈不能再你陪着你,一切都要靠你自己时,那才是真的苦。
所以妈妈给你写了这封信,想跟你聊聊:为什么放假也不让你睡懒觉。
结尾:
以名人名言总结和升华主题,然后用1~2句话展开解释,最后提出希望,给予鼓励,多炮制金句,促进转发。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拆解,祝大家早日写出自己的爆文!有启发记得点赞评论分享,感谢大家~
——以下是小广告也是超级福利——
开营倒计时4天!
粥左罗·7天拆文训练营
用7天时间,彻底学会文章拆解
10倍提升写作成果
良心定价399元
新品福利价仅需119元!
随时可能涨价
现在下单额外赠送
两大学习资料包
邀请你成为第04期学员
8月30日一起入群学习
来源:珊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