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选9.3这天大阅兵,而非日本投降日,“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6:37 2

摘要:每年一到9月,各国纪念二战的方式就各不相同:美国强调“密苏里号”,日本模糊“终战诏书”,而中国则把镜头对准了9月3日——胜利纪念日。可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日本不是9月2日才签字的吗?怎么中国就提前庆祝了?更关键的,那场战争真就结束了吗?

每年一到9月,各国纪念二战的方式就各不相同:美国强调“密苏里号”,日本模糊“终战诏书”,而中国则把镜头对准了9月3日——胜利纪念日。可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日本不是9月2日才签字的吗?怎么中国就提前庆祝了?更关键的,那场战争真就结束了吗?

这不是改日历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历史话语之战”。9月3日,不只是放假庆祝抗战胜利的日子,更是中国在国际叙事中争夺主动权的一次“战略选日”。而阅兵?那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为了让“忘记历史的人”听到脚步声。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广播了一份全文816字的《终战诏书》。听起来像是结束战争的声明,但你翻遍全文,都找不到“投降”“战败”这些字眼。取而代之的,是“终战”——一个听起来既体面又模糊的词。

更离谱的是,诏书里把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轻描淡写成“交战已阅四载”,好像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未发生。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不是“终战”,这是“逃责”。诏书还把战争起因甩锅给美国原子弹,仿佛日本只是被逼无奈才选择停战,好一个“自存自卫”。

结果呢?诏书广播之后,中国战场并没有立刻停火。华北、东北的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底,很多地区的民众根本不敢庆祝,还在担心日军会不会反扑。那时候没人敢相信,这份“终战诏书”是否真的代表日本认输了。

直到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签下那份毫无保留的投降书,战争才在法律意义上画上句号。签字的时间被刻意定在9点18分,历史在那一刻完成了闭环——回应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

但中国并没有选择9月2日作为纪念日,而是把9月3日定为“胜利日”。这一天,重庆、上海放假三天,街头飘满彩旗,民众走上街头庆祝。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差,而是一次“说清楚历史”的选择。

如果说日本的“终战日”是用文字洗白战争,那么中国的9月3日,就是用事实捍卫记忆,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一点也不复杂:谁掌握了纪念日,谁就掌握了历史解释权。苏联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1945年5月7日德国向英美投降,斯大林不干了,觉得苏联像个“陪跑的”。于是干脆逼着德国在5月8日再签一次,这次在柏林、在红军面前。目的就一个:“你们可以庆祝胜利,但历史不能没有我”。

中国也一样。密苏里号上的仪式,美国人是主角,中国只是“在场观众”。如果纪念日定在9月2日,那中国14年的浴血抗战就容易变成“顺带提一句”的配角。所以1951年政务院干脆拍板:“纪念日定在9月3日。”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再一锤定音,把这个日子写进法律,谁也改不了。

这也是对日本右翼不断篡改历史的回应。日本教科书上,大屠杀变成了“冲突”;侵华战争被称为“进军”;《终战诏书》成了“和平主义”的象征。你不驳回去,久而久之,世界就真的以为那场战争是“误会一场”。

所以,中国选择9月3日,不只是为了纪念胜利,更是用法律和仪式,给历史盖章。哪怕时间过去了80年,纪念日换不得,记忆也不能被稀释。

有人说战争已经结束了,阅兵是不是多此一举?可你看看现在,硫磺岛上,美国防长公开称赞日军“英勇”;西方媒体把诺曼底登陆吹上天,却不提长达八年的中国战场。就连2020年,美国还敢说“英美赢得了二战”,苏联2700万条命被直接忽略。

所以,战争虽然结束,但“意识形态的战斗”还在打。打的不是枪炮,是记忆、是叙述、是对“谁赢了这场仗”的定义权。

这时候,中国搞阅兵,不是为了“吓人”,而是让人“记住”。2025年的大阅兵上,反导系统“后羿”、高超音速武器这些新装备不只是展示技术,更是在告诉世界:我们不仅记得那场战争,也有能力不让它重演。

而且,这不是“独角戏”。俄罗斯、白俄罗斯、越南这些国家也派人参加,背后的意思很清楚:反法西斯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是一群国家的共识。邀请“一带一路”国家来观礼,也是为了提醒大家:合作反战,才是正道。

中国纪念9月3日,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在当下讲明白一件事:这场战争,用鲜血和法律赢下来的,不容篡改,也不容遗忘。

阅兵不是炫耀,是记忆的复现,是对“军国主义复活”的警醒。一边是日本扩武,一边是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现实下,中国不能只靠“讲道理”。

所以,9月3日必须纪念,阅兵必须举行。不是为了证明强大,而是为了提醒世界:那场战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

历史从来不只是过去的事,它也决定着未来怎么走。9月3日这一天,是属于胜利者的,也是属于记忆的。

参考资料:

凝聚民族魂、提振强军志 从“多”“高”“新”等关键字里透视九三阅兵活动看点

2025-8-21 央视网

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定在9月3日,而不是8月15日?

2025-08-27 中国财政网

来源:明法言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