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的田野里,成片的冷凉蔬菜仿佛被风拂过的绸缎,泛起层层绿波。而比这景象更动人的,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一句心里话——“有‘蔬菜’在,夜里睡觉都踏实!”他们所说的“蔬菜”,并不是地里的作物,而是甘树湾村独具特色的群防群治
初秋时节,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的田野里,成片的冷凉蔬菜仿佛被风拂过的绸缎,泛起层层绿波。而比这景象更动人的,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一句心里话——“有‘蔬菜’在,夜里睡觉都踏实!”他们所说的“蔬菜”,并不是地里的作物,而是甘树湾村独具特色的群防群治队伍——“甘蔬尖兵”。
近年来,大通县立足“1345+N”统种共富产业发展优势,以甘树湾村为试点,探索建立“甘蔬尖兵”队伍,打造“1441”群防群控工作模式,通过一条高原蔬菜共富链串联全村257户998人,打造出紫、黄、绿、白四色治理矩阵,形成“网格联动、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技术赋能”四级联动机制,绘就了一张覆盖全村的平安网络全景图。
共富链串起村民心
小蔬菜做成大文章
甘蓝、菜心、茼蒿、菜籽、豌豆尖、奶白菜……收获的季节里,高原上生长的蔬菜,如同被阳光吻透的翡翠,在海拔上千米的土地上舒展着清嫩的身姿。
甘树湾村海拔高、气候冷凉,适合种植甘蓝、菜心、奶白菜等蔬菜。村党支部抓住这一优势,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集生产、储藏、保鲜、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冷凉蔬菜全产业链。
“咱们村的‘甘蔬尖兵’可比地里的菜还要珍贵!”村民保大爷笑着说。他说的“甘蔬尖兵”正是从共富链中孕育而生的队伍。
产业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的心贴在了一起。甘树湾村这条高原蔬菜共富链,以“党建引领统种共富”产业发展模式为基础,串联起全村257户998人,又以此为基础,汇聚起“甘蔬尖兵”力量,在默契联动中绘就出一幅“人人皆是守护者、家家常沐平安光”的生动画卷。
四色矩阵排兵布阵
治理力量精准落地
根据“甘蔬尖兵”队员的特长、职责和居住位置,以四种蔬菜作比喻,实现梯次管理、排兵布阵。
“紫甘蓝”是冲锋在前的平安尖兵。由18名骨干力量组成,包括村级调解委员会成员、穿警服的党支部副书记、村“三委”成员、老党员和退役军人等。他们是村里的“移动警务站”,村民之间发生争执摩擦,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
如今,在甘树湾村“蓝警服、红袖章、蓝马甲”已成为日常,这道由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共同织就的“紫色防线”,不仅守住了村里平安,更焐热了村民的心。
“黄菜籽”是扎根邻里的秘密信使。5名“贴心人”是村里的“隐形守护者”,他们藏在炊烟里、融在笑语中——可能是在田埂间劳作时听出邻里隐忧的李婶,也可能是在村口下棋时能把家长里短理得明明白白的保大爷。
这些“黄菜籽”擅长在家长里短中听出弦外之音,在日常闲聊中摸清矛盾纠纷症结。不管是东家小两口为琐事拌嘴摔了碗筷,还是西家因宅基地边界起了嫌隙,不等矛盾纠纷发酵成风波,他们早已在串门送菜的间隙摸清了来龙去脉,将线索递到村干部案头。没有头衔,不穿制服,却像精准的“温度计”,时刻感知着乡土社会的情绪脉动。
“咱图啥?就图村里少点争吵,图孩子们跑在巷道里听见的都是笑声。”一名“黄菜籽”成员一边擦拭农具,一边轻声说道。村里从不在公开场合提及他们的身份,但这抹藏在烟火里的黄色,正以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村庄的和谐。村民或许说不清“黄菜籽”是谁,却都能感受到踏实——邻里间的红脸少了,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多了;背后的嘀咕少了,当面说开的坦诚多了。
“绿菜心”是牵头抓总的贴心管家。5名村组小队长将整个甘树湾村串在一起,他们是乡村的“活地图”,更是串起万家灯火的“连心纽带”。
村民赵姐和党大妈说起小队长们赞不绝口:“王大哥头天问我家娃转学的难处,第二天一早就带我去了学校。”“马大哥瞧见我们家的院墙有点不稳,就叫上村委会的人修整好了。在这些事情上,我们的小队长,比自家人还上心,有他们在,心里就踏实。”
“白菜叶”是十户联防的暖心卫士。在村里,每十户组成一个联防单元,由热心村民牵头,实现“一户有事、十户搭手”。
村民党大妈含泪回忆起深夜丈夫突发疾病的经历:“半夜三更的,我慌得没主意,就敲开了隔壁老王家的门,人家二话不说就叫上联防的几户,有的找车有的联系医院,及时把我家的送到医院救治。这十户联防,联的是人心,是咱庄稼人最实在的互帮互助啊!”
四级联动协同赋能
科技传统相得益彰
甘树湾村的治理不仅靠人情温度,更有机制保障。
夏季汛期来临前,“紫甘蓝”志愿者王大叔在走访时发现一户村民家后墙有积水倒灌风险,立即通过网格微信群上报村委会。村委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上门,当天就协调物资加固挡水墙并疏通排水渠。
以基层网格为单位,甘树湾村将“紫甘蓝”力量纳入网格体系,以“村—组—户”三级网格为脉络,聚焦村级高频风险,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村里王家最近挺太平,土地纠纷也及时得到化解,这多亏了镇上和村里拧成一股绳办事。”近年来,景阳镇人民政府统筹,联合苏家堡派出所、景阳司法所等部门,与甘树湾村“两委”形成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乡镇专业力量下沉到村,形成了“上门服务+联合处置”闭环机制。
“打12345,准有人管!”现在,甘树湾村的村民遇到事儿,总爱说这样一句话。这背后,是镇村两级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通村民反馈风险的便捷通道,辅以村级公示栏、大喇叭等传统方式引导参与,让村民感受到“呼声有回应”。
技术赋能也在逐步提升甘树湾村的治理效能。依托监控摄像头和村民微信群,甘树湾村以简单实用的技术工具补足人力巡查短板。“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挨家挨户跑着查隐患,村里的事管得更顺了,大家心里也更踏实。”一名村干部说。
平安图谱成为罗盘
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为清晰展现治理脉络,甘树湾村精心绘制了平安网络“一张图”,以四色蔬菜标注不同力量分布,成为村民的“平安罗盘”:紫色甘蓝象征刚毅、绿色菜心代表温润、白色菜叶凝聚力量,明确守护坐标,展现群防群控力量;黄色菜籽踪迹则作隐性标注,体现细腻关怀。这张图直观呈现多元守护力量,强化了村民的安全感与安心感,为村庄治理提供了清晰指引。
现在,这张图成为了村民心头的“指南针”,致富带头人小李到村里办事,总会多望一望那张图,“原来有这么多人护着咱啊,就算我去外面打工也不担心了。”朴素的话语里藏着对这份守护最真切的感知。
“甘蔬尖兵”用田埂巷陌间的日夜坚守,诠释着“平安”二字的真谛。他们让甘树湾村的每一缕炊烟都飘得踏实,每一盏灯火都亮得安心,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平安篇章。
来源:青海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