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乡村振兴“着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6:10 2

摘要:当铲刀刮下最后一块广告的残胶,露出斑驳的水泥底色时,来自桐城师专“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的队员掌心已磨出水泡。在他们身后,青色的稻浪簇拥着的农舍,正迎来一场“墙面出彩”行动。

——桐城师专“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图为队员们顶着烈日绘制墙画。

当铲刀刮下最后一块广告的残胶,露出斑驳的水泥底色时,来自桐城师专“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的队员掌心已磨出水泡。在他们身后,青色的稻浪簇拥着的农舍,正迎来一场“墙面出彩”行动。

当青年创意碰撞乡土现实

8月4日,这支由3名教师、8名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驻吕亭镇合河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指导老师余冰告诉队员们:“我们要用颜料为村庄‘卸妆上妆’。”

该项目命名为“六尺礼韵青春绘梦”,旨在展示桐城“六尺巷”谦和礼让的文化精髓。但在项目实施初期,现实的落差令人焦虑:村里没有标志性建筑,留守儿童不足10人,农户多闭门劳作。团队队长杨朔在日记中写道:“墙绘会不会成为悬浮的装饰?”

村民们肯定的声音,为团队打了一针强心剂——当学生在民宅外墙绘制《六尺巷》线稿时,路过村民纷纷驻足:“六尺巷文化就该刻进每个桐城人骨子里!”

烈阳当空,队员们的双眼被汗水侵蚀,高举画笔的手臂却始终绷成一条笔直的线。“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看我们给乡村带来了什么,也要看乡村教会了我们什么,比如,学会像合河村的水稻一样坚韧顽强。”指导老师胡中军在和队员们交流时说道。

从墙面到心间的“唤醒效应”

墙绘从无到有,墙面从空白到缤纷。团队成员妙笔生花,把寓意丰收的万亩水稻种在合河村的墙头,居民们只要经过,都会忍不住驻足观望。随着墙绘一点点被完善,村民们脸上的笑意也逐渐加深。村头老汉主动给这群娃娃兵们提供板凳,也会在每天收工后帮忙存放第二天要用的颜料桶。他用亲切而极具乡音的话语,表达着对艺术乡建的支持,主动问队员们能不能把家里的猫也画在门口的墙上。原来每一笔绘画的背后,都是双向治愈。

正午的合河村,热浪翻涌。村部休息室内,队员们趴在会议桌上短暂休整。这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娃娃兵已在高温下炙烤了数日,早上六点爬起,顶着晨光踏入乡野,七点收工,伴着晚霞走出村庄。“很心疼,但更多的,是为他们骄傲!”指导老师王辰铭在和村支书的交谈中发自肺腑地感叹。

图为队员们加班加点绘制墙画。

答案等待村庄自己书写

在墙绘间隙,团队用脚步丈量村庄。在走访中队员们发现,这里经济产业比较单一,多数院落仅剩老人留守。一位坐在屋檐下剥豆的老人说:“年轻人都去城里务工了。”晒谷场上闲置的农具,无声诉说着劳动力流失的现状。

当队员在墙面绘制《丰收图》时,青色的稻穗在阳光下流淌,画面深处却隐约透着空旷——这是团队对村庄未来的视觉思考:丰收之后,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在艺术装点之外,团队更关注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尽管《六尺巷》墙绘引发村民共鸣,但如何让传统美德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源,让文化落地,是我们仍需思考的课题。指导老师指着墙绘中留白的角落:“这里等待村庄自己书写答案。”

执笔绘新乡,青春染田园

离村前夜,队员们加班加点想为村庄的墙绘做最后的修饰。路灯下,印刻在《丰收图》上的队员身影与田间地头放水的农民伯伯的身影重合,当绿浪翻滚出金芒,这里还会迎来下一批队员的到来。在艺术乡建这条道路上,“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不是第一支队伍,也不会是最后一支。但不变的,是这群年轻人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束了,在返程车上,队员看着窗外掠过的稻田,“乡村振兴不是我们给予村庄答案,而是村庄教会我们要有责任感,让更多人看见问题——当年轻人愿意为一片稻田停留,当六尺巷精神从墙上走进现实生活,改变才真正开始。” 那双沾满颜料的手用力握着村民送的稻穗,那抹青绿比任何勋章都更沉重。 (李明娥)

▌来源:桐城新闻

▌责编:木子 小鱼

来源:我在吉林创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