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带状疱疹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4种习惯尽量少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3:45 2

摘要: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带状疱疹时,都会愣住。他们以为这种病是“过劳”“上火”引起的皮肤问题,没想到背后其实是潜伏几十年的病毒在作祟。

前几年,带状疱疹还算不上多见。可现在,不管是门诊、病房,还是普通体检问诊,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了。

甚至有些人年纪并不大,三十出头就得了。有时一天能碰上好几个,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不再只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年病”。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带状疱疹时,都会愣住。他们以为这种病是“过劳”“上火”引起的皮肤问题,没想到背后其实是潜伏几十年的病毒在作祟。

这个病毒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小时候得过水痘的人,体内就潜伏着它。大多数时候它老老实实地躲在神经节里,等到你身体免疫力一松懈,它就会跳出来搞破坏

但问题是,现在越来越多人给了它这个“机会”。

前段时间,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来就诊。她脖子和锁骨那一圈布满了红疹,疼得睡不好觉。她说没熬夜、没感冒、也没什么特别的诱因。

可细聊之后才发现,她刚换工作,压力大到每天晚上梦里还在加班。睡眠断断续续,白天靠咖啡硬撑。她身体表面看着还行,其实已经是“免疫力崩盘”的边缘状态。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们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边熬夜一边工作,一边焦虑一边用力生活,身体其实一直在透支。

带状疱疹之所以越来越常见,根本原因就是现代人的免疫力越来越不稳定。

免疫力就像是身体的一道围墙。平时没事,但一旦出现缺口,有些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带状疱疹就是这样,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从神经里冒出来。

而造成这种“缺口”的,往往不是一个大病,而是日积月累的坏习惯。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顶多就是累一点,身体不会出问题。但临床上看,越来越多的带状疱疹患者,就是这种“表面健康”的年轻人。

第一种习惯:熬夜和睡眠紊乱。
这个不需要我多说,太常见了。睡眠不好是免疫系统的一大敌人。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时间段,如果你长期睡得晚、睡得浅、甚至整晚失眠,免疫系统就像打仗没兵,根本守不住那道防线。

熬夜还会造成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这也是病毒活跃的直接诱因。带状疱疹就是沿着神经走的,很多人会觉得从背后、腰部、甚至面部突然开始神经性刺痛,几天后起疱,疼痛比皮疹还难受。

第二种习惯:持续性心理压力。
现在人活得不容易,焦虑、焦躁、情绪紧绷已经成了一种“新常态”。但你情绪和免疫之间的关系比你想象得要紧密。

长期焦虑、抑郁、恐惧会让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长期升高,这会削弱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病毒的能力。

有很多患者在发病前的一两周,都会经历一段明显的压力高峰期,比如家庭矛盾、工作变动、考试压力,或者亲人离世。甚至有一些人并不自觉,只是觉得“最近心累”,结果病毒就趁机而起。

第三种习惯:过度使用免疫抑制剂或不规范用药。
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很常见。有些人因为哮喘、类风湿、红斑狼疮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果用药剂量控制不好,或者自行加量、停药,就容易让病毒有机可乘。

还有一些人喜欢自己买药吃,感冒一来就整合剂药物,甚至有人一感冒就吃抗生素。这些行为会打乱正常免疫节奏,让身体“防御混乱”,病毒就更容易出来作怪。

第四种习惯:忽视小病小痛,延误治疗。


很多人起初只是觉得背上有点疼、刺刺的,以为是落枕或被风吹的。其实那是神经痛的前兆。如果早一点服用抗病毒药物,比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可能就不会发展到疱疹阶段。

但等到红疹出来、痛得坐立难安再来看,治疗周期就会长很多,甚至演变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这个后遗症是让很多人头疼的。疱疹虽然好了,但神经痛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可能晚上翻个身都会疼醒。

说实话,带状疱疹不是一个“要命”的病,但它很折磨人。

皮肤上的疱疹会在几周内自行结痂、脱落,但真正难受的是神经痛,那种“刀割一样”的感觉不是虚夸。更麻烦的是,一旦病毒侵犯到头面部,比如三叉神经区域,还可能影响眼睛、耳朵,甚至出现面瘫、视力下降等并发症。

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得多。

一个关键点就是:稳定免疫力。

这听起来像个老生常谈,但真的是控制带状疱疹发作的根本。我们不可能把病毒彻底清除,但可以让它“沉睡”。就像养一只猛兽,你不能把它杀掉,但你能让它安静地待着。

那怎么做?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规律作息。哪怕工作再忙,也尽量维持一个比较固定的睡眠时间。睡够7小时,哪怕中午能补个觉,也比一天睡三四个小时强。

第二,适度释放压力。不是说让你什么都不管,而是找到自己的“出口”。有人通过运动,有人是聊天、写日记、听音乐,方式不重要,关键是让情绪有个疏通口。

第三,慎重用药。不擅自吃药,尤其是激素和抗生素类的。有慢性病的,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药,定期监测。

第四,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哪怕只是轻微的神经痛,尤其是一侧局部的持续性刺痛,都要引起注意。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疼痛,避免后遗症。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现在已经有带状疱疹疫苗了。

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或者有慢性病、免疫低下的人,疫苗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它不能百分百预防发病,但能显著降低重症率和并发症风险。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推广这类疫苗接种,尤其是在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见过一些患者,因为怕疼、怕花钱、怕麻烦,拖着不打疫苗,结果一发病后悔莫及。其实你不怕病毒,就怕自己“刚刚好”撞上了那个脆弱的时刻。

身体不是机器,不会无限透支。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还挺能扛,但病毒不会看你有没有“加班绩效”。它只看你有没有“漏洞”。带状疱疹就是这样的一种提醒,它不大不小,却足够让你停下来思考:是不是该换一种方式生活了。

免疫力不是你努力就能有的,它来自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别等到疼了,才想起要对自己好一点。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张晓兰,王晓燕.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23,30(10):1185-1187.

[2]陈洁,王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防治进展[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2):97-100.

[3]杨慧,刘春梅.带状疱疹疫苗的应用现状与前景[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5,31(3):289-29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