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转型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必维集团《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报告》通过覆盖11个地区的1100余名行业领袖与专家调研,勾勒出一幅充满矛盾的全球能源变革图景:一边是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连续22年刷新纪录,2024年全球新增电力供应中80%来自清洁
能源转型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必维集团《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报告》通过覆盖11个地区的1100余名行业领袖与专家调研,勾勒出一幅充满矛盾的全球能源变革图景:一边是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连续22年刷新纪录,2024年全球新增电力供应中80%来自清洁能源;另一边却是1.5℃温控目标渐行渐远,77%的受访者认为其实现可能性未获提升。这场转型正陷入"加速中的停滞"——技术突破与投资失衡并存,政策雄心与执行乏力交织,发达经济体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差距持续拉大。
一、转型现状:繁荣与鸿沟的双重镜像
全球能源转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2024年,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发电量占比首次突破40%,中国风电与太阳能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越火电,标志着清洁能源替代进入关键拐点。然而,这种繁荣背后暗藏深刻的结构性失衡:
南北分化的投资版图尤为刺眼。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占据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85%,而覆盖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的全球南方国家仅获15%。国际能源署(IEA)测算显示,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全球南方国家清洁能源投资需在2030年前增至每年1.3万亿美元,是当前水平的三倍以上。这种差距直接体现在基础设施上: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有6亿人无电可用,印度1650吉瓦可再生能源项目因电网接入滞后被迫搁置,而欧美却在加速推进电网数字化改造。
技术应用的断层线同样显著。在欧盟,人工智能已实现风电设备预测性维护成本降低10%,而全球南方国家中,仅13%的项目具备基础数字化管理能力。巴西虽通过环境审批数字化将项目周期缩短40%,但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受困于纸质审批流程,平均项目落地时间比发达国家长2-3倍。
目标与现实的温差持续扩大。尽管46%的受访者相信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可实现三倍增长,但实际增速仍存巨大缺口:当前全球年增长率为15.1%,而实现目标需要保持17%-20%的增速,仅中国、巴西等少数国家能达到这一水平。更严峻的是,能源效率提升在2024年仅增长1%,若维持此速度,2030年目标将沦为空谈。
二、核心障碍:系统性困境的多维解析
能源转型的阻滞因素已形成相互纠缠的复杂网络,从政策到市场、从技术到资本,全方位制约着进程加速。
政策执行的空转效应尤为突出。53%的受访者将简化审批列为首要任务,但73%承认过去一年毫无进展。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III》虽规定项目默认具备公共利益属性,却因成员国地方阻力导致落地率不足30%。美国撤销部分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后,光伏项目开工量骤降27%,凸显政策连续性的重要性。更棘手的是民粹主义反弹:54%的受访者认为,围绕绿色政策的政治争议已成为重大威胁,荷兰 farmer抗议、德国氢能项目选址冲突等事件,暴露出转型中社会共识的脆弱性。
资本流动的结构性扭曲根深蒂固。全球ESG基金规模已超2.5万亿美元,但流向全球南方的比例不足5%。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清洁能源项目融资成本比欧美高3-5个百分点,这种"风险溢价"直接压制了投资意愿。多边开发银行虽推出"可持续可再生能源风险缓解倡议"(SRMI),但其覆盖项目仅占全球南方待开发项目的8%,远难满足需求。
供应链的地缘政治陷阱持续恶化。过去五年,全球清洁能源贸易限制措施从40项激增至200项,65%的受访者预警关税可能引发组件贸易战。关键矿产领域,中国控制着90%的电池级石墨和77%的精炼稀土供应,这种集中度使欧美光伏组件制造商面临原材料断供风险。2024年,美国因对华硅片加征关税,导致本土光伏安装成本上升18%,印证了供应链武器化的反噬效应。
技能缺口的代际挑战日益严峻。欧盟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领域需新增350万岗位,但57%的企业报告技术工人短缺。英国海上风电行业计划将从业人员从3.2万扩至10万,却面临"90%石油工人具备可迁移技能但仅有10%实际转型"的困境。非洲虽有望新增330万绿色岗位,但60%的技术岗位所需技能与现有教育体系脱节,加剧了转型人才荒。
三、破局路径:从局部创新到系统重构
面对多重困境,全球已涌现出一批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为转型提供了关键支点。
全球南方的创新突围展现出独特智慧。印度通过"单一窗口"数字化审批,将太阳能项目落地时间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摩洛哥设立绿色氢能产业区,以清晰的土地与水资源法规吸引外资,带动120亿美元项目落地;乌干达和肯尼亚的集装箱式微电网,在无传统电网覆盖地区实现50万人用电,证明分布式方案可绕过基础设施瓶颈。这些实践揭示:全球南方无需复刻发达国家路径,可通过技术适配实现"弯道超车"。
政策工具的组合创新正在见效。巴西对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实施税收减免后,亚马逊地区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从15%跃升至60%;智利改革环境审批流程,将低碳项目优先级提高3级,推动氢能项目投资增长200%。更具突破性的是亚洲开发银行的"能源转型机制"(ETM):通过优惠融资置换燃煤电厂私人投资,在提前退役电厂的同时建设可再生能源填补缺口,已在菲律宾、孟加拉国实现减排1200万吨。
技术协同的乘数效应逐步释放。西门子能源的氢能就绪型燃气轮机,可直接燃烧75%氢气并计划2030年实现100%兼容,为火电转型提供过渡方案;ACCIONA能源将退役风电叶片转化为运动鞋材料,使回收利用率从90%提升至99%;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显革命性——英国国家电网利用AI优化输电容量,在不扩建线路的情况下多传输175吉瓦电力,相当于新增50座核电站。
融资机制的范式革命初见曙光。绿色债券2024年发行量达640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流向可再生能源;南非推出"聚合融资平台",将分散的小型光伏项目打包为资产包,吸引国际资本注入;乌兹别克斯坦要求矿业企业将1%收入投入能源研发,三年内催生15项本土创新技术。这些探索表明,当政策确定性与金融工具创新结合,可有效破解资本畏缩难题。
四、未来关键:构建公平转型的全球共识
能源转型的终极考验,在于能否实现"增长与脱碳""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安全"的多重平衡。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技术官蒂穆尔·古尔指出:"创新从不孤立发生,它需要全球南方的人才参与,更需要适配本土情境的解决方案。"
均衡能源结构成为必然选择。47%的受访者警示过度依赖可再生能源的风险,而核能与CCUS的协同正提供新路径:美国规划266个CCUS项目,年捕集能力达2.45亿吨;印尼500兆瓦熔盐核电驳船项目,为海岛国家提供零碳电力范本。这种多元技术组合,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又能避免单一技术路线的供应链风险。
公正转型的社会维度亟待强化。南非电力公司(Eskom)的"煤炭工人再技能计划",通过认证体系帮助3000名矿工转型为风电运维技师;欧盟"净零产业学院"已培训20万工人,证明社会包容可化解转型阻力。正如南非国家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丹·马罗肯所言:"转型不是煤炭与可再生能源的对立,而是如何带着所有人走向未来。"
全球治理的权责重构势在必行。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需直面资金承诺与实际需求的鸿沟——将每年3000亿美元的支持规模提升至1.3万亿美元,并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长效机制。当印度、巴西等国已证明转型可行性,发达国家更应履行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承诺,而非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从斯图加特的氢能电厂到纳米比亚的绿色氢能项目,从长江三峡的漂浮式光伏到肯尼亚的智能微电网,全球能源转型正从零散创新迈向系统变革。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更是要构建一个能源可及、分配公平、韧性十足的全球能源新秩序。正如必维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JOERG GMEINBAUER所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因为全球南方国家的能源未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未来。"
来源: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