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彪《史记里的中国》:一把衡量文明的尺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0:49 2

摘要:绝大多数中国读者对司马迁其人其书的了解,来自语文课本,赵宗彪也不例外。40多年前,他还是个中学生时,读《陈涉世家》,便被其汪洋恣肆的文字所吸引;考入大学后,在校图书馆找到王伯祥编的《史记选》来读,“喜欢得不得了”。

《史记里的中国》:一把衡量文明的尺子

作者:吴世渊

最近出了趟远门,飞机上,无事可做,只好读书。随行所带的,是赵宗彪的新书——《史记里的中国》。

《史记里的中国》书封

乍一看,书名很宏大,写史记、写中国,大约是皇皇巨著。其实,这只是本巴掌大的小书,里头的一篇篇杂文,也短小精悍。

在空中飞行的6个小时,我着迷一般,将书从头到尾读完,灵魂也如同在云端飞翔。合上书,不禁感叹,书本虽小,字里行间,却负载了思想之重。

《史记里的中国》插图

绝大多数中国读者对司马迁其人其书的了解,来自语文课本,赵宗彪也不例外。40多年前,他还是个中学生时,读《陈涉世家》,便被其汪洋恣肆的文字所吸引;考入大学后,在校图书馆找到王伯祥编的《史记选》来读,“喜欢得不得了”。

往后,他几将《史记》当作“人生之书”,从少年读到了中年,依然常读常新。他笑称自己是“太史公门下走狗”,并以此为荣。我想,《史记》在经年累月中,也锻造了他的人格——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这才有了我们熟悉而尊敬的赵宗彪先生。

《史记》所描述的中国,正值中华文明的青春期。这时候的人们,心情开朗、体格刚健,尤其跃动着足以让人类自豪的人的精神。书中无论是帝王、士人,还是贩夫走卒,都有着不可屈服的尊严和斗志。赵宗彪在《史记里的中国》里写道:“《史记》最让人激动的,永远是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有着高贵的心灵、不屈的精神、充沛的豪情。”

赵宗彪读《史记》,读的是“尊严”二字。我尤其喜欢书中《个人的战争》一篇,说的是“羊斟惭羹”的故事。

公元前607年,郑、宋两国交战。战前,宋国主将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羊肉本应人人有份,华元却没有把肉分给他的车夫羊斟,甚至连一碗羊汤都没分给他。战争开打后,羊斟径直把战车开到了敌军阵中,华元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郑国士兵活捉了。羊斟得意地说:“分羊肉的事情,你说了算;驾驭战车的事情,我说了算!”

羊斟这件事,历来被看作是以私害公的典型,《左传》称羊斟是个“无良”之人,极为鄙视。赵宗彪却不这么看,他说,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身份地位千差万别;但作为一个人,尊严是一样的。羊斟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当然可以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抗争。这是他“个人的战争”,也是小人物对抗特权的战争。

最终,羊斟赢了。这个小人物留给历史一个铿锵之声:任何人的尊严,彼此并无区别。强者也别太得意,强弱之间,有时转换是很容易的。

赵宗彪读《史记》,读的是“文明”二字。什么是文明?他在《敢于失败的英雄》一文中写道:“心中有自律的底线、行动有严格的规矩,他们可以不计成败得失,自觉地坚守心中的底线和规矩,并以此为荣。”

春秋到战国的四五百年,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中国的兵法异常发达。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这个法那个法,说到底就是两个字:骗人。而像遵守“礼义之兵”的宋襄公,则被当成了傻子。

所以到后来,斩草除根、屠城活埋、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成为了战争的常态。野蛮能战胜文明,也就不稀奇了。

赵宗彪认为,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目光穿透了历史时空,不在一时一地的胜负上作评判,而是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宋襄公,司马迁无疑采取了褒奖的态度:“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史记·宋微子世家》)。

司马迁为中国历史留下一把尺子,用作度量文明的标准——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人尊崇那些失败的英雄,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于谦等,无不经得起太史公之尺的衡量。

当下这个时代,追随司马迁的人越来越少了。赵宗彪则通过一本小书,重新捡起了司马迁的尺子,告诉我们,对于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这把尺子依然适用。

(作者吴世渊,系《台州日报》记者、副刊编辑,浙江省作协会员)

相关阅读:

赵宗彪新著《史记里的中国》出版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史学著作、文学传记、思想集成,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近日,资深报人、作家、文史学者赵宗彪的新著《史记里的中国》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积累了40多年的阅读体会,钟爱《史记》的赵宗彪以当代人的视角,去解读这本名著的现代价值,汇成了这本十万字的作品。翻开《史记里的中国》,三十八篇文章,全书语言简洁,幽默风趣,娓娓道来,轻松愉悦。文字无故作高深的理论分析,只以常识的眼光去看古人,而结论常出人意表,却又让人信服,是一本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之作。

赵宗彪同时还是一名画家。这位出版过散文集《山河故人》和两本木刻集《木上江南》《万物有灵》的作家,曾经举办过十多场个人木刻展。他拿起画笔,同样得心应手,曾为《大地的耳语》《有意思》《台州有请》等书作插图。他在写完本书书稿之后,走访了《史记》中的遗迹,专程到司马迁的老家韩城拜谒太史公墓、太史公故里,并将途中所画,作为《史记里的中国》的插图。这些黑白的简笔画,让人看到作者在纵谈古今风云的同时,还有细心入微的风月之笔,想到“心有猛虎,低嗅蔷薇”的画面,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赵宗彪,作家,木刻非遗传承人。曾任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著有散文集《山河故人》《史记里的中国》和木刻作品集《木上江南》等。作为传统木雕非遗传承人,他深耕木雕浅刻工艺,在表现领域、审美观念上积极探索,拓展了木雕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木刻艺术的表现方式。在鲁迅纪念馆、杭州等地举办木刻个展二十余场,并作为友好城市文化交流项目,赴法国巴黎展出。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文艺报等全国上百家媒体曾介绍或报道。

来源:南都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