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宋襄公不要胜利,被人嘲笑 楚庄王不要胜利,为人称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01:29 4

摘要:《史记》: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史记》: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强者补充仁,因为他有强大的强迫他人的能力。所以,通过补充仁,就相当于补充了使人自愿。像楚庄王这个案例,如果传播开了,就有了在诸侯国间仁的名声——以后攻打的时候,就会更多的城市不那么反抗,而愿意投降。

所以,楚庄王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这么做的。——因为缺什么,什么重要。——它不缺强迫他国的能力,缺的是使他国自愿的能力。——这是补充小国的自愿。

对楚庄王来说——他是有两利的,他可以两利取其大,显然,补充仁义的名声——对他来说利益更大。

但如果小国,比如,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宋国——这样的弱国,没有强大的强迫诸侯国的能力,而追求仁——那就是单纯的追求名声——这是务虚名,而惹实祸。对宋国来说,它所需要的是胜利——是不被人强迫的需要,此时补充仁义——只是让人嘲笑而已。

小国,缺的是强迫他国的能力——所以,要补充强迫他国的能力——即要补充胜利——以证明能强迫他国、或不被他国强迫。

楚庄王虽不胜,但又哪个国家敢轻易惹楚国呢。而宋襄公不胜,则各个国家都会轻易的惹宋国了。

这就是一切依条件而转移。

比如,高位者,要补充谦虚——以容人。而低位者,不妨在言语上自大一些——以容机会。如果低位,也补充谦虚——不脱颖而出,那么就得不到机会。

同理,有强大武力的国家,要补充仁义,

1、仁,则使人自愿。

2、义,则可以让自己使用武力,使人能支持。

这两者都是减少他人后续的抵抗的,这样自己的发展就健康了。反之,弱小的国家,则要补充胜利——也即兵以胜为功——这是增长自己的强迫他人的能力。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书,是给高位者读的(高位者和低位者所具有的有些条件正好是相反的)——历史上很多书,都有这样的前置条件,然后里面宣传的价值观和思想,就会对他们很有助益。

而如果低位者,也遵循书上说的这样做——反而不利于自己的向上发展。

小结,

1、有强迫的能力,此时,要补充他人的自愿。

2、有使人自愿的能力,此时,要补充强迫。

这里有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

《毛泽东传》:十一月十八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向林罗刘通报:“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起义。”接着,便断然作出东北主力迅速入关的决断:“望你们立即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有起义的自愿,所以,此时需要补充强迫的能力——于是断然作出东北主力迅速入关的决断。反之,如果傅作义有强大的作战决心,那么,东北主力就不是迅速入关了,而是休整好、作好充足的准备再入关。

3、没有永恒的重要,缺什么则什么最重要。

4、不要胜利——对有些人,显现为利益。对有些人,显现为危害。——要看自己缺什么。

来源:虎妞儿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