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人难辨,而善妒者尤甚。他们见不得他人高飞,轻则暗中使绊,重则毁人前程。
众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是非之场,早一着即高明。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部史书不仅记录了千年兴衰,更暗藏处世之道。
历史长河奔涌,有人因识人不清而身败名裂,有人因择友不慎而家破人亡。
以下四类人,若遇之,当远之。
《周易》有言:“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小人难辨,而善妒者尤甚。他们见不得他人高飞,轻则暗中使绊,重则毁人前程。
《史记》中李斯之死,便是血淋淋的教训。
李斯与韩非同拜荀子为师,二人情同手足。
韩非才华横溢,所著《孤愤》《五蠹》传入秦国,秦王嬴政读后拍案叫绝:“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深知韩非之能,若他入秦,自己必失宠。
于是,他表面力荐韩非,暗中却向秦王进谗:“韩非乃韩国公子,心必向韩。若用他,秦危矣!”
秦王听信此言,将韩非下狱。李斯又假意送毒酒探望,亲手逼死同门。
然而天道好还,李斯最终亦被赵高所忌。
赵高诬其谋反,秦二世下令将他腰斩于市。临刑前,李斯对儿子痛哭:“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昔年他因嫉妒害人,最终亦因他人嫉妒丧命。
司马迁评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可见善妒者终将自食其果,与之交往,如同与毒蛇共眠。
《管子》云:“妒纷之人,不可与交。”
此类人心中无光,见人得势便如芒在背。与其纠缠,不如退避三舍,方能保全自身。
《礼记》告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伪善者往往表面赤诚,实则包藏祸心。《史记》中田氏代齐的故事,便是典型。
春秋末年,齐国权臣田常为收买人心,大斗借粮、小斗收还。百姓感恩戴德,皆言:“田氏虽无德,然施惠于民,胜于公室。”
田常暗中却与诸侯勾结,弑杀齐简公,尽诛鲍氏、晏氏等忠良。
他一面以仁义示人,一面架空姜姓公室,最终田氏代齐,鸠占鹊巢。
田常之伪,连孔子亦痛心疾首。
《史记》载,孔子听闻田常弑君,斋戒三日,三请鲁哀公伐齐。
他说:“田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可惜鲁国权臣畏惧田氏势力,未敢出兵。
司马迁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叹道:“田乞、田常专齐政,阴施于民,以取齐国。”
伪善者如同披着羊皮的狼,初时温良恭俭,一旦得势,獠牙毕露。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伪善之人,其言甘,其行险。”
与此类人交往,轻则被利用,重则沦为垫脚石。唯有洞悉其面,敬而远之,方是上策。
《道德经》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贪婪之人,如深渊无底,纵有万金亦难填其欲壑。与之交往,终将被其拖入泥潭。《史记》中吕不韦的结局,恰为此类人敲响警钟。
吕不韦本是阳翟大贾,富甲一方。他偶遇秦国质子异人,竟以“奇货可居”为念,散尽家财助其归秦即位。
异人(秦庄襄王)登基后,吕不韦拜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此时他权倾朝野,却仍不知足。
为巩固权势,他将怀孕的赵姬献给庄襄王,生下的嬴政实为吕氏血脉。庄襄王薨后,他更以太傅身份把持朝政,甚至令门客编纂《吕氏春秋》,悬千金于市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揭露其野心:“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吕不韦的贪婪终招灾祸。嬴政亲政后,发现身世之谜,震怒之下将其贬往蜀地。吕不韦饮鸩自尽前叹道:“吾以贾人子,游诸侯而取相位,尚欲何求?”
可悲他机关算尽,却忘了《韩非子》的警告:“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此类人如同《淮南子》所喻“渴马守水”,愈饮愈渴。
战国时公仪休嗜鱼,却拒收百姓献鱼。弟子不解,他答:“受鱼则失禄,无禄不得鱼矣。”
真正的智者懂得“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而贪婪者永陷欲海,与之同行者,必遭覆舟之险。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反复无常之人,朝秦暮楚,其心难测。《史记》中英布三叛其主的行径,堪称此类人的缩影。
英布初为骊山刑徒,后投奔项梁,因骁勇善战被封九江王。项羽杀义帝,命其截杀刘邦,他却阳奉阴违,首叛项羽投汉。
刘邦许以重利,英布助汉灭楚。天下初定,他又暗联韩信、彭越,欲三分汉疆。
未料刘邦先发制人,诛韩信、醢彭越。英布见“兔死狗烹”,遂起兵反汉,最终被诱杀于番阳。
司马迁在《黥布列传》中痛斥:“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首虐。功冠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为世大戮。”
英布之死,印证了《左传》所言:“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
北宋苏轼读此曾叹:“英雄成败何足论,唯有丹心照古今。”
反复者看似精明,实则如《盐铁论》所讽:“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与其谋事,如同持朽索驭奔马,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
班固在《汉书》中评《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千年史册如明镜,照见人性百态。善妒者毒、伪善者险、贪婪者恶、反复者诈,此四类人,《史记》皆列其罪状。
《周易》有戒:“介于石,不终日。”
识人需如金石般坚毅果断,见不善者速避之。
人生在世,择友当效仿伯夷叔齐“求仁得仁”,或如管仲鲍叔“知我者谓我心忧”。
心术不正之辈,纵有苏张之舌、贲育之勇,亦不可近。
守住清明,方能在浊世中如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来源:小花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