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大家都搞错了 —— 格局不是攥在手里的名利,是装在心里的山河。
有人觉得,银行卡数字越长,格局就越大。
有人觉得,办公室门牌越亮,胸怀就越宽。
可生活总爱拆台。
穿金戴银的,可能在餐厅对服务员呼来喝去,唾沫星子溅人一脸;
身居高位的,可能为点小利勾心斗角,连句不同意见都容不下。
原来大家都搞错了 —— 格局不是攥在手里的名利,是装在心里的山河。
真正的格局是什么?
是眼里能放得下不一样的人,心里能装得下没到过的地方;
是丢了利益不跳脚,见了难题不绕路。
它像野地里的风,不恋着一块地,沟壑能过,山丘也能过;
它像深海里的船,不怕浪头大,能装责任,也能装理想。
它藏在选 A 还是选 B 的犹豫里,显在扛事还是跑路的决断里。
像坛老酒,刚喝没味道,放得越久,越有后劲儿。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这俩字不是空话,有实在的模样。
内涵是啥?
是看世界不钻牛角尖,对别人不揪小辫子,扛事儿不打退堂鼓。
简单说,就是不盯着眼前那点破事,不困着自己那点情绪。
外延是啥?
小到跟邻居处关系不红脸,大到心里装着国家不糊涂,都算。
格局对人,就像导航对车、压舱石对船。
格局小的人,像蹲在井里的青蛙,天就井口那么大,遇事先慌:“完了,咋办啊?”
格局大的人,像天上飞的大雁,能看见千里外的路,遇风也稳:“别急,找办法。”
选路的时候最明显:
见了好处,格局大的想 “能不能拉着大家一起分”,格局小的扒拉算盘 “我能拿多少”;
碰了钉子,格局大的摸着头想 “能学到点啥”,格局小的拍着大腿骂 “凭啥坑我”。
钱钟书先生就是个鲜活例子。
写了《围城》火了以后,饭局、讲座的邀请堆成山,给的钱不少。
他全推了,就一句话:“不如在家多写几页书,多校勘几处古籍。”
有人劝他:“多认识人,以后好办事。”
他笑了:“靠吃饭认识的人,酒散了就散了;靠学问站着的人,一辈子都稳当。”
后来他牵头整理古籍,把要紧的研究活儿分给年轻人,自己干最烦的校对 —— 逐字逐句查文献,眼睛熬得通红也不抱怨。
他的格局不在酒桌上的客套里,在书页的墨香里,在帮年轻人成长的心思里。
就像他说的:“看清了世上的乱事儿,还能守住心里的明白,这才是真境界。”
格局不是生下来就定的,像条河,走的路多了,慢慢就宽了。
小时候,格局是玩具和糖。
为块积木能跟小伙伴滚在地上打架,听妈妈一句 “你真棒” 能乐半天,世界就这么大,装不下别的;
年轻时,格局是考试和理想。
纠结选喜欢的专业还是好就业的,夜里翻来覆去想 “怎么才能变厉害”,眼睛盯着眼前的路,没心思看远处;
中年时,格局是爸妈和孩子。
要送老人去医院,要陪孩子写作业,月底算完房贷车贷,才懂 “有的爱好得放,有的责任得扛”;
老了以后,格局是 “算了” 和 “没事”。
见多了生老病死,邻里拌嘴不往心里去;经多了起起落落,过去的遗憾笑着说 “都过去了”。
让人格局变大的,从来不是岁数,是摔过的跤、见过的人。
我认识个开服装厂的老板,刚起步时满脑子就俩字:“赢”。
为抢个小订单,跟同行互相压价,压到不赚钱也干;还偷偷跟客户说人家长的衣服 “用料差、做工糙”。
订单是抢着了,可同行都不跟他来往了,圈子里提起他,都摇头:“这人太急了。”
后来疫情来了,他的钱周转不开,仓库堆满了没卖出去的衣服,员工工资发不出,一夜之间从 “老板” 变回了 “愁眉苦脸的普通人”。
走投无路时,以前被他挤兑最狠的同行,居然主动找上门 —— 借他 50 万周转,还帮他联系了几个外地销路。
他又愧又懵,问人家为啥帮他。
那人说:“不是原谅你以前的做法,是行业不好时,把对手打垮了,自己也未必能好。一起把路走宽,大家才能都活下去。”
他这才醒过来:原来格局不是 “我比你强”,是 “我们一起好”。
后来他牵头搞了个服装协会,把自己的客户资源、生产经验全分享出去,还组织大家一起买面料、搞设计 —— 成本降了,款式也新了,协会里的小厂都活了过来。
有人问他:“不怕别人超过你?”
他拍着大腿笑:“吃过小格局的亏,才懂大格局的好 —— 同行好了,行业才好;行业好了,我这厂子才能走得远。”
没人天生格局大,都是摔过几次跤、吃过几次亏、见过几次光,才把心里的小角落,一点点撑成了大地方。
格局不是凭空长的,像树,得有土才能活。
性别、教育、读书、旅行、交朋友,这些都是养格局的土。
先说说性别。
总有人说 “男性格局大,女性格局小”,可事实偏不这样。
屠呦呦院士研究青蒿素,干了几十年。
实验室条件差,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手冻僵,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她没放弃。
她心里装的不是 “我能得啥奖”,是 “全球几百万得疟疾的人,等着药救命”。
为了快点出结果,她自己先试药,吃了药不舒服,也咬着牙扛着 —— 怕耽误研究进度。
她的格局不在 “女人该干啥” 的破说法里,在救人的心思里。
也有人说 “女性只关注小事”,可汪曾祺先生偏用小事写出了大格局。
他写菜市场带露水的萝卜,写巷子里飘着香的茶馆,写街头小贩叫卖的炒货,字里行间全是暖。
他从不说谁好谁坏,就写不同人的日子:卖豆腐的早出晚归,教书的认真备课,摆摊的和气待人。
读他的文章,你会明白:“每个生命都该被尊重,每种日子都有自己的好。”
他的格局不在大道理里,在对生活的喜欢里。
所以你看,格局跟性别半毛钱关系没有,只跟心的宽度有关系。
再说说教育。
教育不是让你背多少公式、记多少古诗,是帮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见更大的世界。
读过书的人,不容易钻牛角尖 ——
读了历史,就知道 “朝代有兴有衰,人有起有落”,不会因一次考试考好就飘,也不会因一次面试失败就垮;
学了地理,就知道 “地球这么大,有雪山有草原,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不会因自己习惯了吃米饭,就说吃面条的 “不对”。
张桂梅校长就是被教育改变的。
她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完小学就只能在家种地,看着同村的男孩背着书包上学,她心里羡慕,却也觉得 “女孩就这样了,认了吧”。
后来有个老师帮了她,劝她 “再试试,读书能改变命运”。
她咬着牙自学,居然考上了师范学校。
走进校园的那天,她第一次觉得 “原来女孩也能靠读书,走出大山”。
教育像束光,照亮了她的世界,也让她的格局慢慢变大了。
毕业后她回山区教书,看见好多女孩因为家里穷、重男轻女,十几岁就辍学打工、嫁人,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她暗下决心:“我要办一所免费的女高,让这些女孩能读书、能走出大山。”
为了这事,她跑遍了当地的县镇,挨家挨户筹款,被人笑 “疯了”,被人骂 “多管闲事”,也没停。
学校终于办起来了,她每天凌晨五点陪学生早读,半夜十二点还在查寝,自己的工资、奖金全贴给学校,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有人问她:“这么拼,值吗?”
她说:“我见过太多女孩因为没文化,一辈子困在山里,我想让她们知道,除了嫁人、打工,还有别的路可走 —— 我的格局,从自己的遗憾,变成了别人的希望,这都是读书给我的。”
读书和旅行,是养格局的两个翅膀 —— 一个帮你在文字里看世界,一个帮你在脚步上摸世界。
读书是在文字里看世界:
读《史记》,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看他后来的过错;看岳飞精忠报国,也看他的无奈,才懂 “权力会没,名声会散,只有做事和人品能留下”;
读《红楼梦》,看林黛玉的敏感,看薛宝钗的周到,看王熙凤的精明,才懂 “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多包容点没错”;
读《平凡的世界》,看孙少平在穷日子里还坚持读书,看他去煤矿打工也不放弃理想,才懂 “普通人也能有不普通的人生,努力总没错”。
旅行是在脚步上摸世界:
去西北沙漠,站在一望无际的黄沙里,看夕阳下的胡杨直直站着,才觉得 “自己纠结的那点事,在天地间根本不算事”;
去江南水乡,坐在乌篷船上,看两岸的白墙黛瓦,听船夫哼着小调,才懂 “不一样的日子,都有不一样的好 —— 慢有慢的踏实,快有快的热闹”;
去云南山区,住在老乡家里,看他们虽然穷,却把仅有的腊肉分给你,把最好的房间让给你,才懂 “善意跟钱没关系,人心换人心才重要”。
我有个朋友,以前特别爱计较,一点小事都能放在心上:
同事没帮她带咖啡,她能在办公室抱怨半天,说 “故意针对我”;
外卖送晚了十分钟,她能对着外卖员劈头盖脸骂,说 “耽误我吃饭”;
朋友借了她五十块钱没及时还,她能拐弯抹角提好几次,怕人家忘了。
后来她去云南一个小山村住了半个月,彻底变了。
有次她爬山崴了脚,走不了路,村里的老奶奶每天拄着拐杖,走半小时山路来看她 —— 给她带自家种的苹果,熬消肿的草药;
村里的小孩放学就来陪她聊天,给她画小花、写生字,奶声奶气地说 “姐姐别怕,很快就好”。
她跟我说,有天晚上她看着老奶奶走在夜色里的背影,哭了:“我跟他们非亲非故,他们却这么对我,我以前为点小事就计较,真是太小气了。”
从云南回来后,她像换了个人:
同事忘带文件,她主动帮忙复印;
外卖送错了餐,她笑着说 “没事,我正好想尝尝这个”;
朋友遇到难处借几千块钱,她毫不犹豫转过去,还说 “不急着还,你先用着”。
她常说:“见过穷地方的善意,才懂计较越少,心里越轻松 —— 格局大了,日子也顺了。”
交朋友也很重要,朋友的格局会悄悄影响你。
跟格局大的人在一起,像靠近一盏灯,你会慢慢觉得 “别盯着眼前的小利,要往远看”:
他会跟你说 “这个项目能拉着小王一起做,他懂技术,咱们互补”,而不是 “别让他掺和,免得分走好处”;
他会跟你说 “这次失败没事,咱们总结经验,下次再来”,而不是 “都怪你,要不是你我能输吗”。
跟格局小的人在一起,像陷在泥里,你会天天纠结 “谁占了谁的便宜,谁说了谁的坏话”:
他会跟你抱怨 “小李今天多拿了公司一支笔,真小气”,也会跟你说 “别帮小张,他上次没帮你”。
孔子说:“跟好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变好;跟坏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变坏。”
交朋友不是为了多个人一起吃饭、逛街,是为了借别人的眼睛,看看自己的不足,慢慢变好。
别在消耗你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找跟你同频的人,一起把路走宽 —— 你会发现,格局变大,其实没那么难。
格局不只是个人的事,还带着老祖宗的影子,带着地方的味道 —— 你从哪来,就会带着哪的印记。
先说说历史。
中国人的格局里,一直揣着 “家国” 两个字,揣了几千年。
以前说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不是说要占多少地,是说心里要装着老百姓;
后来讲 “兼容并蓄,万国来朝”,不是说要别人来讨好,是说要容得下不同的文化;
再后来提 “以儒治国,以仁待人”,不是说要讲多少客套,是说要对人有温度。
几千年下来,“心里装着国家,眼里容得下别人”,成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张骞出使西域,走了那么远的路,被匈奴扣了十几年,吃了多少苦,也没放弃。
他不是为了自己当大官,是为了打通中原和西域的路,让两边的人能互相换东西、学技术;
范仲淹被贬到邓州,没抱怨 “我这么有才华,为啥不用我”,反而写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官运,是老百姓的日子 ——“今年收成怎么样?冬天有没有棉衣穿?”;
林则徐虎门销烟,面对列强的威胁、朝廷的压力,说 “只要对国家有利,不管自己安危”。
他守的不是自己的名声,是民族的脸面 ——“不能让外国人把坏东西卖到中国来,害咱们的人”。
到了近代,这种心思还在。
钱学森在美国过得挺好,有大房子、好实验室,可他非要回国搞科研。
美国不让他走,把他关了五年,他也没动摇,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在戈壁滩上搞原子弹,风沙吹得脸脱皮,受了核辐射也没后悔。
他说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 国家强大了,才没人敢欺负咱们”。
他们的格局,跟老祖宗的心思一样,把自己的事,跟国家的事绑在一起 —— 这不是空话,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再说说民族。
中国人讲究 “团结” 和 “包容”,这也是刻在基因里的。
2008 年汶川地震,我至今记得电视里的画面:
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往四川跑,有人放下自己的生意,开着货车拉着物资就去了;
有人不上班,主动当志愿者,帮着搬东西、照顾伤员;
普通人你捐五十、我捐一百,连路边的乞丐都把攒的零钱放进捐款箱。
没人分 “你是四川人,我是广东人”,没人说 “这事跟我没关系”,只知道 “我们都是中国人,要一起扛过去”。
可有些地方的人,因为老吵架、不团结,遇事各顾各的,成不了事。
你看,民族的过去,早就把 “一起好” 的心思,装进了格局里 —— 这不是天生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地方不一样,格局也不一样,像不同的地方长不同的树。
沿海的人,天天跟外人做生意,心思活,懂得 “借机会、一起赚”。
浙江温州人早几十年就带着小商品跑遍全国,甚至卖到国外,不墨守成规:
看见国外流行什么,就学着做;看见哪里有市场,就往哪去。
他们常说 “有钱一起赚,才赚得长久”,这就是沿海人的格局。
内陆的人,受种地的影响,稳当,懂得 “慢慢来、守得住”。
陕西做皮影的匠人,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 刻皮影、演皮影,不着急赚钱。
有个老匠人说 “我父亲做皮影,我跟着学,现在我儿子也开始学,这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
他们守着 “慢工出细活” 的心思,这就是内陆人的格局。
文化对人的影响更大,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天天影响你。
儒家讲 “仁”,就是 “对人好”。
教你看见别人难,别躲开,伸手帮一把;
教你跟人打交道,别算计,多想着 “能不能让他舒服点”。
就像孔子周游列国,自己都快饿肚子了,还收留流浪的弟子,还为老百姓的苦叹气。
他的格局,是 “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
道家讲 “自然”,就是 “别太执着”。
教你想要的没得到,别钻牛角尖,“可能这不是你的”;
教你遇到不顺心,别较劲,“事情总会变的”。
庄子拒绝楚国的相位,说 “我宁愿在泥里爬,也不想被关在笼子里当祭品”。
他的格局,是 “不被名利绑着,怎么舒服怎么活”。
墨家讲 “兼爱”,就是 “别分远近”。
教你对陌生人,也别冷漠,“他也是需要帮助的人”;
教你看到不公平,别装傻,“能说句话就说句话,能帮点就帮点”。
墨子带着弟子到处跑,阻止战争,帮老百姓盖房子。
他的格局,是 “不管跟你熟不熟,都要对他好”。
这些文化,早就融进了我们的日子里。
你帮邻居拿个快递,是儒家的 “仁”;
你丢了工作不慌,是道家的 “自然”;
你给流浪的人买个馒头,是墨家的 “兼爱”。
它们悄悄影响着你的格局,让你心里有温度,眼里有别人。
格局不是孤立的,像棵树,会被周围的风吹。
体制、环境、手机里的信息、网上的说法,都是风。
体制是定方向的风。
改革开放前,很多企业 “按计划生产,按计划卖”。
不用想 “市场要啥”,不用想 “怎么创新”,能完成任务就行。
那时的企业,格局就这么大,没心思看外面。
改革开放后,政策变了,鼓励 “走出去”,企业能自己做主了。
海尔从青岛的小冰箱厂,变成全球都知道的品牌;
华为从帮人卖交换机,到自己搞 5G 技术,卖到 170 多个国家。
它们的格局,从 “家门口” 扩展到了 “全世界”。
深圳更明显,作为特区,政策鼓励 “敢闯敢试”,不怕犯错。
腾讯一开始做社交软件,后来敢搞游戏、搞支付;
大疆一开始做无人机,后来敢突破技术,成了行业老大。
它们的格局,满是 “不怕输,敢尝试” 的劲儿。
可晚清的时候,朝廷关着门,说 “我们啥都有,不用跟外人来往”。
官员看不见国外的进步,还觉得 “洋人的东西是奇技淫巧”;
老百姓不知道世界的变化,还以为 “天就这么大”。
最后被列强的船坚炮利打醒,才知道自己的格局太小了。
你看,体制松还是紧,直接决定了格局能打开多大。
环境是推船的风。
和平的时候,人能往远看,能想理想、想未来。
现在的学生能安心读书,想 “考个好大学、干喜欢的事”;
上班族能好好工作,想 “变厉害、赚更多钱,给家人好生活”;
创业者能大胆尝试,想 “把生意做好,帮更多人就业”。
这份底气,是和平给的。
可要是打仗了,人只能想 “怎么活下去”。
叙利亚打仗后,好多人没了家。
以前当医生的,现在在难民营里找干净的水,“能喝上一口就不错了”;
以前当老师的,现在在防空洞里给孩子上课,怕 “下一秒炮弹就掉下来”;
以前开公司的,现在背着包跑路,只盼着 “能活着到安全的地方”。
有个叙利亚难民说:“以前我想把公司开到周边国家,让更多人有工作。可现在,我连孩子的一顿饱饭都保证不了 —— 战争把我的格局,从‘一片地方’压缩到了‘我的小家’。”
环境就是这样,能让格局像画一样展开,也能让它像拳头一样攥紧。
手机里的信息、网上的说法,也会影响格局。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信息靠书信、报纸、广播。
北方人想知道南方的事,只能看报纸上的几句话;
中国人想知道国外啥样,只能从少数电影里看一点。
那时的格局,很难超过 “家乡和国家”。
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一拿,全世界的事都能看见。
能看非洲草原的角马迁徙,能看欧洲古堡的历史,能认识不同国家的朋友。
信息多了,格局也变大了。
我认识个 00 后大学生,在网上看见 “非洲女孩因为没读书,早早嫁人” 的视频,就加入了跨国公益组织。
她利用课余时间给非洲孩子翻译教材、筹学习用品。
她说:“以前觉得‘帮别人’离我很远,可看见那些女孩的眼睛,才知道不管在哪,孩子都该读书。”
手机让她看见远方的难,也让她的格局从 “自己的学业”,扩展到了 “全世界孩子的事”。
网上的说法也很重要。
要是天天看 “感动中国” 的事 —— 比如张桂梅办女高、汪勇帮医护人员,人会被打动,愿意帮别人,格局里会多些温暖和担当。
可要是网上满是 “帮人反被讹”“努力没用,关系才重要” 的说法,人会慢慢变冷漠、变消极。
有调查说,这十年,“路人见死不救” 的新闻多了后,愿意帮陌生人的人少了 15%。
不是人心变狠了,是负面的说法像冷水,浇灭了善意的火苗,让人不敢伸手。
说了这么多,你该明白了:
格局不是天生的奢侈品,是过日子能慢慢养的。
它藏在你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选择里。
面对乱事儿、不确定的事儿,“少说话、多做事”,就是最好的办法。
“少说话” 不是不说话,是说前想三秒。
听见不一样的意见,别急着反驳,想想 “他为啥这么说”;
被人批评了,别急着辩解,问问 “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被误解了,别急着吵架,用事实说话,别用情绪。
就像孔子误会颜回偷吃米饭,没直接骂,而是用 “想祭祀祖先” 的话问清楚 —— 说话有分寸,格局才会大。
“多做事” 不是瞎忙活,是答应的事要做到,该帮的忙别躲开。
答应别人的事,再小也要办,别敷衍、别拖延;
看见别人难,再陌生也要帮,别冷漠、别犹豫;
想做的事,再难也要坚持,别放弃、别退缩。
就像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失败 191 次还不放弃,甚至自己试药 —— 做事有担当,格局才会稳。
养格局不用干大事:
读一本好书,懂点道理,格局就宽一分;
去一个新地方,见点不一样的,格局就深一寸;
帮一个陌生人,传递点善意,格局就暖一度。
像棵小树,慢慢扎根、慢慢长,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能给自己遮风,也能给别人挡雨。
最后想跟你聊两句:
你不用跟钱学森比,也不用跟张桂梅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强一点就行。
明天说话前多想想,做事时多坚持点,慢慢就会发现:
以前纠结的小事,现在不放在心上了;
以前看不顺的人,现在能理解了;
以前不敢想的路,现在敢走了。
这就是格局变大了。
你最近有没有过 “觉得自己格局小了” 的时刻?
比如为点小事跟家人拌嘴,或者遇到难事儿就想躲?
要是有,不妨从今天开始,试着少说一句冲动的话,多做一件实在的事。
慢慢走,慢慢养,你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心里有天地,眼里有风景,日子也会越来越顺。
网上有段文字,大抵还是有些道理的——
来源:海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