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兴晋|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赴我县开展“三下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1:25 2

摘要:仲夏的风掠过繁峙的山川田野,带着黄芪的清苦与晋绣的丝线香,也携着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乡韵e起,农品焕彩”助农云创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乡土,以初心赋能振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关于探索、传承与担当的动人篇章。

踏遍繁峙皆画卷

青春实践赋新章

信息学院助农云创实践队的

乡土深情与成长印记

仲夏的风掠过繁峙的山川田野,带着黄芪的清苦与晋绣的丝线香,也携着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乡韵e起,农品焕彩”助农云创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乡土,以初心赋能振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关于探索、传承与担当的动人篇章。

实践队从电商课堂的屏幕前,到非遗工坊的经纬里;踏上憨山青石路,驻足农厂绿意中。每一步,都踩着乡土的脉搏;每一眼,都望见繁峙的过往与将来。

1

电商为桥:让乡土好物“乘云而歌”

循着繁峙县乡村振兴的脉络,实践队锚定“数字赋能”与“民生需求”两大支点,以调研为桥串联起理论与实践。

电商技能培训:解锁农产品“出圈”新密码

走进繁峙乡村e镇电商培训基地,实践队一同聆听专业讲师授课。从农产品图片拍摄技巧、短视频内容策划,到直播带货话术设计、流量运营逻辑拆解等,讲师倾囊相授的电商助农干货,被队员们一一记在笔尖、刻入心间。大家主动请缨参与模拟直播,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为乡村经济注入的澎湃活力。

入户访谈调研:从民生需求里找方向

带着电商培训的思考,实践队深入走访当地市民与农产品商户。围坐间听乡亲们话家常:“孩子教我们用手机看直播买东西,确实方便了不少”“要是品质再严些,买的人肯定更多”。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藏着消费者对于电商销售模式的认可,也含着对消费体验优化的期待。在对商户的访谈中,更见电商模式带来的实效与其待解的局限。字句间,队员们读懂:电商不仅是技术,更是连接乡土与外界的桥梁,让深藏于大山的好物得以跨越山海,“乘云而歌”。

2

非遗为魂:在指尖匠心处“触摸时光”

繁峙的非遗,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藏在一针一线、一揉一捏的传承之中。实践队走进晋绣坊与花馍工坊,在传统技艺里触摸时光的温度。

晋绣坊中藏匠心:一针一线绣家乡韵

推开晋绣坊的门,一幅幅精美的绣品让队员们目不暇接。谈及创作实践,非遗传承人薄小燕以代表作《五台山全景》为例,详解晋绣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这幅作品以繁峙境内五台山风光为主景,针法上用“平绣”表现天空和山体的美,以“掺针”勾勒白塔和植被的色彩渐变,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印记转化为刺绣语言。“每一幅绣品都得有‘根’,这根就在繁峙的山水里、在老辈人的故事里。”薄小燕的话道出了晋绣的文化内核——它不仅是指尖技艺的呈现,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望。

花馍面塑凝巧思:一揉一捏承故园情

在当地手艺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在“永亮蒸礼”花馍店亲手体验了繁峙花馍面塑制作。揉面团、捏造型、按压纹理、点缀细节,原本普通的面团在手中逐渐变得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咱繁峙人都要做花馍”,手艺人向队员们介绍道,这是刻在繁峙人骨子里的习俗,也是对生活最朴素的祝福。作为初学者或许做不出地道的模样,但沾过的面香、听过的故事,会变成一份牵挂——往后便知这乡土的文化,正需要这样的“笨拙参与”,每一次体验,都是为这份传承注入青春的活力。

3

山水为媒:在文旅农科间“看见未来”

繁峙之美,既藏于山水灵秀间,亦显在发展底气里。当脚步踏入憨山景区的青绿与现代化农业工厂的科创,于自然肌理与科技脉动的交融处,正铺展着繁峙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

憨山与金石:文旅融合的“繁峙答卷”

在憨山景区调研中,实践队聚焦文旅融合实践:于文化展馆梳理地方典故,借登高观景体察景区联动县域发展的脉络,在古寺钟声里感知历史与当下的交融。转至山西五台山金石雕品展馆,侯必顺老师为实践队讲解金石雕刻工艺,“‘石随形、意随石’,顺纹理方能成器,正如我们做事需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一番话既道出工艺精髓,更让队员们读懂繁峙“以山水为媒,以文化为魂”的发展智慧——让景致承载历史,以匠心涵养底蕴,这正是当地文旅蓬勃发展的密码。

农产加工厂: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实践队走进山西勇和农业养殖有限公司加工厂,实地探访农特产品现代化加工脉络。在企业负责人的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从原料筛选、切割分装到无菌包装、智能仓储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这里承接本地小米、藜麦、水稻等农产品加工,以精细工艺将农户手中的原生态作物转化为适配市场的即食产品,更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实实在在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此行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农业现代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的认知,也为后续助农实践积累了鲜活经验。

4

实践回响:将青春的感悟书写在大地上

此次调研活动,短暂而充实,青春的热忱邂逅乡土的厚重,队员们不仅收获了成长,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实践队从最初的“观察者”,逐渐变成“参与者”和“共情者”——大家为村民的电商梦出谋划策,为非遗传承的困境思考方向,为文旅与农科的发展感到振奋,也为这片土地的每一点变化而心生感动。

经过连日调研,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沉淀了许多鲜活观察与实践思考。结合当地农产特色与学习所得,队员们初步梳理了线上推广的可行路径——从平台适配到内容呈现,盼能为农特产品触达更多市场提供些思路;也认识到晋绣、花馍制作、金石雕刻等非遗技艺与憨山、五台山等文旅资源的独特价值;还认真记下了乡亲们对基础设施、技术帮扶、市场对接等方面的期盼,为后续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扎实的参考依据。

未来,团队会带着在繁峙的所见所闻所感,继续关注乡村发展,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因为我们坚信: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站在高处眺望,而在于走进乡土深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青春担当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