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感器安装到田间地头,自动化喷淋设施进入大棚、果园,养殖场实现精准自动投喂……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夯实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不仅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短板,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传感器安装到田间地头,自动化喷淋设施进入大棚、果园,养殖场实现精准自动投喂……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夯实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不仅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短板,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套监测系统“虫口夺粮”
8月6日,达川区万家镇八角村-迎风村水稻千亩展示片迎来测产验收。专家团队随机选取田块,经过严格的机收、称重、除杂、水分测定等环节,最终测得平均亩产735.8公斤。这一数字创下达川区水稻千亩展示片最高亩产纪录,比去年高出6.8公斤。
“今年达川区完成水稻播栽43.59万亩,预计比去年每亩增产3公斤以上。”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介绍,今年气候异常,春旱连着夏旱,再加上遭遇稻飞虱虫害,水稻能够逆势增产,得益于积极采取优选良种、适时早播、保温暗化育秧、合理密植、富氧栽培等技术措施,也同做好了稻飞虱的监测防治密不可分。
达川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灾害性害虫,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爆发性和绝产性等特点。害虫迁入稻田后,隐藏于稻丛中下部迅速繁殖,发生危害后对产量影响大,如发现或防治不及时将会导致水稻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达川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曾伟介绍说,达川区是水稻迁飞性、常发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多发、常发和重发区,也是四川盆地迁飞性稻飞虱入侵的东大门,近年来曾多次受到稻飞虱的侵袭,之所以能够实现“虫口夺粮”,是因为有一套创新实用的“虫情监测系统”。
曾伟所说的“虫情监测系统”是一套覆盖全区的远程智能诱测装置设备及智慧测报技术,通过在不同地理区位集点成网地开展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害虫的拉网式监测,提升重大害虫的末端发现能力。
近年来,达川区先后在不同区域建设“五情”监测站4个,配备安装现代智能监测设备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便携式智能测报仪、智能虫情测报灯、害虫智慧测报装置、农业气象综合监测设备等,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病虫害的智能化监测水平。
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丽天牧业永进种猪场。
同时,达川区还通过建设的“智能监测系统采集终端+绿色云农平台PC端或手机APP”远程实时智慧监测系统,随时采集作物虫害数据、气象数据、土壤墒情数据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远程常态化监测掌握病虫情、苗情、墒情、灾情等,远程控制智慧云太阳能杀虫灯等诱控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解决方案,持续高质量护航粮食安全生产。
2023年5月,水稻刚刚移栽,曾伟就和同事利用“虫情监测系统”,结合多年建立的大数据预警模型,发现稻飞虱在川东北稻区迁入时期异常偏早且落虫面广。对此,他们不仅及时向所属各乡镇进行了预警,还第一时间向上级作了汇报,为区域水稻的虫害早防早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一部手机管好百亩果园
眼下正处于柑橘早秋梢抽发期、果实营养转换期,果树的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位于达川区管村镇杨岩村的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内,一排排柑橘树绿意盎然,一颗颗饱满的果子缀满枝头。
8月19日清晨,农业专家何丕涛便来到果园巡园,这是他两年多来雷打不动的每日固定工作。
“多巡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第一时间解决。”何丕涛说,“3号区块有些缺水了,需要及时灌溉。”说罢,何丕涛掏出手机点了几下,约两三分钟后,眼前3号区块每棵果树下,自动喷灌设施便喷出伞状的水帘,辐射半径约50厘米,精准覆盖每一棵树。不一会儿,几百棵果树间便水汽升腾,雾霭茫茫。
达川区农作物病虫观测场。
手指轻轻一点,偌大的果园便可自动灌溉,如今的轻松自在在以前完全不敢想象。
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个夏天,为了应对高温天气,村里连续两个月安排6名村民分成两组,在晚上12点过后对果园实施灌溉,一直持续到早上7点。一人负责抽水、一人负责顺水管、一人拿着水管喷灌,一晚上下来,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也不理想。
今年,果园水肥药一体化工程建成投用,管道和喷灌设施如毛细血管般分布在果园,覆盖4000余株果树。
“可以分区块精准灌溉、可定时灌溉、自动调压,润土效果更好,也更节约水,关键是省去了人力,手指一点,水就来了。”何丕涛说,一部手机就能管好百亩柑橘园,不仅灌溉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抽水、施肥、打药等都能实现远程操控,不论人在哪里,不受距离限制,只要手机有网络,就能轻松掌控。
126亩蔬菜大棚装了20个传感器
达川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达川区双庙镇,常年种植蔬菜1.2万余亩,设施大棚面积6000余亩,供应着达州主城区70%的当地应季蔬菜,是达城市民的菜篮子。
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此流转土地近4000亩种植蔬菜。2023年,合作社对园区共126亩186个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气象监测站,安装虫情测报仪和数据采集终端及高清摄像机,实时掌握大棚内的墒情、苗情、虫情以及气象情况,为蔬菜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相关信息,配合水肥药一体化工程,使蔬菜种植产量提升10%,水、肥、药使用量降低了15%,实现了蔬菜生产的提质、增效、降本。
“以前种菜主要靠人工,不仅风吹日晒,还费时费力,现在用智能化大棚,蔬菜种下之后,便由电脑管理,省事多了。”今年53岁的双庙镇新利村村民李芬,在园区种菜已逾10年,经历了蔬菜大棚的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自动喷灌设备。
“以前要5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灌溉,现在只需一人,操作相关按钮,设备便会自动启动喷淋,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水量大小、灌溉速度,设备还能自动监测灌溉、药物情况,超量时自动停止运行。”达川区天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平告诉记者,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智能化改造之前,这126亩蔬菜常年需要30个工人,而改造后,用工数量直接下降30%。
在园区控制室,记者在一面大屏幕上看到,大棚里的土壤盐碱化、酸碱度、板结度、湿度和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光照、风力等信息一目了然。李建平说,经过智能化改造的126亩大棚里,共安装了20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全天候向控制中心回传信息,为大棚何时浇水、施肥、通风提供了数据支撑。
现在正是蔬菜换季的季节,大棚里的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除草和翻地。李建平说,除了种植大棚,育苗中心也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等智能控制。
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自动喷灌现场。
在育苗中心一角的智能控制柜里,分布着多个按钮,轻轻一扭,便可实现外遮阳、内遮阳、顶开窗、垂直开窗、风机、湿帘水泵的开关调节。由于操作简单,即便像李芬这样年龄偏大的工人,经过简单培训也能熟练操作。
此外,合作社的蔬菜还接入了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这使得从该合作社销售出的每一种蔬菜都有一份完整档案;销售给商家时,商家只需扫描合格证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详细的蔬菜生产基地信息、农事信息、收获信息等,连什么时间采摘的、农资详细使用情况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用数据精准“喂”好每一头猪
达川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达川区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坚持将生猪产业作为重要主导产业,始终坚持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和数字化发展思路,致力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在达川,不仅蔬菜园区种植的蔬菜有档案、能溯源,其规模化养殖的每一头生猪也都有档案信息。每头猪耳朵上的耳标对应一个编码,就如同生猪的“电子身份证”,实时关联品种类别、出生日期、养殖区域等基础数据。
达川区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卿青告诉记者,猪场的种猪还能查询到该头猪从出生到成长、配种、妊娠、分娩等各阶段的详细情况。“过去,我们养猪,主要靠的是饲料,而现在则离不开数据。”李卿青介绍说,达川区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为猪场的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
总部位于达川区的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基础、育种为核心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育—繁—推”一体化农牧企业。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周婷进入丽天牧业工作已有5个年头,担任公司营养部主管的她要负责7万余头生猪的营养管理,其日常工作就是围绕公司的大数据展开。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种群的猪该吃什么饲料?怎样的营养搭配才能让种猪实现更优质的繁殖?……公司庞大的数据库为周婷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对照膘情数据库,可适时调整不同种群猪的喂料情况,对照配方数据库,又能为生猪提供更精准的营养搭配。”周婷说,“现在的生猪,都是我们用数据精准‘喂’出来的。”
在营养方面,针对法系种猪开展系统的精准营养策略,从母猪的体况管理开始,开展全群测膘调料工作,建立膘情数据库及精准营养模型,结合气候情况和各猪场的环控情况细化各阶段的营养。在育种管理上,利用专业化育种软件,对育种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与评估,客户根据种猪系谱与性能信息进行选种。
此外,丽天牧业还应用基因组育种,开展公猪早期选育、种猪系谱校正、种猪功能基因位点筛选、GEBV(基因组估计育种值)评估,进一步提升种猪育种准确性,加快种猪选育进展。
“如今的规模化养猪场,智能环控系统、自动喂料系统等已是标配,而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能为企业生产和企业决策提供直接依据,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卿青介绍说,目前达川全区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210家,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57家生猪规模养殖场采用自动喂料、饮水、环控、清粪系统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时掌控养殖场的生产动态,实现了养殖环境的自动控制和饲养成本的大幅节省。
达州融媒记者:何双将 特约记者:陈小平 图/李彦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