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分放弃名校选择深理工,他直言“不亏反赚”!什么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教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0:31 2

摘要:有人追求名校光环,有人看重城市资源;有人选择传统强校,有人拥抱创新平台;有人遵循常规路径,有人敢于另辟蹊径。当高分考生不再盲目崇拜传统名校,当年轻大学也能吸引顶尖生源,我们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正在悄然变革。

有人追求名校光环,有人看重城市资源;有人选择传统强校,有人拥抱创新平台;有人遵循常规路径,有人敢于另辟蹊径。当高分考生不再盲目崇拜传统名校,当年轻大学也能吸引顶尖生源,我们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正在悄然变革。

今年高考,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赵冠杰以672分的高分,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选择——入读创办仅一年多的深圳理工大学。面对“亏大了”的质疑,他的回应铿锵有力:“我要做一流的大学生,而非一流大学的学生。”

选择背后:深思熟虑的大学规划

赵冠杰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早在高三下学期,他就将目光投向了这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学校。在填报志愿期间,他一边做笔记,一边上网查资料,进行院校对比分析,最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服了父母,支持他的选择。

“大学之名,不在岁月长短,而在使命担当;教育之质,不在传统厚重,而在理念创新。”赵冠杰看到了深圳理工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正契合了他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在他看来,深圳作为科技创新前沿城市,能够为他提供传统名校难以企及的实践平台和创新氛围。

一场对话:科幻照进现实的教育启迪

让赵冠杰坚定选择的,是一次与深圳理工大学校长金建平近一小时的谈话。金建平校长主持研制过中国首台SMP并行计算机“曙光一号”,被誉为“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深圳理工大学的筹建者。

见面时,金校长向他描绘了未来科技的发展图景:“试想一下,未来有一天你可能会在太空上发电。”这些闻所未闻的内容,比科幻电影更让赵冠杰惊叹。“当理想照进现实,教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未来的创造。”一位顶尖科学家亲自为学生勾勒科技前景,这种教育体验在传统大学中是难以想象的。

金校长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走出,最终成为院士级科学家的经历,也让同来自内蒙古的赵冠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能。教育的力量正在于此——它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每个有梦想的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深圳体验:创新城市的独特魅力

8月18日,赵冠杰提前几天抵达深圳,与父母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氛围。在深圳湾公园13公里的滨海长廊上,他看到了自然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一边是高科技公司林立的高楼大厦,另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市民们悠闲地散步、跑步、骑行,享受着海风拂面的惬意。

“城市是大学的第一课堂,创新是教育的最佳导师。”赵冠杰对深圳的评价道出了许多选择新兴大学学生的心声。深圳作为超一线城市,不仅是产业发达、生活便利的现代化都市,更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创业的热土。这种城市基因深深嵌入到深圳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为学生提供了传统校园难以比拟的成长环境。

大学新观:重新定义“一流教育”

赵冠杰走进校园时,注意到学校以北斗七星为灵感的布局,以及收集太阳能的“连续风雨连廊”。他感叹:“生活在里面,不光有科研体系,还有艺术气息。”这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校园设计的思路,体现了一所新兴大学的创新思维。

面对未来,赵冠杰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我从小在内蒙古长大,很爱我的家乡,但客观上接触到的资源和眼界都有限。我的个人能力可能会跟其他同学有差距,希望能够借助深圳理工这个平台来拓宽眼界,弥补差距。”

他的选择代表了一批新时代学生的思考:不再盲目追求大学的历史和排名,而是更加关注个人与学校的匹配度,看重教育资源的质量而非光环效应。“教育的选择不是寻找光环,而是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这种择校观的转变,正在悄然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

赵冠杰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大学教育价值的机会。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元的教育选择,更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开放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流的大学生,无论他选择的是传统名校还是新兴学府。这才是高等教育真正应有的包容与进步。

来源:博羽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