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幕轻披,路灯初放,南谯区沙河镇文化广场,早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来,南谯区送电影下乡活动在此举行。接到观影通知的居民早早地来到广场,一束光影射出,银幕亮起,全场目光一同汇聚,全神贯注正片前加映的交通安全和防溺水宣传视频。而这一束穿透乡村黑夜的光影,可谓是南
夜幕轻披,路灯初放,南谯区沙河镇文化广场,早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来,南谯区送电影下乡活动在此举行。接到观影通知的居民早早地来到广场,一束光影射出,银幕亮起,全场目光一同汇聚,全神贯注正片前加映的交通安全和防溺水宣传视频。而这一束穿透乡村黑夜的光影,可谓是南谯区探索“文化惠民+文明实践”新模式的生动呈现:通过将公益电影放映、传统戏曲下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融合,一条“光影载文明、戏韵传新风”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正缓缓铺展开来。
光影铸魂 银幕架起文明传播新载体
巧妙把握公益电影放映“黄金时段”,南谯区让露天放映场变为文明实践的流动课堂。播放正片前,放映一刻钟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公益宣传视频,涉及交通文明、用电安全、防溺水、防电诈、防非法集资等。腰铺镇在主题电影放映前,播放精心设计的反诈宣传片;章广镇在开展爱国主题电影播放前,播放了地方宣传短片。这种结合让公益电影这块“小银幕”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新载体”,既填补农闲时节群众文化生活空白,让村民掌握各类生活常识、增强文明理念,也让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戏韵流芳 传统艺术焕发文明新活力
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将政策法规宣传、文明实践融入“送戏下乡”活动,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记得住”的方式,让政策法规、文明实践从“口号”融入日常生活,既延续传统戏曲的乡土亲和力,又让政策法规和文明理念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送达基层群众。珠龙镇清流社区“送戏下乡”活动,普法工作者开场前分发法律手册,现场解答村民关心的法律问题,引导群众用法律解决诉求。沙河镇的活动现场,志愿者化身“宣讲员”,手持图文并茂的手册,围绕拒绝酒驾赌博、婚丧简办新风等内容展开宣传。大柳镇曲亭村在“送戏下乡”活动近1小时的演出中,不仅有黄梅戏《天仙配》等经典节目,还有志愿者自编自演的群口快板《赞乡村风景道》,盛赞家乡巨变。
乡村润心 实践奏响文明交响新乐章
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持续打造“谯梁公益集市”品牌,将文化服务升级为综合型文明盛宴。“谯梁公益集市”通过整合各类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形成“一站式”的惠民平台。“三下乡”走进乌衣镇红山村,区委宣传部牵头区直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科普互动、农技指导、医疗义诊、反诈宣传等活动,让居民“一站式”享受到文化娱乐,学到实用知识,取得“1+1>2”的服务效果。强化机制建设,实现从“临时下乡”到“扎根乡村”的转变,通过区委宣传部牵头调配资源,持续为基层提供文明实践服务,改变了以往只搞一次活动就结束的状况。乌衣镇红山村不仅公益集市办得旺,村里还组建有自己的文艺队,农闲时就排练节目,宣传新政策新风尚。
机制赋能 铺就文化惠民发展新路径
坚持办实事、求实效,南谯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文化惠民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成功推动送戏下乡服务模式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区宣传部门与文旅部门结合本地戏曲文化特色,精准对接村民需求:为老年人口居多、喜爱庐剧的乌衣镇白庙村送上《借罗衣》等经典庐剧;为年轻人比例高、偏爱热闹的沙河镇新塘村安排《天仙配》等黄梅戏。村民想看什么,提前“点单”,区里按需“上菜”。今年这项精准服务覆盖全区60个行政村(社区),演出57场。
着力“种文化”,提升乡村“文化造血”能力。建立“送培结合”机制,由市演出团队提供专业培训,区文旅局组织引导村民从观众转变为文艺主角。章广镇元松村的李大姐,通过参加黄梅戏培训,从戏迷成长为村文艺队核心,带领村民自编自演《夫妻观灯》。珠龙镇北关村的王大哥将村里好人好事编成文明新风快板广泛传唱。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舞台,乡村文化生活充满内生动力,更加丰富多彩。(刘恩涛 杨读俊)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