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背诵全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1:02 2

摘要:一日,我路过地坛公园,发现人群熙攘。人工扎成的彩虹门上写着“‘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队伍曲折,弯弯绕绕,自彩虹门排至安定门地铁口。原来是停办多年的地坛书市回归了。

文 | 林特特 图 | 视觉中国

一日,我路过地坛公园,发现人群熙攘。人工扎成的彩虹门上写着“‘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队伍曲折,弯弯绕绕,自彩虹门排至安定门地铁口。原来是停办多年的地坛书市回归了。

隔一日,我带孩子再赴地坛。我俩拖着去超市购物用的小车,从侧门进入。牌楼高耸,绿树成荫。绿荫下,各个出版社的摊子连摊子,除了书,文创用品亦目不暇接。

哪里人多,哪里吃喝玩乐就多,铁板鱿鱼的焦香夹杂着糖葫芦的果香,臭豆腐的臭伴随着麻辣烫的呛……地坛俨然成为以书为名的大集。

我们买书、挑积木、批量购买打折的拼图。孩子一手举着烤鱿鱼,一手拿着汽水,我们在地坛内溜达,自然而然提及“我与地坛”的书市主题。

我打趣,《我与地坛》那篇文章太过有名,收录在课本中,并标注“请背诵全文”。读书时我最烦背诵作业,以至于如今看到“地坛”字样还会一激灵,仿佛被勾起一切关于背书的记忆。

孩子点头: “对,我们课本里也有这篇,也要求背诵。你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课文吗?”

“记得一部分,记得大概,记得重要的句子。”我谨慎地回答。“现在都是A I(人工智能)时代了,背诵全文有什么意义?随手一查,什么都有。”孩子抱怨说,“你看,长大了忘得也差不多了,为啥要背?”

铁板鱿鱼剩了根签子,汽水的瓶子空了,购物小车堆满了。说着说着,我们已穿过地坛,逛完了所有摊位,在每一片树荫下都乘过凉,一回首,“我与地坛”几个大字在我们身后。

是的,我不记得全文了。但从前背过,认真学过,心中还有恍恍惚惚的影子。那些影子让我感到亲切、温存、依恋,那些记忆中支离破碎的句子,如鸟儿来过,我抚摸过,它飞走了,留下几片羽毛,羽毛在我眼前飘着,我不禁想,从前的那只鸟儿长什么样呢?

夜深人静,全家人睡去。

我坐在客厅对着窗外零零星星的灯火,在读书平台搜《我与地坛》。旧文重读,恍如隔世,有种与熟人多年以后再相逢的感觉,人到中年,阅历、经历成就理解力,夜深人静,我看完这篇很久以前的课文,居然泪流满面。

“泪流满面?”主持人惊讶,“为什么?”

又一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阅读的直播。在此之前,主持人正在和我讨论如何定义有人文精神的作品,我说起我的理解。

“三个特征——共、通、入。”

“所谓‘共’,是指这部作品能让读者共情,有共鸣。作者所表达的与我有交集,让我觉得我的想法、我心中细微的颤抖,你也有过,同频共振,吾道不孤。你和我没有交集,但你的叙述,有逻辑,合情合理,你让我明白,这世上有这样的人和事与我共存。因为了解,所以宽容、不狭隘。‘共’是知道。

“所谓‘通’,是指这部作品是桥梁。作者动人的描述、到位的描写,让我懂得你和我不一样,但我能理解你。我不再因为你和我不一样而感到诧异。同时,不会因为我和你不一样而感到自卑。‘通’是换位思考。

“所谓‘入’,是指这部作品让我不知不觉入戏,把你写的情景当作此时此刻正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我因你的喜而喜,因你的悲而悲。有一天,我遇到类似的事,会在一念之间吟诵出口;隔着时空、隔着千里万里,将作者视为知己,也自然会以作者的见识、格局、应对为向导。‘入’是合而为一。”

“共、通、入,”主持人重复,“举个例子吧。”他说。我沉吟片刻,说起重读《我与地坛》的夜晚。

学生时代的记忆已模糊,事实上,重读时我才发现,课本中节选的只是原文的一部分。经由这次阅读我才意识到,这个曾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遭遇了什么,他和他的母亲共同经历着什么。

当我读到残疾的史铁生每日摇着轮椅,待在地坛,他的母亲来找他,又不想让他发觉,只要见他还好好地待在园子里就转身回去。

而史铁生有时会故意不让母亲找到他,哪怕他看见了母亲的身影;他形容母亲的眼神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次,母亲经过他,没发现他,他写到母亲步履“茫然又急迫”。

等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在地坛遇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说:“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有没有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年少时,我不懂;重读时,我将自己代入进去,我无法想象我忽然丧失劳动能力会怎样。

“我为人子多年,也已为人母多年。我懂孩子的幻灭、崩溃、无言,躲避家人,在大自然中消化情绪的心理,也懂母亲的焦虑、沉默、忍耐、忍让。

“我为自己突然读懂了而大哭,更为经典篇目中呈现的作家的人格而大哭。

“这是我认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也是我认为的作家写作的意义、读者阅读的意义、学生上语文课的意义、背诵全文的意义。你年少时读的书,给你的心打了个底,哪怕只留下稀薄的记忆、支离破碎的句子,但你因为某个机缘想起它、重温它,会在成年的某一刻被击中、被鼓励。”

直播结束回到家,晚上9点整。

睡前例行,我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与否,完成状况如何。他说,有个作业——背诵《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站在我面前,摇头晃脑。

“都AI时代了,为啥还要背诵全文?”孩子例行嘀咕和质疑。

我将他的语文书合上。

“你那天在地坛问我,小时候背过的书反正会忘记,为什么还要背,我有了答案。当我进入一个 相关的场景,我无从描绘它时,我回想起以前读过、背过的某段话,恰好能形容,我会感谢曾经背诵过的经典。

“去地坛,或人生艰难,我会想起《我与地坛》。

“人生艰难,眼前的坎儿,轻松解决时,我会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艰难,眼前的坎儿解决了,以后呢?我会想起,‘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生艰难,最大的难题解决,喜出望外,我还会想起,‘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些小时候背过的文字,常常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不是为了服从某种目的、需要查阅时用工具就能完成的,对经典的学习、阅读、背诵,是传承,更是埋下一颗种子,等待成年后发芽。在离开考场后,抵挡苦痛;在远离应试后,获得欢喜——审美的欢喜,与世上最聪慧的头脑、最复杂的人生、最深刻的体悟,共、通、入的欢喜。所以,请背诵全文。”

来源:读者原创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