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沙市开福区浏阳河畔,有一座承载着道德光辉的馆舍——开福好人馆。自2018年建成开放以来,这里以“好人故事”为核心内容、以文明实践为基本方法、以群众参与为鲜明导向,累计开展活动800余场、接待群众逾百万人次,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好人故事”,为这座城市播撒下文
在长沙市开福区浏阳河畔,有一座承载着道德光辉的馆舍——开福好人馆。自2018年建成开放以来,这里以“好人故事”为核心内容、以文明实践为基本方法、以群众参与为鲜明导向,累计开展活动800余场、接待群众逾百万人次,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好人故事”,为这座城市播撒下文明的种子。七年坚守、久久为功,让好人抱团,让德行结盟,汇成一股淳化民风润物无声的巨大力量,“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在这里持续升腾。
PART 01
展陈育人 文明入心
走进开福好人馆,灯光温润,位位好人风采映入眼帘。馆内围绕“序厅—好人风采—好人营地—好人效应—好人颂歌”五大板块,系统展示31位“中国好人”、26位“湖南好人”、60位“长沙好人”的先进事迹。一张张照片、一道道影像、一段段故事,定格的是平凡,闪耀的是信念。观展的人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驻足、沉默,然后在留言本上写下简短却有力的感受——“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我也想做一次志愿者”。文明就这样从心被触动开始。
馆内陈列。长沙文明网全媒体记者 周子豪 摄
馆内陈列。
为了让“看展”转化为“学精神、做行动”,好人馆将典型事迹制作成音频二维码,观众“扫一扫”即可随时聆听榜样讲述;“人人通”“微开福”等平台滚动发布宣讲与志愿活动,群众在线预约、线下参与,实现了文明传播的“到手可得、触手可及”。作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这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常态化开展“宣传党的政策、学习科学理论、培育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移风易俗”五大类主题宣讲,让大道理在“小课堂”里讲深讲透。
三楼共享空间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第二课堂”。全国劳模、“中国好人”董志平在这里讲奋斗、讲工匠精神,讲完就带着孩子们走到月岛河畔清扫河岸,课堂与社会无缝衔接,理论和实践同频共振;“中国好人”刘小鸥把抽象的条文讲成贴近生活的故事,现场设置“模拟法庭”,请学生分别担任审判长、辩护人和证人……在这里,法治教育、交通安全、禁毒防溺水、非遗手工等体验课程轮番上场,孩子们在“看、听、做”中把文明种子悄悄种进心田。
好人们在馆内三楼共享空间为学生们授课。
值得一提的是,好人馆还设有“好人驿站”,这处贴着“欢迎回家”的小小空间,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纳凉、药品等贴心服务。盛夏一杯温水、寒冬一缕热气,好人馆用一处驿站,延伸了文明触角,诠释了“好人文化”从展厅走向日常的城市温度。
好人驿站。长沙文明网全媒体记者 周子豪 摄
在好人馆,文明教育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而是“群众点单、好人接单、讲师送单”的精准匹配。讲解员冯洋常说:“让群众不仅‘听得到’,还要‘看得见、学得来、做得起’。”当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文明就从一种倡导,变成一种习惯。
PART 02
榜样引领 志愿成风
开福好人馆展示的是“静态”的榜样,孕育的却是“动态”的力量。依托馆内资源组建的全国首个“好人大本营”,已成为全区文明实践的硬核支点。营长邓学东、理事长余柳英等一批“中国好人”以身作则,带领志愿者常年奔走在社区、市场、学校,让“好人精神”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力。
多年来,“好人大本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拥有项目志愿者400余人,其中专职志愿者60人。讲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已在开福区118个社区(村)、36所学校开展宣讲600场次,服务未成年人8万余人次,在荷花池生鲜市场、开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福好人馆)设立规范服务点,创新打造好人工作室示范岗位10个,衍生出100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
中国好人袁亮坤进行文明宣讲。
在望麓园街道荷花池生鲜市场,过去的嘈杂与混乱,正在被“文明经营、规范有序”取代。望麓园街道经常会与开福好人馆的志愿者们一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督促引导市场商户文明守法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孝老爱亲”中国好人谭菊华带队常态化督导,商户们自觉保持摊位整洁、规范摆放;志愿者穿梭于摊位之间,既讲政策,也讲邻里情。居民们笑着说:“买菜心情更舒畅了,菜也更放心了。”文明就在这样的悄然改变中落地生根。
护学岗的清晨、社区广场的傍晚、街巷清扫的周末……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马甲”。“一人带动一群人,一馆撬动一座城”,开福好人馆把“为善最乐”的理念,化作“人人皆可为、时时皆可为、处处皆可为”的生动实践。
PART 03
创新赋能 品牌出彩
一座好人馆,何以成为一座城的文明引擎?答案在于持续创新、系统推进,让“好人文化”既有内容,也有形式,既入眼,也入心。
馆校共建同频共振。长沙大学等高校将志愿服务与思政育人深度结合,大学生走进展馆当讲解员、做策展人;中小学校把这里作为校外实践课堂,孩子们在“讲—听—做”中形成价值共识。青年在参与中“扣好第一粒扣子”,文明在代际间薪火相传。
学生们在好人馆开展课外实践。除特殊备注 图片均由 开福好人馆 提供
文艺形态不断破圈。原创花鼓戏、长沙大鼓等群众文化作品,把好人故事唱进社区、讲到广场。曲艺一响,邻里围拢,温暖与感动在人群里流动。文明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生活同频,与百姓同心。
文明阵地加速延展。从好人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从共享空间到好人驿站,从展陈走向街区、从场馆延伸社区,开福把文明阵地连成“链”,把文明资源编成“网”。文明成为看得见的风景线、听得见的好声音、感受得到的获得感。
群众的反馈是最好的“民意测量”。“孩子回家主动报名当志愿者了”“听完讲座,我把电动车安全帽买上了”“以后再也不在楼道里堆杂物”……一条条留言,在“人人通”等平台上持续刷新。文明,正在从“倡议书”变成“打卡点”,从“看客”变成“行动者”。
一座馆,托举起一盏灯;一盏灯,照亮了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了一座城。开福好人馆以“好人”汇聚“好德”、以“好德”涵养“好风”,不断放大“好人效应”,持续擦亮“好人之城”,以看得见、学得来、做得到的方式,把向上向善的力量,化作星城恒久的底色与动能。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