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浦区曾经是上海市的最大工业区,众多产业工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孕育了一批杰出的工人作家和艺术家,也使这片区域成为上海最具活力的文艺阵地之一。
人民网上海8月27日电 (记者董志雯)杨浦区曾经是上海市的最大工业区,众多产业工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孕育了一批杰出的工人作家和艺术家,也使这片区域成为上海最具活力的文艺阵地之一。
如今,杨浦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型,从机器轰鸣走向数字跃动。素有“工人的学校与乐园”之称的沪东工人文化宫,依然延续着服务职工文化生活的使命。
8月26日,“理润申城·杨浦︱理论Young帆”第二期活动在杨浦区东宫职工文体中心举行。一场融合文艺与理论风格的“工会大思政课”走进杨浦,专家学者依托学科优势让理论宣传 “活” 起来,职工文化正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
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杨浦区委举办,杨浦区委宣传部、杨浦区总工会承办,聚焦“与城共生:职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与基层工会工作者展开深度对话。
今天,杨浦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职工在文化创作上更加活力四射,杨浦区总工会打造出“职工文化艺术季”品牌,挖掘并培育了一批职工文艺骨干和达人,推出一批优秀职工文艺作品,持续叫响“工”字特色职工文化品牌,上好“工会大思政课”。
文化为桥
凝聚奋进共识
“杨浦的职工文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一直走在时代前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简平在开场主旨演讲中,以“城市发展与职工文化”为题,深情回望杨浦职工文化的脉络
从上钢二厂走出的工人作家胡万春,到在惠民中学从教二十年的程乃珊,也包括他本人——一位从杨浦成长起来的作家。
“正是杨浦的文化氛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没有这么好的职工文化,是走不到那么远的。”简平强调,新时代的职工文化不再是企业向职工的单向灌输,而是职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一场“双向的奔赴”。职工文化的创新来自于职工本身,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职工文化正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广阔的包容性,其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徐迟则从历史角度出发,结合亲身策划工运展览的经历,提出通过“沉浸式体验”“金句传播”等现代展陈方式,让工运历史走出教科书,成为职工——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文化”。他以李启汉与工人半日学校为例,强调深入职工群体、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传播方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工文艺绽放新光彩
上好“工会大思政课”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活动安排了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职工文化如何服务于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圈建设”“区域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等议题展开交流。
作为一堂工会大思政课,基层工会干部也抛出了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基层工会如何让职工文化活动更契合城市发展与职工真实需求”、“结合‘新沪九条’对网络文化创新的倡导,我们应如何借助短视频等平台,生动广泛地宣讲红色工运精神?”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君天提到,前期,杨浦区成立新联会工会联合会,提供剧场、政策宣讲等实打实服务,关注经济扶持与政策支持,体现了对职工真实需求的重视。
作为职工的“娘家人”,杨浦区总工会积极推动职工文化蓬勃发展。去年,杨浦区总工会推出首届“职工文化艺术季”,在四个月中推出了职工讲书人暨人民城市实践故事演讲大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歌手大赛、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大赛及摄影书法大赛四项区级赛事,为广大职工群众搭建了广覆盖、各领域、人人皆可出彩的文化展示舞台。
通过艺术季,一批职工文艺骨干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工”字特色的职工文化品牌愈发闪亮,也为职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生动样本。
据杨浦区总工会介绍,今年,文化艺术季将继续举办,并将进一步扩大职工文化艺术季参与范围,拓展文化艺术季品牌项目,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为杨浦城区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