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山水为笔 绘就乡村新画卷——赴恩施市白杨坪镇调研实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3 23:10 3

摘要:5月9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利川市分局一行已踏上了探访恩施市白杨坪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旅程。在洞下槽村,村干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昔日的荒山野岭编织成镶嵌在武陵山脉的生态明珠,讲述着“绿水青山”如何通过集体协作转化为“金山银山”;午后转赴麂子渡村,“1113

5月9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利川市分局一行已踏上了探访恩施市白杨坪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旅程。在洞下槽村,村干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昔日的荒山野岭编织成镶嵌在武陵山脉的生态明珠,讲述着“绿水青山”如何通过集体协作转化为“金山银山”;午后转赴麂子渡村,“1113”发展模式下的空间布局——以轴线串联生态廊道,以核心区激活溶洞漂流、康养度假与农事体验三大功能板块,展现了规划引领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乡村图景。两村不谋而合的实践,正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也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合作发展:洞下槽村的生态觉醒

洞下槽村的蜕变始于对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合,当地合作社以山水为基底,通过统一规划农田种植、林下经济与生态观光,形成“资源—产业—收益”的闭环链条,既保留了梯田层叠、溪流蜿蜒的原生风貌,又赋予其休闲采摘、农耕研学等新功能,让村民从传统务农者转型为生态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村干部的讲解中,“共同管护”“利益共享”等关键词反复出现,凸显出集体力量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而游客服务中心、生态步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进一步印证了“环境改善—人气集聚—经济增效”的良性循环。

空间重构:麂子渡村的“1113”模式实践

麂子渡村的创新在于以科学规划重塑乡村肌理,其“一轴一廊一核三区”的布局,既是对地形地貌的顺应,亦是对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沿主干轴布设的生态廊道,将溶洞漂流区的惊险刺激、康养休闲区的静谧雅致与农业体验区的烟火气息串联一体,三者互为补充又相互赋能。漂流区依托天然溶洞与溪流资源,设计时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仅建有安全设施和导览系统以提升体验舒适度,康养区则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打造木屋民宿与药膳工坊,农业体验区通过认养农田、节气活动等,让游客沉浸式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这种“分区定位、功能互补”的开发思路,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返程思考:生态振兴的利川启示

归途的车厢内,参访者一起讨论两村经验的普适性价值——洞下槽村证明了合作社在资源整合中的杠杆作用,麂子渡村示范了规划先行对可持续发展的引领意义,二者共同指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这一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利川市分局此次调研,不仅是对本土实践的一次检阅,更是创新了武陵山区依托自然禀赋谋发展的新方法:唯有尊重自然本底、创新组织方式、激活内生动力,方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未来,这种“山水为笔、人文为墨”的振兴路径,或将成为更多乡村蝶变的蓝本。

来源:恩施州生态环境局

来源:一点资讯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