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科学界前辈,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第十四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7:13 2

摘要:关士聪(1918年1月3日—2004年4月5日),广东南海人。石油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关士聪(1918年1月3日—2004年4月5日),广东南海人。石油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

关士聪院士长期从事区域普查、矿田及石油普查研究,系统调查了中国煤、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矿床分布。1940年与叶连俊徒步测绘秦岭中段地质图,撰写《甘肃中南部地质志》,提出重要地质论述。1950年代起参与新疆、甘肃等地油气勘探,推动塔里木盆地等区域油气资源开发。1960年代主导青海、四川等地石油普查,为大庆油田等重大油气田的发现奠定基础。作为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他推动建立中国油气勘探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批地质人才。其研究成果至今仍是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关肇直(1919年2月13日~1982年11月12日),广东省南海县人。数学家,系统与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与传播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关肇直院士一生致力于数学、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他开创性地将泛函分析引入中国,系统研究非线性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提出“单调算子”方法,并应用于中子迁移理论等物理问题。1958年出版的《泛函分析讲义》是我国首部系统教材,培养了多代数学人才。20世纪60年代起,他推动现代控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首次将分布参数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理论应用于导弹制导、卫星测轨等国防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管惟炎(1928年8月18日-2003年3月20日),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掘港镇(今如东掘港)。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任校长。

管惟炎院士主要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研究。1950年代,他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期间,通过实验发现了“反向卡皮察热阻”现象,解决了当时文献中理论与实验的严重分歧。1960年代,他率先在中国开展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究,合作研发出多种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材料。这些成果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并发现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1980年代他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推动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同步辐射加速器建设。

郭爱克(1940年2月18日-2025年4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爱克院士长期致力于神经科学前沿探索。1993年建立中国首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系统解析智力本质,推动空间亚磁环境影响脑认知功能的探索。在视觉特征提取、注意抉择、多巴胺水平紊乱对雄性求偶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基因-脑-行为”框架下智力本质研究。曾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主导“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脑结构与功能可塑性研究”等项目,促进我国神经行为学、集群仿生学等交叉领域发展。

郭承基(1917年1月21日—1997年2月13日),山西清徐人。地球化学家,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郭承基院士长期从事稀有元素矿物及地球化学研究。提出用云母类矿物划分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类型、地球化学作用的继承发展关系、类质同像置换的有限性及分类多型演化等理论,这些理论在地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为矿山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全分析系统,该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及综合利用。

郭承基院士与妻子及女儿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2021年8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景坤院士是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50年代末,他提出陶瓷金属化理论并开发出高效封接工艺,应用于大功率速调管等电真空器件,为 我国电子工业发展奠定基础。70年代,他系统研究纤维与陶瓷的理化相容性,成功研制碳/石英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优异耐热冲击和烧蚀性能,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关键部位的防热难题。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的光学透明陶瓷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陶瓷发动机材料研发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掌握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技术的国家。

郭可信(1923年8月23日—2006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平。物理冶金、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可信院士是我国电子显微镜学领域的开拓者。首次发现五重旋转对称和二十面体准晶结构,该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中国相”,为晶体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提出利用电子衍射衬度成像研究晶体缺陷的方法,推动了我国电子显微镜学发展。他还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培养了多代电镜专业人才。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生于湖北安陆。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地质学家,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代校长。

郭令智院士主要从事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他首次发现江南元古代沟弧盆体系,突破了板块构造仅限于显生宙的观念,建立了华南构造演化模式。提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并总结出鉴别大陆边缘的8项地质标志。他系统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并首次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地质实践中,在华南地区发现元古代蛇绿岩套、岛弧火山岩等关键证据,提出古大陆内部存在早期板块运动机制,成为国际上重建元古代板块会聚边界的典型案例。

郭慕孙(1920年6月24日-2012年11月20日),出生于湖北汉阳,原籍广东潮阳。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郭慕孙院士是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首次提出“散式”和“聚式”流态化新概念,建立相应数学模型,该理论被国际化工教科书广泛引用。提出“广义流态化”理论模型,成功预测快速流态化和下行流态化操作状态,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建立稀相流态化、多层浅床流态化等无气泡气固接触理论体系,其流动模型被国际学术界称为“Kwauk模型”。创建我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推动颗粒学成为独立学科。

郭文魁(1915年6月18日-1999年9月16日)河南安阳人。地质学家,区域成矿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纽约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郭文魁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矿产研究,提出中国东部成矿域划分为东北、华北、华南三个成矿省,并指出不同省份主要金属矿种分布规律(如华南产铜、铅、钨等,华北产铁、金,东北产铜、铅、锌)。这一理论与中国地壳厚度密切相关,揭示了金属元素来源与地壳结构的关系。他还系统研究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出“金属成矿的渗浸与注浸作用”理论,以西华山钨矿为例解析岩浆后期金属矿化过程。

郭文魁院士与妻子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