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按照专题对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介绍了古地图研究的基本史料;第三章对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史进行了评述;第四章,基于前几章的内容,对经典研究以及当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此外,在第五章中对一些关键词进行了定义,在附录中还对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按照专题对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介绍了古地图研究的基本史料;第三章对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史进行了评述;第四章,基于前几章的内容,对经典研究以及当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此外,在第五章中对一些关键词进行了定义,在附录中还对相关工具书、参考资料、重要的网络资源以及必读书目进行了介绍。作为一本入门手册,本书涉及面广,同时注重对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动态的论述,希望不仅可以拓展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范围,也能为有志于从事古地图研究的读者确立一个良好的出发点。
作者简介
成一农,男,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城市史以及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4年度重大招标项目1项。出版《“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和《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及修订版)和《中国地图学史》等学术专著10余部,《地图学史》等多部译著;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论文1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中国古地图概述
一 “天下总图”
二海图
三河渠水利图
四其他各类舆图
第二章古地图研究的基本史料
一 “地图”的定义
二单行的绘本和刻本地图(集)
三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
四地方志中的地图
五岩画、壁画中的以及陶器等器物上的地图
第三章研究概述
一地图图录和目录的出版
二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
三中国地图学史的书写
四以地图作为史料进行的研究
五国外地图学史著作的翻译
第四章经典研究以及前沿和热点问题
一地图年代的判定以及地图谱系的问题
二地图史料价值的发掘
三近代地图的转型
四中国地图学史历史书写的多元化
第五章关键词
附录
一工具书:图录和图目
二网络资源
三期刊
四推荐阅读书目
精彩文摘
地图史料价值的发掘
(一)“地图入史”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以往被忽视的史料被纳入到史学研究的视野中,如民间文书、简帛等,其中当然也包括地图史料。不过,虽然近年来古地图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无论是图录、目录目,还是专著和论文,大都依然集中于对地图本身的探讨,将古地图作为史料引入到史学研究中的成果数量并不多,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将地图作为史料进行史学问题的研究,早已得到中国古地图研究者的认同,也确实一直存在以地图为史料进行的史学研究。以城池图为例,以往的研究主要以某座城池的单幅或者一组地图为史料,结合文本材料,来讨论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如李孝聪的《清末云南省城图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史》,以《云南省城图》为线索,勾勒出昆明城市的发展轨迹。类似的还有高泳源《从〈姑苏城图〉看清末苏州的域市景观》、郑锡煌《北京的演进与北京城地图》、廖志豪和汪前进《从苏州府城图看明代苏州经济的发展》、杨文衡《太原城市地图及太原城市发展演变史略》、傅林祥《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古旧地图反映》、阙维民《杭州城市发展与杭州城池地图概述》以及胡玉冰的《〈花马池城图〉:晚清西北地方士人的心态和选择》等。军事图方面也是如此,如华林甫的《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5幅清军围攻永安州的军事地图和1幅长沙攻守形势地图为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分析了1851年永安北路清军驻兵总数、“古束”地名写法、长沙兵勇壕坑的实际走向等问题;他的《德国柏林庋藏晚清华北舆图的价值》一文,以德国柏林所藏晚清地图为史料讨论了义和团起源的地点,华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这批地图对于复原晚清县界的史料价值。
从研究方法来看,上述研究基本局限于“看图说话”,即试图从地图的图面发掘出以往史学研究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力图对以往的历史认知进行修订、增补,甚至重写。但问题在于,留存至今的古地图基本是宋代之后的,尤其集中在明代晚期和清代,而这一时期也是文本文献极为丰富的时期。明代晚期以及清代留存下来大量与水利工程、军事行动、海防、边防以及皇帝出行等所谓“重要事件”存在直接联系的地图,但这些“重要事件”通常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本文献。因此,中文文献和地图的留存情况,决定了仅仅从地图的图面来挖掘史料价值,注定不可能对已经通过文本文献获得的历史认知进行重写,甚至重大的修订,而只能在细节上进行补充,由此也就注定这样的“地图入史”不会得到学术界的太大重视。此外,据研究,中国古代的很多地图是根据文本文献绘制的,或者在绘制时就存在与之配套的说明文字,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两者分离开来,由此,在对文本材料已经进行了广泛发掘的今天,中国古代地图与文本之间这样的关系进一步弱化了地图图面内容的史料价值。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一些研究者意识到,与文本文献相比,地图的史料优势在于其对地理要素及其空间分布描述的直观性,因此将同一时代的多幅地图并置,就可以发现某一时代某些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或者可以通过将不同时代的一系列地图并置,发现某一地理要素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的变化。这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徐苹芳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城邑图”及其有关问题》一文中,对七幅汉代城市图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汉代地方城市中的官吏府舍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外围多用垣墙包绕,形成了城内的另一个小城,即所谓‘子城’”,由此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城市中“子城”起源的一种新认知。再如成一农在《中国古代城市舆图研究》一文中通过分析宋元明时期的城市图,提出自宋至明,地方城市中的衙署的分布有着从集中到分散布局的趋势。虽然这两篇论文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历史认知,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太多关注,究其原因,应当在于这两者提出的和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学界主流所关注的。
当然,也有学者利用古地图作为史料,对学界主流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葛兆光在《宅兹中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地图对于异域和对于世界秩序的想象,认为“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格局,大体上就是,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第三圈是夷狄;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又如管彦波在《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以传世宋代舆图为考察重点》中提出“古之舆图……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由此挖掘出了中国古人在地图中所表达的天下秩序和天下观,也即“华”与“夷”。不过问题在于,葛兆光和管彦波虽然利用古地图研究了史学主流所关注的问题,但他们解决的问题以往已经通过传世的文本文献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因此他们利用古地图进行的研究只是既有研究结论的佐证和细化。
总体而言,以往“地图入史”的研究,从方法而言多集中在“看图说话”,从研究的问题而言,主要集中于以往通过文本文献已经得出了结论的问题,或学界主流不太关注的问题。因此要真正使得“地图入史”,那么必须要解决上述这两个问题。
(二)“地图入史”的途径之一 ——走到地图“背后”
始于1977年的《地图学史》丛书项目的主编戴维·伍德沃德和约翰·布莱恩·哈利主张将地图放置在其绘制背景和文化中去看待,由此希望能将古地图和地图学史的研究与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思想史、宗教等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一主张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由此也造就了《地图学史》丛书的巨大影响力。当然,从目前已经出版的几卷来看,这套丛书的撰写者对地图史料的挖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图的图面内容,只是将地图图面内容的形成、演变与历史进程以及宗教、文化和社会的演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但即使如此,也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对古旧地图以及地图学史研究的重视。
笔者认为伍德沃德和哈利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但所谓的“将地图放置在其绘制的背景和文化中去看待”并不是局限于对图面内容的发掘,而是不仅要挖掘图面内容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等背景,还要将地图本身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并将其放置在其形成的各种背景中去看待和分析,由此才有可能挖掘出地图独有的史料价值。下面以流行于明代晚期直至清代中期的相互之间有着渊源关系的一系列地图为例进行分析。
这一系列地图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福建龙溪金沙书院重刻本《古今形胜之图》,因此可以将这一系列地图命名为“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通过传统史料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追溯这一系列地图的资料来源。就地图本身而言,其基本以桂萼《广舆图叙》“大明一统图”谱系的“舆地总图”子类中的地图为底图,但这一系列地图的第二、第三子类还参考了明代后期来华传教士所绘世界地图,由此将地图所呈现的地理范围扩展到了整个欧亚大陆,甚至扩展到了当时所了解的“全球”(即包括了南北美洲以及南极)。就文本而言,地图图面上的文本可以追溯至《大明一统志》,而地图周边的文字大致可以追溯至桂萼的《广舆图叙》、罗洪先的《广舆图》以及民间日用类书等其他在明代中后期非常流行的文献。具体可以参见下表。
如果按照传统“地图入史”的研究方法,那么这一系列地图的图面内容没有太多新奇之处,因为无论地图还是文本基本都来源于常见的资料,所以除了可以谈谈传教士地图的影响以及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这样“老生常谈”的问题之外,似乎没有太多可以分析的内容。但如果离开图面内容“走向图面背后”的话,可谈的内容就会立刻变得丰富起来。
第一,地图绘制文化的视角。明代利玛窦等传教士绘制的地图,其绘制使用的是经纬度数据,并运用了将地球的球体投影到平面上的几何换算,且有着相对准确的比例尺;而中国古代地图根本没有比例尺,更谈不上经纬度和投影了,由此一来,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与中国古代地图在技术上似乎是无法融合的。
这一系列地图中的《大明九边万国 人迹路程全图》展现了解决这一现代人看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的方式。在这幅地图上,传教士地图上的经纬线全都被删除了;虽然南、北美洲和南极上的很多地名保留了下来,但它们的形状被大幅度地剪裁、缩小、扭转甚至变型。这种处理方式在认为地图应当是客观、准确的现代人看来是完全“不合法”的,但进行这些处理的是中国古人,而在中国古人的脑海中地图是为了达成各种目的而主观构建的,同时准确并不是绘制地图的目的,因此这种处理方式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文化。经过这番处理之后,这些图形就与以“中国”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传统地图完美地结合起来。而且,这种中西地理知识的融合,在图面上看不出有任何突兀之处。
如果进一步引申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具有意义的结论:现代的、客观的、准确的地图虽然有其优势,但有时我们基于某些目的而希望在地图上突出某些信息,同时淡化某些信息,以及将各种不同种类的信息混合在一起,这些功能对于现代地图而言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对于中国古代地图而言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种地图图像的包容性是中国古代地图所具有的特色之一,而这种包容性是现代地图所缺乏的,这也造成现代地图的功能越来越单一。基于此,我们似乎应当反思,绘制地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准确的话,那么显然将技术手段当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了。
第二,文化史的视角。虽然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的研究者都承认地图是用来使用的,但对“使用”的认知基本停留在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上,这实际上窄化了中国文化对地图功能的理解。就《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而言,以往的研究者基本都认为这一系列地图属于“历史地图”或者“读史地图”,但这样的认知显然局限于地图的用途在于获取信息这一狭隘的认识上。
通过对这一系列地图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这类地图上记载的历史事件过于简单,基本都属于常识的“著名事件”,如《古今形胜之图》中北京旁边的注记为“我太宗徙都此,国初曰北平布政司”,南京旁边的注记为“我太祖定鼎应天”,用于读史显得过于简单了。其次,在这一系列地图的第二、第三子类的地图中充斥着文字错误,以《天下九边分野 人迹路程全图》为例,地图下方对北直隶的描述中“大宁都司”被误写为“大宁郊司”;对云南的政区记述中文字错误极多,如“秦之分野”被写为“奉之分野”,“芒市”被误写为“芸布”,“干崖”被误写为“子崖”等。最后,“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上的很多知识是过时的,如地图下方文字记载的人口、税收数据可以追溯至成书于嘉靖初年的桂萼《广舆图叙》,也即这套数据对应的时间最晚是嘉靖初年,但这套数据在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的地图上依然被抄录。如果说上述这些数据由于没有太多的时间标记,所以无法被直观地看出“过时”,那么地图中对于政区的呈现则明显是“过时”的。如前文所述,这一系列地图的底图使用的是可以追溯至桂萼《广舆图叙》的地图,因此主要表现的是明代嘉靖时期的政区。到了清代,政区变化非常剧烈,与明代存在本质的区别,虽然这一系列地图的清代刊本确实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将“南直隶”改为“江南”,但无法进行全局性的改变,由此当时已经裁撤的各个都司在地图上依然被保留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改换底图之外,似乎别无他法,不过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因此,上述证据说明,这一系列地图的受众很可能是基层大众,甚至可能是不太识字的人。
到了这一步,可能很多研究者会想到这些地图是否可以代表明末清初在民间流行的地理知识。如果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显然又回到了地图的用途在于获取地理信息这一狭隘的认知上。结合地图上如此多的错误和过时的信息,再加上其所针对的对象是普通民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地图的主要功能实际上不在于获取地理知识,而是为了满足这些民众炫耀的心理,毕竟在绝大多数时代,民众对于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都是尊敬的,因此试想一位只有基本识字能力,甚至不识字的普通民众,在家中张挂一幅内容涉及古今,似乎是为高级知识分子准备的地图的时候,其自尊心和虚荣心将会得到多大的满足。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在基层人士以及粗通文字的普通民众中,这些地图的功能除了获得一些最为基本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之外,更主要的功能是被用来张挂,以凸显其所有者的“渊博学识”。如同我们今日某些人家中摆放的从未被真正阅读过的二十五史、四大名著,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很多人家中张挂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其功能不仅是被作为阅读材料,更重要的还在于“炫耀”和“彰显”。这一系列地图在图面上记载了大量对于普通人而言基本无用的域外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似乎也从另一层面证明了这一点,毕竟由此可以使其所有者看起来不仅“贯通古今”,而且还“通晓中外”。
地图的这种功能在西方也是存在的,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某些权贵的图书馆中收藏的那些大开本的,有着豪华装饰的航海图集,这些地图集显然不会被用于航海,而主要作为权贵们知识渊博的标志以及他们崇高地位的象征。
进一步引申的话,书籍和地图首先是一件物品或者商品,因此对于制作者、使用者、购买者、观看者而言,出于不同的目的,其功能是多样的,可以用于出售、展示、猎奇、炫耀、投资、学习,而传递知识只是其功能之一,或者承载知识只是达成其某些目的和功能的手段。基于此,我们通过地图揭示了一种以往被忽略的但又重要的文化现象。
第三,知识史的视角。以往知识史的研究一般都认为书籍中蕴含的知识,就是书籍针对的对象所掌握的知识,这一点在民间类书的研究中尤其普遍。但从上文文化史视角的分析来看,这一认知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地图以及其他各类图像,传递知识只是它们的功能之一,或者只是服务于其中某些目的的功能之一,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不能假定知识载体的制作者、使用者、购买者、观看者都能以及希望理解或掌握这些知识,也不能假定知识载体的制作者、使用者、购买者、观看者都在意其上所承载的知识。民间类书中蕴含的知识可能更应当首先被看成是民间以及最初编纂者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当然这里的“价值”并不只是“学习价值”。因此,以往基于民间类书对于古代民间知识的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完全错误的。
此外,从内容上来看,“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所使用的数据基本上都来源于上层士大夫的已经“经典化”的知识内容。这种用“经典化”的知识内容构建民间地图的活动,展现了一种从上至下的知识流动,代表了知识内容的普及化。而这一系列地图流传的时间,与明代后期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现是同步的。虽然普通民众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套知识的内容,但通过这些地图和书籍的出版,他们确实有了解、掌握这套知识的内容的机遇和可能。这一趋势从印刷术开始流行的宋代就已经开始,日用类书、印刷术使得知识流传的成本降低,流传范围扩大,人们接触知识的可能性增加。
上述结论也是以往从知识史的角度进行的日用类书研究的结论之一,但这样的分析忽略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既然这幅地图的知识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上层士大夫的已经系统化的知识,也即在知识内容上,其与上层士大夫中流行的知识是相似甚至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这一系列地图,尤其是第二、三子类针对的受众是普通民众,或者为什么它们只流行于普通民众之中。
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在知识的内容之外。在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知识”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其需要通过文字、图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空间、逻辑等关系表达出来,这些可以被归结为知识的表达形式;而且知识的“内容”以及表达形式又被放置在龟甲、青铜、竹简、丝帛、石头以及纸张等载体之上,而这可以被归结为知识的承载形式。因此,知识的内容、表达形式和承载形式三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知识”。
与本处所讨论问题存在密切联系的可能就是知识的表达形式,大致而言知识的表达方式至少包括如下方面:表达内容时所用的语言,如汉语、法语等;语言的组织方式,如白话文、文言文;措词,如是否典雅,是否搀杂大量俗语;刊刻或者手写的水平高低,如是否存在大量错字,书法是否精美;各要素在载体上的布局是否美观,是否符合阅读习惯等。如前文所述,《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无论是地图还是文本,其内容都源自上层士大夫的已经系统化的知识,但三个子类地图所针对的对象则存在明显差异。第一类,即《古今形胜之图》,刊刻较为精良,且其中存在的文字错误极少,因此就目前所见在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的著作中确实曾经作为插图存在。第二、三子类中的某些地图虽然刊刻也较为精良,但大部分较为粗糙,且存在大量显而易见的文字错误,这些错误应当不是最初的撰写者造成的,而是刊刻者造成的,同时这些地图的购买者只是粗通文理,甚至不识字的普通民众,而且如前文所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子类中的地图在内容上也是过时的,甚至错误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说,知识的表达形式造就了地图受众的差异,因为同样可能是因为销售对象,使得书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择了水平不高的刻工以及沿用了在内容上过时的知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知识的表达形式对传播对象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知识”内容对其流行对象的影响,毕竟这一知识体系的内容“贯通古今中外”,满足了只是粗通文理,甚至不识字的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我们也不能否定知识的承载形式对知识流行对象的影响,但在此处分析的问题中,这一影响并不清晰。
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在知识缺乏分类、创新性不大以及知识总量有限的古代,各个阶层之间流通的知识,在内容上确实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尤其是那些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基本知识,在印刷术普遍运用的时代更是如此。不过这些知识在各阶层中流行时,其表达形式和载体应当是存在差异的。由此,最终的结论就是,决定了某种知识的流行群体的不仅是其内容,还有其表达形式,甚至载体等各种因素。由此,我们通过古地图的分析揭示了以往知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错误认知,且对知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来源:知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