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常山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位与胡柚结缘半生的“土专家”——彭国方。1969年出生的他,16岁便背着常山胡柚闯荡上海、贵州等地的市场。2000年,他带着十年贩销积累的“市场经”回乡,成为当地第一批规模种植胡柚的农户。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在常山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位与胡柚结缘半生的“土专家”——彭国方。1969年出生的他,16岁便背着常山胡柚闯荡上海、贵州等地的市场。2000年,他带着十年贩销积累的“市场经”回乡,成为当地第一批规模种植胡柚的农户。
二十余载深耕,彭国方让低产的胡柚林成了年产值超500万元的示范基地。他先后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现代农业经营十佳领军人才、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浙江省乡村工匠等荣誉,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耀眼“领航者”。从“卖果子”到“种果子”再到“带乡亲”,他用一颗胡柚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敢破敢立: 从“市场人”到“种树人”
“你瞧这树势,看着多年轻,其实都是30多年的老树了。”近日,记者走进常山县同弓乡中和村的大宝山胡柚基地,热情的彭国方领着记者穿行在蜿蜒的山路间。他轻抚枝头的胡柚,语气里满是骄傲,“人会老,树不会,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长好果。”
这份呵护,始于2000年那场大胆的“豪赌”。“那时常山胡柚批发价一度跌至几毛钱一斤,村民外出打工,果园成片抛荒。”彭国方说,他拿出用来买房的13万元积蓄,一口气签下同弓乡中和村200亩胡柚林的承包合同。“4月17日,比生日还难忘。”他至今记得那天的阳光,也记得身边人嘲笑他“疯了”的模样。
“疯了”的背后,是十年跑市场的清醒。上世纪90年代,彭国方靠着贩销胡柚的“差价”盖起三层小楼,却总被货源“卡脖子”:“要货时断供,价低时堆成山,品质还没谱。”福建商贩无论行情好坏都有稳定货源的秘密,让他认准了一个理:“有自己的基地,种出好果子,才是硬道理。”
要想种好果,就得改变老方法。彭国方跟着专家学“三疏二改”,把基地里密不透风的老树修剪得疏密有致。那年秋天,修剪过的果树挂满拳头大的果子,产量大大提高。村民们服了,纷纷来取经。
因为胡柚林管得好,2009年,白石镇草坪村的村干部找到彭国方,请他接手村中的75亩失管胡柚基地。经彭国方打理后,这个曾经连年租金5000元都没有人感兴趣的胡柚基地恢复了生机,在2019年对外承包时成了“香饽饽”,租金拍到近12万元/年,带动村集体增收。
2007年,彭国方又承包下中和村的大宝山连片上千亩基地。此前这里因为缺少管理,很多果树病害严重,几乎没有产量可言。“承包大宝山的第一年,480多亩胡柚林就摘了10万斤左右胡柚。”他说,“后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大宝山基地里的胡柚产量逐年提升,现在每年可以摘200万斤。”
因为个头匀称、外形美观、口感好,大宝山基地的胡柚数次夺得常山“柚王”荣誉。好品质加上会吆喝,自2007年开始,彭国方就收到了多家知名连锁超市订单,基地里一度近60%胡柚产量供应给世纪联华旗下的上百家超市。如今随着销售渠道的变化,大宝山基地的胡柚更是通过网络卖向全国各地。
站在基地最高处眺望,连片的胡柚林沿山生长,紧挨着的大坞水库波光粼粼,美丽山水画卷尽收眼底。“只要在家,我都会来基地走一走,看工人割草、施肥等农活干得怎样,做到心中有数。”彭国方说,如今的大宝山已是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每年有上千农户来取经,采摘季一天有10多辆满载游客的大巴停满山路。
授人以渔:
从“土专家”到“领路人”
在基地里逛一圈,彭国方的眼睛像扫描仪。看见藤蔓缠上树干,他伸手就扯,“这东西烂在树上招细菌,果子要遭殃。”新补种的树苗发了嫩芽,他顺手掐掉几片叶子,“摘掉几片叶,树长得老健,果子才结得稳。”转到另一棵树前,他折断一根枯枝,干瘪的果子掉下来,“被知了啃过,不剪干净,虫卵要泛滥。”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能一眼识破病虫害、多次获得浙江农业丰收奖的高级农民技师,当年连柑橘类最常见的病害“潜叶蛾”都不认识。
是什么让他飞速进步?在彭国方眼里,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钻研技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是种好胡柚的关键。他举例说,很多增产的方法都是在地里琢磨出来的,“以前别人只注重春天果子开花时施肥,反而忽视采摘后的管理。就像女人生孩子后需要坐月子一样,我们果树也是同理。果子下树后,树上留下几百个‘刀疤’,怎么能不去护理?所以采后管理至关重要。”他潜心研究,进而推广使用冬肥。
作为常山“三宝”的农技师,彭国方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技术。在县里举办的胡柚栽培、品牌营销培训班上,他总是知无不言。学员都说他的授课内容很接地气、简单实用,讲得又通俗易懂,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因此,学员提问也积极,互动性强,效果好。
前些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等单位的指导下,彭国方在常山县率先成立了一支以农民技师为骨干的胡柚科技服务队。他们走遍了全县各乡镇,技术服务、推广面积达20000余亩,使全县胡柚优质果率从70%提高到85%,每亩增收约700元,直接为柚农增收70余万元。
2018年,常山县成立胡柚专科医院,彭国方任院长。他会定期把病虫害防治方案、施肥时间等关键信息发到种植户微信群里,供大家参考。遇到柚农提出的棘手问题,他也会及时连线省柑橘所专家“视频问诊”。
柚农郑耀良20年前与彭国方一起种植胡柚,如今是常山胡柚专科医院的一名“土专家”。“这些年来,我们一起探讨胡柚种植问题,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他们并肩服务柚农。在他们的帮助下,柚农尹金有从“门外汉”变成120亩果园的负责人;村民张孝成的500亩果园摆脱了“黑点病”;村民余爱民家叶子发黄的果树,经彭国方“把脉”,施了几回肥就缓了过来。
“活到老学到老,总有学不完的东西。”2011年,彭国方通过努力考上浙江农林大学果蔬专业,进修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如今,他正准备评副高职称。
向善而行:
果园里的暖心故事
大宝山的故事里,不光有胡柚香,还有人情味。基地宿舍住着70多岁的陈大祥,2003年来养牛,就再也没离开过。彭国方劝他去养老院,老人红着眼眶攥住他的手:“我要待到你不包基地为止。”彭国方跟他家人商量后,索性让他留下,“只要他家里人放心,我可以一直养到他老。”
彭国方的户口本上,有个叫“彭拉登”的名字,备注“非亲属”。“他是个流浪汉,上世纪90年代靠帮人搬砖换口饭吃。”2001年,彭国方遇到他,看他冻得缩成一团,就把他带回基地。为了帮他办户口,彭国方跑了4年:登报寻亲、找派出所做调查、开证明等,2009年才办妥。前些年老人脑溢血住院,他垫了4万多元医药费。如今工作再忙,他每个月都会拎着水果牛奶等去养老院看他。
基地里,20多位村民长期务工,采摘季每天有七八十人忙碌。70多岁的李银祥算着账:“包吃包住,一年能存3万元,这把年纪有活干,全靠老彭。”村民彭桔生更乐呵:“我每月能存下5000多元,到了胡柚采摘季,妻子采果每天还能赚150元,日子踏实。”
如今的彭国方,又在琢磨新花样:给基地装雾化喷淋,买山地轨道车运果子,用无人机打药。“往后啊,干农活的人越来越少,得提前谋划。你看,胡柚树病虫害防治每年7次,10个人同时劳作需要6天,而采用无人机飞防,2个人干2天就好,手机操作方便,5分钟搞定15亩,不仅解决用工难题,费用也可以降一半。”他说。
从贩销胡柚的少年到守护果园的“土专家”,从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到传递善意的暖心人,彭国方用20多年时间证明:把心交给土地,土地必还以馈赠;把爱播撒乡土,乡土终报以芬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