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行,中建二局解锁深圳空间进化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9:24 2

摘要:特区初啼,电力是最大的 “成长烦恼”。蛇口的工厂里,“开三停四” 的机器声藏着初代创业者的无奈,中建二局接下重担,向伶仃洋的滩涂进发 —— 这里,要立起妈湾电厂的脊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郑恺 通讯员 杨联欣

45年,深圳经济特区从南海渔村的潮声里起身,蜕变为国际都市的霓虹璀璨。中建二局始终同行,以钢为骨、以汗为墨,在城市的土地上,写下空间进化的动人诗篇。​

滩涂攻坚,点燃能源希望之火​

特区初啼,电力是最大的 “成长烦恼”。蛇口的工厂里,“开三停四” 的机器声藏着初代创业者的无奈,中建二局接下重担,向伶仃洋的滩涂进发 —— 这里,要立起妈湾电厂的脊梁。​

滩涂泥泞、地质复杂,每一步施工都像在 “刀尖上跳舞”。总工程师王陆带队蹲守,从半潜驳船的浮沉里觅得灵感,首创 “半潜驳浮箱法”。1993年,首台机组亮起明灯,工业区第一次拥抱24小时的温暖,当月产量便实现翻倍。​

三十余载时光流转,妈湾电厂换上 “绿装”。2025年气电工程投用,年省标煤近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如今深圳电网负荷飙至2371.86万千瓦仍稳如磐石,当年滩涂播下的 “光明种子”,早已长成守护城市的 “能源大树”。从 “开三停四” 到 “灯火长明”,中建二局在滩涂之上,点亮深圳工业化的第一束光。​

产业上楼,铺就发展腾飞之路​

深圳的土地红线渐近,“有订单没厂房” 成了企业的心病。中建二局筑梦设计研究院叩问需求,“工业上楼” 的创新构想破土而出,为产业空间困局撕开突破口。​

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是这场空间革命的 “代表作”:6层环形坡道让货车直抵各楼层车间,每平方米0.8-2吨承重托起重型机床的稳稳运行,楼板隔振垫精准控振使芯片测试车间振动仅 0.1毫米。企业研发、生产 “一栋楼里全闭环”,园区空间从27万㎡跃至70万㎡,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全新载体。​

这股“向天空要空间”的力量正席卷深圳:深汕产业园实现“总部在南山、基地在深汕”,产业链1小时联动;南山科技联合大厦14家企业“抱团上楼”,用地成本直降 60%。当土地不再 “躺平”,中建二局让产业“向上生长”,为深圳新质生产力搭起垂直舞台。​

街巷筑暖,勾勒幸福生活图景​

深圳的 “千园之城” 已如画,中建二局却想把幸福种进更细微的街巷里,让民生温度渗透城市的每一个褶皱。​

百旺村的旧巷道曾窄得错不开肩、乱得电线缠成网,团队带着图纸与耐心,一点点将其拓宽成整洁的 “六尺巷”;新修的步道旁绿植摇曳,成了居民散步聊天的 “小确幸”;闲置仓库变身社区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的热饭、阅览室的书香、儿童托管的笑声,填满了社区生活的空白。​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保障房藏着 “懂生活” 的设计:窗墙比精准适配教师作息,冬日暖阳入怀、夏日凉风穿堂;亲子区忙着铺设防滑垫、安装游乐设施,未来这里会满是孩子的欢闹。龙华安居荟智苑更成了 “低碳样板”,节能率达 82.5%,一年省7.47万度电,住户冬天少开暖气、夏天少吹空调,日子过得舒服又环保。中建二局把 “民生小事” 雕成 “幸福实事”,让深圳的温暖,从高楼延伸到街巷的每一寸肌理。​

从滩涂亮灯到产业攀高,从街巷焕新到民生暖心,中建二局与深圳经济特区的45年,是彼此成就的45年。

那些矗立的建筑、焕新的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坐标,更是中建二局写给深圳的 “情书”—— 以匠心为笔,以坚守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陪深圳续写更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传奇。

来源:深圳商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