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1日6时许,在琼山区甲子镇益新村委会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内,薄薄的晨雾笼着稻田,小龙虾专业养殖技术员冯裕森撑着小舟,与同伴合力拉起前一晚投放至稻田内的地笼,一只只个头肥壮、欢腾跳跃的小龙虾随之浮出水面。“这批虾下午就空运发往湖北,第二天就能端上当地食客
8月21日6时许,在琼山区甲子镇益新村委会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内,薄薄的晨雾笼着稻田,小龙虾专业养殖技术员冯裕森撑着小舟,与同伴合力拉起前一晚投放至稻田内的地笼,一只只个头肥壮、欢腾跳跃的小龙虾随之浮出水面。“这批虾下午就空运发往湖北,第二天就能端上当地食客的餐桌。”冯裕森说。
这幅“稻虾共生”的生态图景,正是海口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海口依托热带气候禀赋,以科技创新为笔、生态种养为纸,在撂荒地上绘就“稻虾共养”“一田多收”的致富画卷;更凭借冬季错峰上市优势抢占市场,让小龙虾从“田间尖货”变身为乡村振兴的“金钳子”。截至今年8月,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500亩。
8月21日,从空中俯瞰大塘村稻虾基地,“稻虾共生”的画卷一片生机勃勃。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过去养虾靠外地调苗,虾苗运输损耗大、适应性差,存活率也很受影响。”8月21日,在大塘村稻虾基地的小龙虾育苗实验室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冬梅一边俯身查看蓝色养殖箱内的种虾,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为小龙虾打造的‘婚房’和‘产房’,通过精准控制温度、光照和雌雄配比等要素,培育出更适应海南生长环境的虾苗。”
记者看到,养殖箱内的种虾个头较大,颜色呈暗红色,有的虾已经抱卵,还有一些虾躲在箱内的“格子间”中休憩。“你看这些卵紧紧粘在虾足上,像一串串褐色的葡萄,待卵发育成熟,9月初将有少量虾苗孵化,10月即可实现大量出苗。”王冬梅捞起一只抱卵虾展示道。
8月21日,在大塘村稻虾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小龙虾进行打包称重。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据介绍,2023年,王冬梅团队首次将“稻虾共生”模式引入大塘村,针对海南气候情况,该团队选用水稻为小龙虾遮阴降温,同时采用底部增氧技术和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方案,选择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搭配黄豆和本地青桔渣粉,用益生菌发酵后进行小龙虾养殖,提升虾只免疫力。实践证明,该方案有助于实现废物循环利用与生态养殖的双重目标,让小龙虾的虾线更清透、肉质更紧实。
为让海口小龙虾产业摆脱“看天吃饭”“靠外供苗”的被动局面,王冬梅团队扎根田间地头,不仅破解了小龙虾在热带地区的性腺发育调控难题,更主导推进“海南省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一省重点研发项目。
科技育种捷报频传。8月20日,琼山区大坡镇福昌小龙虾育苗及乌鱼孵化工厂化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动工,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将实现“工厂化育苗”,预计明年4月投产后,可为产业规模化扩张提供“源头活水”。
8月23日,在大坡镇福昌村,农户们正忙着将刚捕捞上的罗氏沼虾分拣装笼,个头饱满的大虾在地头就能卖出40元/斤的好价钱。“过去这里是撂荒地,现在‘一季水稻两造虾’,‘一田三收’让亩产超万元。”琼山区小龙虾产业科技协会会长冯汉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巧妙利用了气候与市场差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养小龙虾,错峰上市填补全国冬季小龙虾市场空白,掌握定价主动权;4月稻田插秧后,改养罗氏沼虾,瞄准本地及旅游消费市场;8月稻虾田里有机水稻丰收,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为虾类提供天然遮阴环境。
8月21日,位于秀英区东山镇的“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内,基地负责人林烈琅正在查看种虾生长情况。这片200多亩的昔日撂荒地,通过公司化运作盘活,成为海口小龙虾产业中“传统模式突围”的典型代表。“2022年起跟着政府推广政策起步,靠经验摸索繁殖,现在小龙虾亩产可稳定在300斤左右。”林烈琅介绍。
8月21日,在大塘村稻虾基地的小龙虾育苗实验室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冬梅(中)正在通过显微镜查看种虾虾卵的成长情况。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稻虾共生”模式的成功,让撂荒地焕发新生。如今,琼山区甲子镇、大坡镇、云龙镇的稻虾种养面积已近千亩,该区红旗镇还探索出“藕虾轮作”的衍生模式,进一步丰富热带特色种养业态。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广“稻虾共生”模式,助力农户增收,市、区从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到市场对接全程护航,已举办稻虾种养技能培训十几场;海口农商银行也主动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助力产业发展。
“以前在深圳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现在不离乡就可以就业,年底还能分红,日子踏实多了。”冯裕森笑着说。如今,蓬勃发展的海口小龙虾产业,正为村民创造出更多“家门口就业、凭技术增收”的机会,也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提供新源泉、新动能。
“大家尝尝来自我们海口的‘大塘侠’小龙虾,肉质Q弹,味道超赞。”今年7月24日,在海南水(海)产品(厦门)产销对接活动现场,海口供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黄海梅热情地向采购商进行推介,现场展示区的小龙虾活力十足,试吃区的蒜香、麻辣口味小龙虾更是吸引人们排起长队。当天,多家外地企业表达合作意向,现场签订1900万元订单,预计明年2月交货。
这是海口小龙虾“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在今年4月26日,海南(海口)冬季小龙虾产销对接活动在大坡镇田心村举办,来自武汉、成都等地的20余家客商齐聚,当场签下40万斤冬季小龙虾年度配额协议;去年,海口冬季小龙虾多次走进武汉、上海、成都等地进行推介,打通了覆盖多地的销售网络,养殖户们共签下近5000万元的订单……
8月21日,在秀英区东山镇的“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捕捞种虾。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中华 摄
“以前农户分散养殖,没形成统一品牌和规模化销售网络,现在供销社牵头,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农户只管养好虾,大家分工合作,各尽其责,生产销售效率都显著提高。”海口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标志着海口小龙虾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也是稻田综合种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经济发展科科长郑德飞介绍,今年起至2027年,我市将持续推广“稻虾共生”模式,力争将养殖面积扩展至5000亩,打造冬季小龙虾反季节养殖样板。当前,大塘小龙虾科技馆正在建设,预计于明年2月建成,此后还将依托该馆开展相关研学活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农户分享产业红利。
记者手记特色农业赋能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静一动,铺就海口田野中颇为灵动而富有希望的画卷。在清晨6点的大塘村稻虾基地,技术员冯裕森拉起的不仅是满载的地笼,更是村庄的致富希望。
曾经,小龙虾对于海口的群众而言,只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如今,它已蜕变为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稻虾共生”模式还需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加大科研投入。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经验分享会、技术培训等形式,让更多农户了解并参与到这一模式中来;另一方面,可通过产业联盟,对品种选择、养殖流程和收获时间等方面给出科学的明确规范,确保不同区域的产出品质稳定。
在产销方面,海口小龙虾已凭借冬季错峰上市优势,打开了一定的市场。建议深度挖掘“大塘侠”小龙虾背后的生态养殖故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广泛传播,打造具有海口地域特色和品质保障的品牌形象;还可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让更多消费者能便捷购买到海口产小龙虾。
“稻虾共生”模式,提供了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树立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示范。下一步,海口可通过推进稻虾产业发展,吸引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到稻虾产业链中来,有力带动乡镇稻米加工厂、小型龙虾交易市场、乡村旅游和文化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以特色农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来源:海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