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鲁迅吸烟是一种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5:33 1

摘要:8月22日,一则新闻引发舆论热议:一名游客孙女士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抽烟墙画”不妥,遂投诉到“浙里办”。投诉理由看似冠冕堂皇:画中鲁迅在抽烟,容易引导人聚集吸烟,危害公众健康,还可能误导青少年。于是,她建议纪念馆更换墙画。

赞嚎作者 原创作品

8月22日,一则新闻引发舆论热议:一名游客孙女士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抽烟墙画”不妥,遂投诉到“浙里办”。投诉理由看似冠冕堂皇:画中鲁迅在抽烟,容易引导人聚集吸烟,危害公众健康,还可能误导青少年。于是,她建议纪念馆更换墙画。

这条新闻乍一听让人忍俊不禁:鲁迅的墙画“抽根烟”,竟然成了公共安全问题?而投诉理由的逻辑似乎是——如果鲁迅不抽烟,他的文学作品一样伟大;既然他抽烟,那就要从“后世教育”的角度去“消毒”。于是问题来了:鲁迅先生,这个用尖锐文字剖开国人灵魂的人,竟然要被“修图”到像一个不沾烟火气的道德偶像?这可真是另一种“病”。

鲁迅抽烟,是历史,不是宣传

首先要明确一点:鲁迅吸烟不是“虚构”,而是确凿的历史事实。

根据史料记载,鲁迅从青年时代便嗜烟如命,长达35年的烟龄,日均可达50支。他的肺部疾病,甚至最终的健康恶化,都与吸烟直接相关。这是一位作家真实的生活轨迹,也是一段无法割裂的历史。

墙画上的鲁迅抽烟,不过是艺术化地再现了他的生活片段,就像他戴着眼镜、穿着长衫一样,是典型的历史符号。要求把“鲁迅抽烟”的形象抹掉,实际上是要求我们篡改历史。

如果真按投诉逻辑办事,那么鲁迅的照片是不是也该“修掉”手里的香烟?博物馆展柜里保存的烟斗、香烟盒是不是也要清理?乃至于《鲁迅日记》中记录的“买烟钱”,是不是也要打上“敏感词”?——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洁癖”吗?

控烟是好事,但别走偏

当然,投诉人孙女士的身份是一名“控烟志愿者”。控烟,本身是件值得支持的事情。中国是世界上烟民最多的国家之一,二手烟危害也确实严重,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应当得到尊重与支持。

但问题在于,控烟不是用来干涉历史的幌子。

鲁迅抽烟的形象,从来不是对公众的“劝烟广告”,而是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公众在看到这幅墙画时,更多联想到的不是“哎呀鲁迅真会享受,咱也抽一根”,而是“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在烟雾中与黑暗搏斗的人”。如果真要说有引导,那也是引导人们去直面这位文学巨匠的复杂与真实,而不是单纯模仿动作。

就像丘吉尔的雪茄、海明威的酒杯、拿破仑的战靴,这些“个人习惯”都成了人物符号的一部分。没人会说丘吉尔的雕像手里叼着雪茄,会导致英国青少年“争相吸烟”;也没人会因为海明威爱喝酒,就要求博物馆把酒杯换成牛奶杯。

历史人物不是“完美偶像”

投诉鲁迅吸烟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一种危险的倾向: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中,把历史人物塑造成“必须完美”的偶像?

这种“洁癖”背后,是对历史的不安全感。有人总希望,把鲁迅、孔子、毛泽东这些名字放到“道德橱窗”里,擦得锃亮,没有瑕疵,没有人性,只留下“榜样”。然而,真正的历史人物恰恰因为不完美,才显得鲜活。

鲁迅抽烟,既是习惯,也是一种隐喻。烟雾缭绕中,他写下了刀子般的文章,揭开国人灵魂的麻木与虚伪。他的烟,不是“享乐”,而是“战斗的伴侣”。他自己也深知吸烟损害健康,却依然以此支撑写作的精力与神经。难道我们要因为他吸烟,就把他的文学精神和批判锋芒打折吗?

如果一个民族连面对伟人缺点的勇气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误导青少年”。

投诉鲁迅,究竟病在哪里?

投诉鲁迅吸烟,说白了,是把公共卫生议题搞成了形式主义。其“病症”有三:

逻辑错位:控烟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的吸烟行为,而不是历史形象。鲁迅抽烟和当下有人在商场、学校门口吸烟,根本不是一回事。

历史洁癖:想把历史人物打磨成无瑕偶像,这种“消毒式历史观”只会让年轻人失去对真实的理解,反而造成更大的误导。

文化过度敏感:凡事一旦沾上“未成年人”“不良影响”,就无限上纲上线,最终走向极端。可问题是,教育青少年的最好方式,从来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告诉他们“鲁迅吸烟→导致健康受损→这是一个警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逻辑。

面对这起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反应还算冷静。他们表示会“广泛听取民意,再作决定”。多数公众的意见也非常明确:鲁迅吸烟是历史现实,没必要因为个别人不适应,就改变展陈。

这说明,在公共文化记忆与个体诉求之间,我们还是需要找到平衡点。公众机构要倾听,但不能被“单一声音”牵着走。尤其是涉及历史文化符号的时候,更要慎之又慎。

倘若今天因为一条投诉就修改鲁迅墙画,明天会不会有人要求删除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文字,理由是“这可能打击民族自信心”?后天是不是还会有人投诉鲁迅的《狂人日记》太血腥,容易“误导青少年”?

一旦开了口子,历史就会被“净化”到只剩空洞的偶像。那不叫教育,而叫遗忘。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今天,他墙上的一口烟,却让某些人看不顺眼。

投诉鲁迅吸烟,不是对健康的负责,而是对历史的苛责;不是对青少年的保护,而是对他们认知能力的低估;更不是对鲁迅的尊重,而是对他真实生命的剪裁。

所以说,投诉鲁迅吸烟,本身就是一种病——一种形式主义的病,一种历史洁癖的病,一种“怕年轻人思考”的病。

真正该做的,不是给鲁迅“戒烟”,而是告诉后来人:伟人也有缺点,习惯也会带来伤害。但正因如此,他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血肉丰满、在烟雾中书写光明的鲁迅。

来源:数读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