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大爷”镜头里的生态日记:七年拍摄50万张照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5:43 1

摘要:“儿子说得对,退休了总得找个事做。”提起当初学摄影的缘由,沈锦潮笑着说,“在老年大学学了几年,本来想拍风光,后来看了一次鸟展,心就被‘勾’走了!”这一勾,就勾着他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行程超5万公里,将镜头对准天空中的“精灵”。

50多万次快门、400多种鸟类,记录着69岁金东退休教师沈锦潮的7年追鸟历程。他也因此得了个响亮的称号:“打鸟大爷”。

“儿子说得对,退休了总得找个事做。”提起当初学摄影的缘由,沈锦潮笑着说,“在老年大学学了几年,本来想拍风光,后来看了一次鸟展,心就被‘勾’走了!”这一勾,就勾着他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行程超5万公里,将镜头对准天空中的“精灵”。

从拍鸟“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对于装备沈锦潮视如宝贝,相机机身,短焦、长焦、定焦的镜头,悉数被他精心存放在防潮柜里。“机器出毛病比掉钱还心疼。”他爱惜地说。

拍鸟是个苦差事,拍久了,沈锦潮摸出了门道:“拍鸟一般选春冬两季。春天鸟最活跃,羽毛也最漂亮;冬天呢,有过境鸟飞来,能遇上平时难得一见的品种。”为了等一个瞬间,他常常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

“拍鸟首先要爱鸟、懂鸟,”他强调,“不能大声喧哗惊动它们,也不能穿亮色衣服。”看到有人惊扰鸟类,他会立刻上前制止。

沈锦潮的拍摄起点就在家乡,澧浦镇南王埠村的东阳江畔是他常去的“宝地”。在金华,他不仅拍过翠鸟、鹪莺、白鹭这些“老邻居”,还惊喜地捕捉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白鹤和东方白鹳的珍贵影像。他的眼睛看字有些模糊,但看鸟却“特别厉害”,甚至能预判鸟的下步动作:“准备起飞了!有点预感,看它脚开始动了!”

与鸟儿朝夕相处的时光,让沈锦潮更深刻地理解了鸟的世界。

一次拍摄中,他目睹了感人的一幕:鸟妈妈喂食后刚飞离巢穴,忽然天空下起雨,鸟妈妈迅速折返,张开翅膀紧紧护住雏鸟,直到雨过天晴,才再次振翅去为幼鸟觅食。还有一次拍摄时,头顶忽然有只鸟焦躁地鸣叫盘旋,久久不去。沈锦潮觉得蹊跷,顺着它飞落的方向仔细搜寻,终于在草丛里发现一只跌落巢外的雏鸟。“它是在向我求救呢。”鸟巢离地不高,他小心地将雏鸟送回了巢中。 雏鸟归巢后,鸟妈妈也立刻安静了下来。

这份对鸟儿的痴迷与了解,驱使着沈锦潮一次次踏上更远的旅程。

背着笨重的“长枪短炮”走南闯北,沈锦潮经历了无数难忘时刻。说起在内蒙古草原拍大鸨鸟,他比划着:“我们穿着迷彩服,坐进伪装成绿色帐篷的拖拉机,费用要500元一天呢。”回忆起在川西高原拍猛禽的经历,他至今感慨:“海拔4000多米,车子开不上去,当时气温零下10摄氏度,背着三十多斤设备硬是爬上去。好不容易架好相机,大风夹着雪花就来了,像雪崩似的,脚架和人都摇摇晃晃。”但所有的辛苦,在鸟儿出现的瞬间都化为乌有:“鸟一来,啪啪的快门声,跟机枪似的!那感觉很棒,再辛苦也值了。”

沈锦潮家里的电视机、电脑屏幕、墙壁上,到处都是鸟儿的照片。但他没把这些宝贝藏着。“每逢浙江省的‘爱鸟周’,我都会把这些年拍的照片做成展板,去学校给学生们科普,去广场给孩子们讲鸟的故事,小朋友可喜欢了,总问‘这是什么鸟呀?’”他乐呵呵地说。

沈锦潮还把这些照片整理成册,取名《生态好 鸟青睐》,一年出一本,收录大约100种鸟。每张照片都配着充满生活气息的短评,比如称白头鹤“谨小慎微”、橙腹叶鹎“杂技演员”……“周围互通‘鸟讯’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这也算形成一张民间鸟类保护网了。有时候拍到珍稀鸟种,分享出去,特别有成就感。”他笑着说。

拍鸟,对沈锦潮来说,早已不是消遣, 它记录着家乡山水的变迁,也寄托着他朴素的愿望。“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沈锦潮敏锐地感知着家乡生态的变化,“这两年,金东的生态越来越好了,拍到的鸟越来越多,周末观鸟的人也多了。”

“再拍个四五年,把照片好好整理起来,像样地出一本书。”望着东阳江对岸,他眼神坚定,“这是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生态遗产,一份关于我们身边这些美丽精灵和美好家园的记录。”

来源:看见金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