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t the Shanxi Cultural Industries Fair, the dazzling of technology and the vibrant buzz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tertwine into a m
At the Shanxi Cultural Industries Fair, the dazzling of technology and the vibrant buzz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tertwine into a modern panorama. Yet what truly makes people pause and linger are tho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easures that have stood silent for millennia. They don’t clamor, yet they speak volumes; they aren’t ostentatious, yet they’ve already reached the world.
非遗瑰宝,走向世界
在山西文博会上,科技的炫目与文创的热闹交织成一道现代风景,而真正令人驻足凝神的,却是那些静默千年的非遗瑰宝。它们不喧哗,却自有声;不张扬,却已走向世界。
图为模特展示剪纸作品
走进吕梁展厅,一件五米长的剪纸长袍悬于中央,纹样繁复、镂空精妙,在灯光映照下耀眼夺目。身旁的模特身披相似款剪纸服饰,轻轻挥扇,仿佛携着一幅流动的民间画轴。游客纷纷举起手机,在这件融合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的作品前留下影像。武小汾静静地站在人群之外,眼中是欣慰,也是感慨。
“我曾以为剪纸只是父亲那一代的旧事。”作为中阳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她语气平静却深含情感。“直到他离开五年后,某天我看见窗边他那叠渐渐蒙尘的作品,突然明白,那不是纸,是他一生的心血,再封尘下去,那父亲生前的付出,全部付诸东流。”于是,她决定重返剪纸世界。刀与纸的交叠,于她而言,不再是手艺,而是对话。
图为中阳剪纸服装在第121届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现场展演(资料图)
2009年,她首次携剪纸作品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展。外国观众惊讶于一张薄纸竟能讲述如此深厚的东方故事。但她很快意识到,单靠展览难以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她开始尝试将剪纸“绣”上服饰、“印”入瓷器、“融”进茶具,让剪纸从展柜走入日常。今年五月,她的作品亮相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引发上万观众驻足,六千多件文创产品售罄。她说:“剪纸不该被供起来,它应该活在人的生活中。”
图为八义窑瓷器作品《繁花似锦月光盘》
同样让传统焕发现代生机的,还有来自长治馆的八义窑。“华夏文明看山西,多彩瓷器在八义。”这句业内流传的评价,折射出八义窑千年的辉煌。它创烧于北宋,因率先烧出红绿彩瓷,被誉为中国彩瓷的“鼻祖”,更被《国宝档案》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而它的复兴,却源自一个煤矿企业家的执念。李建平,八义窑非遗传承人,从小听爷爷讲述窑火故事,却在八义窑停产后无奈成为一名矿工。但他心中始终藏着一团火。“每天上班,包里总装几片老瓷片。工作之余反复看、反复画,仿佛能从那残缺中触摸到祖先的温度。”
2012年,已是煤矿董事长的他做出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投资重建八义窑。红绿彩瓷工艺复杂,釉料配比、烧制温度等关键技艺早已失传。他组建老工匠团队,走访各大窑口,聘请陶瓷专家,并亲自担任技术总监。试验、失败、再试验……两年多的攻坚,数千次尝试,终于还原出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工艺。
图为八义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展出(资料图)
2024年,八义窑相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印尼雅加达、阿联酋迪拜参展,作品一经亮相,便被收藏一空。一只红绿彩绘的瓷碗,不再只是容器,而是穿越千年、重焕光彩的文化信使。
图为文博会展出的琉璃脊兽引众人围观
“这不是琉璃脊兽吗?我在故宫太和殿看到过!”在晋中展区,琉璃的光芒同样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拍照。一组晶莹剔透的琉璃脊兽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光晕,令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省级非遗传承人白怀宾和工作人员正向观众介绍:“我们将屋脊瑞兽等比放大三倍,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每一个细节。”墙上悬挂的龙纹琉璃砖,是以古法复烧“皮紫”釉的复制品。它的原件,正存于大英博物馆。“我们用非遗技艺,让文物以另一种方式‘回家’。”白怀宾推动琉璃从建筑构件走向艺术摆件、国宝复原和城市礼物。
图为法国文化部长马拉克夫人(Rima Abdul Malak)巡展介休琉璃展位,与公司非遗传承人白怀宾交谈。(资料图)
2023年9月携琉璃制品赴日本参展、同年11月走进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厅,琉璃艺术品被作为中国工艺品代表赠出,并于2024年通过CGTN央视国际频道,向全球展示中国琉璃的千年魅力。
在山西文博会上,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忻州馆巧夺天工的刺绣,阳泉馆古朴厚重的砂器,它们跨越时空,以新的语言与世界对话。它们告诉我们:非遗并非沉默的遗产,而是活着的、呼吸着的文明。
这些传承人,用一辈子做一件事,让古老的手艺不被时间湮没。他们送非遗远渡重洋,不是简单地展示老物件,而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始终在场,始终生动。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