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亚速营第2战斗营的士兵在维尔纽斯方向撕开800米缺口时,他们可能没想到,这场狂飙4公里的突袭,会以12枚从天而降的俄制FAB-500滑翔炸弹作为终结。
最近,乌军的反击非常凶猛!
当亚速营第2战斗营的士兵在维尔纽斯方向撕开800米缺口时,他们可能没想到,这场狂飙4公里的突袭,会以12枚从天而降的俄制FAB-500滑翔炸弹作为终结。
最近红军城方向的战事起伏很大,乌军发动的反攻速度快、力度强;而俄军在七月就注意到红军城表面看似空旷,但城后纵深处藏有大量乌军预备队,这一发现为后续的交战埋下了隐患。
俄军在城内和东北方向发动的小股渗透行动,明显借鉴了朝鲜在库尔斯克那种分散小队渗透的战术,在库尔斯克战场,朝鲜军队曾出动大批精锐步兵,以这种灵活的战术穿插越过敌军防线,在敌军后方建立稳固据点,从而为正面战役集群的攻势提供有力支持。
俄军想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当俄军小股部队穿插到乌军后方的时候,乌军隐藏在纵深地带的机械化预备队突然开始行动,缺乏重武器的俄军步兵被迫撤退,多个据点接连失守。
在金井村,俄军确实实现了突破,眼看胜利在望,但乌军反应迅速:他们从多布罗皮利亚抽出第33机械化步兵旅增援,并调来亚速第12旅反击,亚速第12旅由许多在马里乌波尔战役后换俘归队的精锐组成,常在关键时刻发起强攻,作战风格颇为强硬。
该旅的反扑主力包括第2战斗营、第1突击团第2“达芬奇”营以及国民警卫队第14旅第3营的支援,三营合力对俄军展开反击。
进攻最猛烈的是第2战斗营:他们在维尔纽斯方向撕开约八百米缺口,并向俄军阵地渗透,已推进约四公里,对库切里夫亚尔的俄防线构成直接威胁。
俄军此时的最强部队是以“野兽”闻名的第114摩步旅,他们与乌军93旅和亚速第12旅在正面交锋时,战斗极其激烈,两军仇恨深重,几乎是见面即战。
而在突破口处,俄军增援部队的到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阻止乌军推进,俄方还动用了空中力量:苏-34战斗轰炸机出动,投下多枚FAB-500滑翔制导炸弹,对乌军阵地实施重大打击。
经过一轮猛烈的轰炸后,亚速第2营的攻势似乎得到了短暂的遏制,虽然炸弹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些突击小组并没有完全被摧毁,并且俄军虽然凭借空袭暂时缓解了压力,但依旧难以封锁突破口,俄军深知,如果不能迅速堵住这一缺口,战局将对他们极为不利。
俄军“以火力取胜”的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改变战局,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过度依赖空火力与大规模打击,会提高战争代价,严重破坏平民与基础设施;而且这不能替代稳固的地面防守与机动反应。
乌军在承受打击后会调整战术并寻找对策;如果俄军只靠火力而不弥补阵地空虚与纵深防守的不足,就难以长期掌握主动权。
战场之外,国际援助仍在持续流入,西方正努力帮助乌克兰恢复履带装甲车的生产能力,乌方希望获得美国的M2A2布拉德利步兵战车,由于美国内部存在反对声音,交付也受到了阻碍。
因此乌方转向瑞典,签署协议计划在本土生产CV-90步兵战车,倾向于配备35毫米机关炮的型号,认为其防护和设计更适合当前战场,乌方的目标是建立一千辆的产能,但这并非短期内可完成,需解决设备、零件、生产线和训练等多方面问题。
防空能力也被视为关键,挪威与德国共同为乌克兰采购两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挪威为此出资约6.94亿美元。
加拿大承诺到2025年6月提供约二十亿加元军事物资,其中约十亿用于无人机、弹药和装甲车,计划于今年9月开始交付,这些装备和资金在短期内能缓解乌军物资短缺,长期则有助于重建其装甲与防御能力。
尽管援助不断,欧洲国家对派兵持极大谨慎态度,大多数国家宁可提供武器与资金,也不愿派遣地面部队——一旦出兵将带来人员伤亡风险,对国内政治与社会极为敏感,因此实务上形成了“远程支持、有限介入”的援助模式。
回到前线,战斗仍在继续,红军城附近的态势显示,双方都在试探与适应,俄军借鉴他山之石,尝试以小股渗透配合火力;乌军则凭借纵深预备队与机械化部队,以机动作战进行防守反击。
空中打击能带来暂时缓解,但决定性因素仍是地面兵力的组合与补给,当前局势短时间内难以平息;无论是装备更新还是战术调整,都需要时间与资源。
这场冲突展示了现代战争中火力与机动、局部突破与纵深防守之间反复较量的本质,外援可以改变力量对比,却不会立即改写战场现实。
对乌克兰而言,短期依赖外援填补缺口,长期则需建设自主生产与快速修复能力;对俄罗斯而言,倚重火力与空袭虽有短时间的效果,但是如果无法解决地面部队的装备与支援问题,一旦突破口被打通,风险就会被放大。
战事还没有停止,双方仍然还在试错,对于关心这场战争的人来说,目前能看到的只是断续的战线和装备到位的消息,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持续的火力、稳定的补给、灵活的指挥与对人员的保护。
红军城只是整个战局中的一个节点;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双方在短期内能否弥补各自的弱点,以及外部援助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战场的节奏。
来源:Talk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