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理市政协委员中有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文化程度不高,却深耕白族刺绣技艺30余年,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激活文化,带领挖色镇200余名妇女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融合的致富新路。她就是大理市政协委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理市政协委员中有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文化程度不高,却深耕白族刺绣技艺30余年,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激活文化,带领挖色镇200余名妇女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融合的致富新路。她就是大理市政协委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红桃。
生于刺绣世家的李红桃,自幼受父母熏陶,熟练掌握平绣、锁绣等数十种传统技法。2014年,她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系统整理60余种白族刺绣针法,收集400余件传统绣品,编撰《红桃白族刺绣线盒图案集》,为濒危技艺留下珍贵档案。她创新设计书签、团扇等文创产品,让古老绣艺焕发时代生机。
因李红桃对白族刺绣的用心钻研和高超刺绣技艺,她先后获评“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大理州苍洱霞光”人才、州级乡村工匠。李红桃说:“刺绣是白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针都要绣出历史的温度。”
02赋能乡村小绣针挑起共富梦2017年,李红桃创立红桃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承接订单,组织绣娘生产刺绣产品,开发高端定制绣品,单件售价超万元,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同时,她十分重视对村民的带动,每年组织开展绣娘公益培训,累计培训达1500余人次。2021年,她被聘请为“白州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百村行”大理市专家服务团成员。公司先后获评“大理市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
耳濡目染下,李红桃的女儿也对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索性在小红书等新媒体上做起了刺绣文化传播,也带来了新的商机。五湖四海的客人慕名前来体验学习白族刺绣,刺绣研学也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等业态,绣娘荷包鼓了,乡村也旺了。村民杨正芳笑言:“跟着李委员学手艺,守着家、挣着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03履职担当让非遗“种子”生根发芽作为政协委员,李红桃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挖色中学开设刺绣班,教授500余名学生基础技艺。李副校长评价:“刺绣班不仅传承文化,更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审美素养。”
李红桃提出提案建议加强非遗IP开发、拓宽文旅融合路径,并常态化举办刺绣体验活动,吸引游客深度参与,更是身体力行将建议落到现实。红桃·非遗艺术馆也正紧锣密鼓地筹办中,旨在为非遗传承贡献更大力量。
“一针一线绣的是文化,一收一放谋的是发展。”李红桃表示,将继续发挥委员作用,深耕技艺传承、开发文创产品、搭建产销平台,让白族刺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带动更多群众“绣”出美好生活。
作者:李翎 王瑜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居正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