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真的值千金 | 优秀征文展示之一:尺素春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0:19 2

摘要:夏木荫荫,文脉涓涓。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自六月启幕以来,已收到诸多墨香浸润的佳作——或品味经典,探微言大义;或畅谈心得,抒古今回响。字里行间,皆是读者与桐城文心的深情对谈。

夏木荫荫,文脉涓涓。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自六月启幕以来,已收到诸多墨香浸润的佳作——或品味经典,探微言大义;或畅谈心得,抒古今回响。字里行间,皆是读者与桐城文心的深情对谈。

此刻,我们再次诚挚相邀:作为“桐二代”,无论你是研究经典多年的硕士及博士在读学生,还是刚刚开始读古文的小学生、中学生,只要你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我们都欢迎您的投稿。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刊载于官方平台,有机会获得丰厚奖金及礼包。

截稿在即,提笔即是相遇,落笔便是传承。愿与你共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星河,让文化的光芒照见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投稿邮箱:crz_fdpress@163.com

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优秀征文展示

尺素春风

作者:唐子岚

学习单位:安徽省天城中学高三(3)班

安徽桐城,六尺巷口。青石板承三百年光阴不惊不扰,只将“礼让”二字磨得温润如玉。每每踏上这窄巷,恍见一骑红尘自京城绝尘而来,鞍袋内张英家书墨迹未干:“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薄薄尺素顿成春风过境,顷刻间推倒了张吴两家心头高墙,退让出六尺人间坦途。指尖抚过巷口凉沁沁的石墙,便知那封家书并未沉睡于泛黄纸页,其字句犹在桐城温煦的日光中流淌,于市声喧嚣里低回絮语。

桐城派先贤尺素翰墨,其动人处不在华辞铺陈,恰在字里行间那份端肃而温煦的礼数深情。姚鼐先生致鲁絜非书,开篇便见君子之风:“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遇先生。”——“顿首”何其谦卑,“足下”何其恭敬,“相知恨少”其赤诚尤令人心折。礼数非是冰冷的藩篱,反是情意得以雍容舒展的殿堂。昔人执笔如执礼,称谓高低、行款疏密皆有度法:尊长名讳必“抬头”另起;字斟句酌的探问,如方正缓先生家书中“祖父墓前松树茂盛否?汝须常时照应”,琐碎家常里孝思宛然;方苞先生受托“为作墓表”后不忘殷殷提醒古堂二兄:“老年不可以依人为长策也”,是古道热肠亦是君子相规的分寸。方寸尺素,俨如微缩厅堂,进退揖让间风骨自蕴,笔锋所至,情礼交融,令人如沐春风。

鱼雁往返,其妙尤在纸短情长,如坚韧丝缕,悄然织就桐城文派薪火相传的经纬。张英那“让他三尺”的家书,其力何止于息争?其以诗入信,将礼让之道化为琅琅箴言,令家人欣然撤让,更令邻人感佩效仿。尺素之力,竟胜千军万马,它昭示:最深沉的力量,源自道德的感召与灵魂的共鸣,非权势所能强求。师道传承,亦在这素笺中流转生辉。姚鼐先生于《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里深情追忆:“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孺慕之情,跃然纸上。他更借书信转述程晋芳、周永年之论:“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寥寥数语,道破桐城文派继往开来之真谛。一纸信笺,竟成思想之河床,使师生情谊超越时空,汇为滔滔文脉。读姚鼐致鲁絜非论文章之美,言其“如长风之出谷”、“如珠玉之辉”,那些精粹文思,不正是凭借这薄薄纸页,自师长心田汩汩注入后学血脉之中?当指尖在玻璃屏上虚浮滑动,当表情符号替代了眉眼的生动,那精心折叠的情思便零落成二进制代码的雪。此刻,桐城先贤尺素间那份情礼的厚重,如荒漠甘泉,更显珍贵。张英家书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旷达,将“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家训升华至历史长河的智慧,它启示今人:面对纷扰,一封浸透情理的信函,其和解之力远胜万千唇枪舌剑的锋芒。这古老智慧,于今世犹放灼灼光华。

桐城尺素馈赠今人者,岂徒具“足下”、“顿首”之仪?实乃那份深植于心的情礼交融之道。在数码洪流中,一句简短问候若能注入真诚关切,何尝不是指尖的“再拜”?当我们屏息凝神,以文字承载情谊的重量与思想的深泓,而非任其溺于泡沫信息,便是对姚鼐、方苞诸公以笔墨构建精神殿堂的遥遥致敬。至于“让他三尺”的礼让哲学,早已越出六尺巷的青石,化入校园龃龉的释解、网络喧嚣的平息,如一剂清凉散,悄然熨帖着浮躁的世心。

桐城文庙森然,殿宇间古柏遒劲。踱入桐城派文化展厅,先贤手泽静卧于柔光之下。方正缓问安家书的墨迹,方苞论学手札的笔锋,无声诉说未褪色的情谊与伦理。指尖轻触展柜的微凉,似仍能感知纸页下温热的脉动。它如檐角铜铃,在岁月深处清响不绝,呼唤后来者将其精魂接续、传扬。文庙庭院,银杏亭亭如盖,金叶簌簌,似无数翻飞的书页。我伫立树下,怀揣一卷《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光影恍惚间,与三百年前桐城灯下展读尺素的少年身影叠合。姚鼐“相知恨少”的赤诚,张英“让他三尺”的旷达,方苞“老年不可依人”的警醒,皆化为拂过心湖的春风,涟漪层叠。此刻顿悟:所谓传承,非泥古不化,乃是让古贤情礼精魂,在时代的土壤里抽枝散叶,亭亭如盖。

看今日桐城少年,正以青春之心,汲取千年沃土的滋养。我们无需拘泥于双抬、三抬的行款古礼,却可将那份“敬人爱人”的端肃与真诚,熔铸于每一次真心问候、每一寸善意退让、每一份独立担当之中。指尖起落于键盘之时,愿铭记:屏幕彼端,皆是值得以情礼相待的生命。让张英“让他三尺”的胸襟,化作化解纷争的无声箴言;让姚鼐“相知恨少”的慨叹,点燃结交诤友的赤诚火焰;让方苞“老年不可依人”的警语,砥砺挺立世间的铮铮脊梁。

六尺巷的石墙,桐城中学的银杏,连同那纸页上温热未散的墨痕,俱是时光镌刻的密语。它昭示着:真正的风雅,不在形制的繁复,而在情意的真挚与灵魂的庄敬。当青春的笔锋饱蘸新时代的清露,在桐城这方墨香氤氲的厚土之上,我们必将续写出这时代的、情理交融的崭新篇章——那将是另一条更宽阔、更恒久的“六尺巷”,铺展在无数心灵的接壤处,通向一个清风朗朗的未来。银杏叶落,覆于青砖,如无数金色的信笺,轻盈覆盖过往,温柔托举未来。墨痕或淡,砖石终老,唯尺素间流转的情意,永远年轻,永远温热如初,如初春解冻的溪涧般奔涌不息。

征稿详情

(一)征稿对象

少年组:海内外桐城籍及桐二代小学、初中在读学生。

青年组:海内外桐城籍及桐二代高中、本科、硕士及博士在读学生。

(二)征稿要求

1.主题:“诵桐城派经典,书新时代华章”,须围绕《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青少年版)》中的38篇桐城派经典古文撰写读后感,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具体方向不限。

2.文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鼓励创新表达。

3.字数:少年组要求1000字以内;青年组要求2000字以内。

奖项设置及投稿须知等详细内容

本期编辑 | 杨梦瑶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