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5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刚过60岁,平时身体还不错,每天都遛弯、炒菜、打麻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就在上个月的一天早上,她突然感到胸口憋闷,还没来得及叫人,就倒在了客厅。送到医院时,已经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虽然抢救及时,但还是落下了心功能不全。
医生追问她发病前几天有没有不舒服,张阿姨才想起来:那几天老是觉得累,走几步路就喘、晚上睡觉总是出汗,胸口也偶尔闷一下,但她以为是“上火”或者“更年期”,就没当回事。
其实,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心梗不是突然天降,它常常会在发作前几天,甚至几周,就发出警报。可惜太多人忽视了这些信号,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等真正发作,已经是生死一线。
很多人一听“心梗”,第一反应是“那是老年人的事”,但现在,这个说法已经不成立了。
近年来,心梗明显年轻化。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梗的平均发病年龄已提前至55岁左右,不少40多岁、甚至30多岁的年轻患者也被送进了抢救室。高血压、吸烟、熬夜、作息紊乱、重压力,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悄悄“逼近”每一个人。
心梗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得快、发展猛、死亡率高。但它也不是毫无征兆。只要你足够警惕,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其实是可以提前识别、提前防范的。
心梗的典型症状,比如剧烈胸痛、出冷汗、濒死感,很多人都知道。但在真正发作之前,身体其实早已悄悄亮起了红灯。只是这些信号不够“明显”,很容易被误解、被忽略。
下面这4个表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梗前兆。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请务必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1. 胸闷发紧,不是累就是天热?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几天,会反复出现胸口发闷、压迫感、轻微疼痛。这种疼痛不像刀割,也不像针刺,而更像是胸口被什么东西压住了,说不出哪儿疼,但就是不舒服。
有些人会说“这几天太热了”“我累着了”“是不是胃不舒服”,结果硬挺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要注意:心源性不适往往和活动有关,比如爬楼、快走、提重物时明显胸闷,休息后缓解,这就是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它是心梗的“前奏”。
2. 呼吸变浅,走几步就喘
你是否发现,最近走几步路就开始气喘,或者上个楼就得停下来缓一缓?晚上睡觉时老是觉得“压得慌”,非得坐起来才舒服?
这些很可能不是“虚了”,而是左心功能下降的表现。当心脏供血变差,肺部容易出现淤血,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原本活动能力还不错的人,突然变得“懒得动、动不动就喘”,要警惕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
3. 疲惫、头晕、莫名出汗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累得不行,哪怕没干啥也提不起精神,还经常出虚汗、头晕眼花、心慌气短——请别以为是“睡不好”或者“更年期”。
这类“非典型症状”在女性和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很多人发病前并没有剧烈胸痛,而是以极度疲劳、头晕出汗、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
所以,如果你有心血管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这些小症状也要认真对待。
4. 背部、左肩或下巴疼
有研究发现,约有1/5的心梗患者,表现为“转移性疼痛”,比如肩膀酸、后背疼、下巴发紧,甚至牙痛。这是因为心脏的神经分布广泛,有些人发作时并不表现为胸痛,而是放射到其他部位。
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损伤,容易掩盖疼痛感;
高血压人群:血管长期受压,更容易破裂或堵塞;
长期吸烟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斑块更不稳定;
有冠心病家族史者:遗传因素不可忽略;
情绪波动大、作息极差的人:交感神经长期亢奋,诱发心梗风险更高。
如果你属于上述任何一类人群,就更要注意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心梗不是一刀切的病,它能藏得很深,但也从不无预警。
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了以上某些症状,特别是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请立刻去医院做个检查。最基本的检查包括:
心电图(ECG):判断有没有心肌缺血;
肌钙蛋白(troponin):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
心脏彩超:评估心室功能和结构;
冠脉CT或造影:明确血管是否狭窄或堵塞。
记住:越早发现,越早救命。别等到“痛得不行”才去医院,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
心梗从不是毫无征兆的“天灾”,它是长期风险积累的“必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
控制三高,尤其是血压和血糖;
戒烟限酒,尤其是年轻男性;
保证规律作息,别逞强熬夜;
发现异常,尽早就医,不要硬撑。
别等心脏发出“最后通牒”,才追悔莫及。身体的每一次“报警”,都值得你认真听一听。
参考资料: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专家访谈.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2: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young adults.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