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世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微臣与张之洞联名上了折子,奏请逐年递减科举,以兴新学。”
《走向共和》片段:
时间:大约在1903年,地点:朝堂上。
袁世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微臣与张之洞联名上了折子,奏请逐年递减科举,以兴新学。”
袁世凯(1859—1916)
慈禧太后:“递减科举,减到什么程度啊?”
慈禧(1835—1908)
袁世凯:“先减武举,再减文举,直至一切乡、会试停止,咸趋新学。”
慈禧太后:“你的意思是……科举无用了?”
袁世凯“这正是臣与张之洞的意思。”
慈禧太后:“瞿鸿禨(jī)。”
瞿鸿禨(1850—1918)
瞿鸿禨(军机大臣):“臣在。”
慈禧太后:“你是个有科举功名的,你的意思呢?”
瞿鸿禨:“回禀太后,新学实学要办,是对的。为我大清广收各类人才,也是对的。但臣以为不必废除科举。科举之学,虽短于实,拙于新,但它是我大清人才之根本,人心之正源,决不可废。”
慈禧太后:“奕劻( kuāng)。”
奕劻(庆亲王、军机大臣领班):“奴才在。”
奕劻(1838—1917)
慈禧太后:“你的意思呢?”
奕劻:“奴才赞同袁世凯。”
慈禧太后:“你说说。”
奕劻:“科举并非大清起制,从唐朝开始,至明朝最盛,但明朝还是把江山拱手送到我大清太祖皇帝手中。可见,其乃无用之学。”
慈禧太后:“你的意思是,新学可以完全代替科举之学啦?”
奕劻:“目前还不能。所以袁世凯、张之洞的折子才说是递减。比如武举,如今都是洋枪、洋炮,那些骑马、射箭、搬石头、举磨盘,你一拳我一脚的武举考试,自然是没用了。且各省遍设武备学堂,武举自是即日可废。至于乡试、会试,待各省遍设蒙学、小学、中学堂后,再废除不迟。”
瞿鸿禨:“但人心之学,又有何种新学可以替代?”
奕劻:“瞿大人,科举好像没有这个科目。”
瞿鸿禨:“科举没有造枪、造炮、开矿、修路的学问,但定人伦、辨忠奸、识道德、正人心,却彰彰在耳。太后,以微臣拙见,新学乃目,科举为纲,目末纲本,纲举目张。且新学乃西学,科举乃中学,连张之洞大人也曾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今竟也主张废除科举,不知何以出尔反尔。遥想戊戌那年(1898年),科举本已废除,太后审时度势,终又予以复举。圣明所虑,正在人心之失、纲常之变。今臣之所虑,也正在于此。”
慈禧太后:“袁世凯。”
袁世凯:“臣在。”
慈禧太后:“戊戌那年,你是不是也主张废除科举呀?”
袁世凯:“是。但此一时彼一时,不可比。”
慈禧太后:“怎么不可比呀?”
袁世凯:“科举牢笼人才自是该废,戊戌年该废,现今仍是该废,本来并无多大区别,但当年康党(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想借废科举生事,这就跟现在不同了。当年太后毅然恢复科举,乃势所激然,圣明烛照,权宜之计而已。”
慈禧太后:“今日就用不着权宜了吗?”
袁世凯:“再无权宜之地了。微臣研究辛丑之约,庚子年闹拳匪(指义和团)之地,条约规定,不得再行科举。这一条款,牵涉北方和西北各省,倘若再行科举,这些个地方的人文学士出路皆无。惟有咸趋新学,才是正办。”
慈禧太后:“看来这倒真算是个事儿啊。那么多地方,那么多的人才,不准科举考试,不都憋屈死了?袁世凯。”
袁世凯:“臣在。”
慈禧太后:“听说你那就是个没有科举正途的?”
袁世凯:“是。”
奕劻:“没有科举正途,不一样是大清能干的忠臣嘛。”
瞿鸿禨:“这也是不可比的。袁大人是天生其才,既是天生,自然就无从比而学之。比如袁大人的忠心,他人既是不能学,又无科举以正之,岂非奸人遍朝野啦?”
慈禧太后:“有些个事啊,一时半会的,还真是说不清。还有些事情嘛,办着为难,争又无益,就先放一放吧。或者找个不碍事的地方先试一试,也是个办法。北洋新政,先办了不少事情,洋人得了好处,我大清也学了东西。我看各省紧着要紧的都办上那么一些吧。还是那句话,时不我与,看准的事情紧着办,别磨磨蹭蹭的。说到办新学,也办了不少,至于够不够呢,有的够了,有的还少,比如说女学吧,洋人那都有了,咱们哪没一个,我看哪袁世凯,在直隶,你就办一个吧。”
袁世凯:“是。”
慈禧太后:“刚才瞿鸿禨说,纲举目张,可议了这大半天,我听着还都是目,哪些是纲呢?不怕做错事,不能不做事,这是一条。兴一利,必生一弊,这又是一条。还有一条,吃不饱,肚子饿,吃多了,就会撑着。”
众人:“臣等恭领懿训。”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布上谕,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了。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笑面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