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款处“不嫁云英甘独立”七个字,让无数人惊叹,原来早在1904年,就有女人敢把“不结婚”活得比婚姻还漂亮。
20年,香港拍卖会上,吕碧城的《秋蝶图》拍出150万高价。
落款处“不嫁云英甘独立”七个字,让无数人惊叹,原来早在1904年,就有女人敢把“不结婚”活得比婚姻还漂亮。
这个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的奇女子,一生收到过袁世凯之子的情书、徐志摩的暗慕,却在40岁时公开宣告:“吾之目的,在求自立于社会。”
她的故事,藏着比影视剧更跌宕的女性觉醒史。
1883年,安徽旌德县的官宦人家,3岁的吕碧城跟着父亲读《史记》。
别的女孩学绣花,她趴在书桌边问:“为什么花木兰能替父从军?”
父亲摸摸她的头:“咱家碧城,以后定是个读书的料子。”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聪慧却成了她最早的“催婚剂”。9岁那年,当地望族汪家上门提亲,两家订下娃娃亲。
母亲摸着她的辫子说:“女娃娃读再多书,终究是要嫁人的。”
小小的吕碧城不懂,为什么自己的人生,要被一纸婚书提前写好结局。
1900年,父亲突然病逝,吕家没了男丁,族人趁机霸占家产,母亲被赶出家门。
汪家听说后,立刻送来退婚书:“无父无兄的女娃,娶回家也是累赘。”
祠堂里,族长大声宣布退婚决定时,19岁的吕碧城盯着地上的青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女子也可自立”。
她悄悄剪下一缕长发塞进荷包,这是她第一次反抗,也是“不婚”意识的萌芽。
多年后她回忆:“退婚书不是羞辱,是命运给我的第一份自由礼物。”
退婚后的吕碧城,跟着母亲投奔舅舅,可舅舅天天唠叨:“赶紧找个人家嫁了,别整天看那些新书。”
20岁生日那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天津女子学堂招生的消息,心里突然燃起一团火:“我要去读书,我要自己挣饭吃!”
1904年的冬天,吕碧城瞒着舅舅,揣着仅有的20块大洋,坐上了去天津的火车。
火车哐当哐当响了一夜,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第一次感到害怕。
没想到,这趟冒险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她给《大公报》写了封信,诉说女子求学的渴望。
总编辑英敛之读完拍案叫绝:“这文笔,比许多男记者都强!”不仅亲自接她到报社,还让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上班第一天,同事们都等着看笑话:“女人能写什么?顶多写写家长里短。”但吕碧城的第一篇文章《论女子教育》就震碎了偏见:“女子欲自立,必当求学问。”
她每天穿着长衫在编辑部改稿,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谁也不知道,这个月薪30块大洋的姑娘,刚拒绝了母亲寄来的10封催婚信。
23岁拒绝权贵1905年,吕碧城的名字火遍天津卫,连袁世凯都派儿子袁克文来拜访。
这个“民国四公子”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报社的小阁楼里,吕碧城正趴在桌上校改稿件,袖口还沾着墨迹。
“吕小姐才貌双全,若肯嫁入袁家……”袁克文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我办女学、写文章,是为了让天下女子都能自己挣钱,不是为了当深宅大院的花瓶。”
说得袁克文脸红耳赤,却又忍不住赞叹:“从未见过如此有胆识的女子。”
后来袁世凯想纳她为妾,派人送来一箱法国香水和钻石镯子。吕碧城原封不动退回,附了首诗:“独立权从心所造,自由花向性边开。”
她在日记里写:“如果婚姻需要放弃尊严和理想,那我宁可一辈子住在报社的小阁楼里。”
这话传到老家,兄长气得写信痛骂:“你一个女人家,这么折腾有什么用?迟早要后悔!”
吕碧城回信只有一句:“若以我笔换绮罗香,毋宁死!”
30岁创办女校1906年,吕碧城做了件更“离经叛道”的事:创办北洋女子公学。
她亲自设计课程,不仅教国文、算术,还教地理、体育。开学那天,她站在讲台上对台下50多个女生说:“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嫁个好人家,是为了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个叫王敏的学生,家里逼她嫁给商人做小妾。吕碧城知道后,直接找到她父亲:“您让女儿读书,难道就是为了让她去后院争宠?”
最后硬是把学生留在了学校,多年后,王敏成了天津有名的女教师,逢人就说:“没有吕先生,我现在可能还在给人当小妾。”
这期间,不断有豪门公子来提亲,就连诗人徐志摩都给她写过情书。
但吕碧城统统拒绝:“我见过太多女人,结婚前能读书能做事,结婚后却被困在厨房和孩子中间。我不想这样,也不想让我的学生这样。”
40岁留学牛津1918年,40岁的吕碧城做出更惊人的决定,去牛津大学留学。
当时中国女留学生寥寥无几,有人笑话她:“这么大年纪还出去读书,嫁不出去就直说。”
她却背着行李登上了去英国的轮船,在甲板上写下:“此去西洋,不为婚嫁,只为看看女人还能怎么活。”
在牛津,她穿着旗袍在课堂上发言,用流利的英文讲述中国女性的觉醒。课余时间,她去日内瓦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大会,在巴黎和香奈儿女士讨论时尚。
有外国记者问她:“你为什么不结婚?”
她答:“婚姻不该是女性的归宿,而是两个灵魂的平等契合。遇不到这样的人,独身就是最好的选择。”
1926年,她把留学经历写成《欧美漫游录》,里面有句金句火了:“女子不婚,并非薄情,而是不愿将一生困于琐碎。”
晚年捐出全部财产1943年,吕碧城定居香港,家里养了十几只波斯猫。每天早上,她戴着老花镜读英文报纸,下午翻译西方著作。
邻居们都知道,这个老太太无儿无女,却活得比谁都体面。
临终前,她立下遗嘱:把全部财产捐给中国教育基金,遗体火化后骨灰和成面团,撒进南海。
有人说她孤苦伶仃,她却在自传里写:“我一生没靠过男人,没靠过婚姻,却靠自己的笔,挣来了别人几辈子的体面。”
2023年,当“不婚主义”依然被议论时,吕碧城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她不是拒绝爱,而是拒绝把婚姻当成生存的唯一出路。
1904年她在《大公报》写“足智丰财,人自不肯为人屈”,100多年后,这句话依然戳中无数女性的内心:真正的独立,是兜里有钱、脑子里有知识、灵魂里有自由。
如今再看她拒绝袁克文时说的“我要让天下女子都能自己挣饭吃”,才明白:这个一生未婚的女人,早就把不婚活成了一场更宏大的革命。
她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路,还为无数女性点亮了一盏灯,婚姻从来不是必答题,活得精彩,才是女人对自己最好的承诺。
你怎么看待吕碧城的选择?你敢像她一样活吗?
来源:百年觉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