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持续清理天台、灌木丛区域,严防蚊虫潜伏孳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6:32 2

摘要:当前,佛山正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最大程度清除蚊虫孳生地,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专家呼吁,广大市民群众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开展对天台区域、灌木丛区域的清理,严防蚊虫潜伏孳生,筑牢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安全防线。

当前,佛山正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最大程度清除蚊虫孳生地,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专家呼吁,广大市民群众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开展对天台区域、灌木丛区域的清理,严防蚊虫潜伏孳生,筑牢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安全防线。

01

天台:隐蔽的蚊虫孳生温床与扩散源头

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监测股股长徐文瑶表示,白纹伊蚊偏好在小型的人造容器积水中产卵和孳生幼虫。天台上废弃的花盆、泡沫箱、轮胎、瓶瓶罐罐等杂物,甚至堵塞的排水沟,在雨后极易形成小型积水容器。积水的温度适宜,为蚊卵孵化、幼虫(孑孓)发育提供了绝佳的“温床”。

白纹伊蚊飞行距离通常在100-200米内,一旦天台上有孳生地,产生的成蚊会在本楼栋及邻近楼栋的上下楼层活动,显著增加同楼居民和邻近高层住户的暴露风险。同时,天台作为制高点,从这里羽化的成蚊更容易随风扩散到周边区域。“天台通常是日常清洁和监测的盲区,容易被居民和物业忽视。杂物堆积使得积水容器隐蔽性强,不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徐文瑶说。

清理天台不仅是个人事务,更是关系到整栋楼、整个社区公共健康的必要措施。物业小区工作人员和市民群众应坚持不懈对各自楼栋天台进行彻底排查,重点识别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以及可作为栖息地的植物和杂物,特别是顶楼住户和天台使用者,应清除天台所有废弃的容器,还要清理杂草,对过密的灌木进行修剪,减少成蚊栖息地。同时,疏通堵塞的屋顶排水沟、地漏、管道,确保排水畅通无积水。

“还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天台环境卫生纳入物业管理规范,建立居民反馈渠道,发动楼长、志愿者、热心居民参与日常监督和提醒。”徐文瑶说。

02

灌木丛:伊蚊的理想栖息地与孳生地

灌木丛是伊蚊的理想栖息地与孳生地。白纹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热的蚊种)属于半家栖型蚊,其偏好居民区周边户外植被茂密区域,吸食树汁的雄蚊也喜欢栖息在灌木丛,方便取食,而雌蚊也偏好在阴暗避风的灌木丛内栖息。

灌木丛也容易藏污纳垢,孳生蚊虫。灌木丛中时常会堆积如一次性饭盒、塑料薄膜、落叶等难清理的垃圾,形成小型积水点,为孑孓提供孳生温床。同时,茂盛密集的灌木丛也会使得消杀效果大打折扣,使毒蚊子藏匿其中伺机而动,疫情传播风险升高。低矮的灌木丛也是蛇虫鼠蚁、东风螺的藏匿窝点,清理灌木丛一定程度上也能整治鼠患等问题。

如何科学整治灌木丛,有效防蚊?徐文瑶表示,应优化植被结构,适当减少灌木的种植,增加乔木的数量,从根本上减少蚊虫隐患。对于管理粗放、无人打理的灌木丛,可以考虑铲除,改为“以乔木为主”的绿化模式。既能保留绿意与清凉,又能大幅压缩蚊虫的生存空间。

同时,要强化精细管理,加强对现有灌木丛的管理,加大修剪频次。灌木叶子距离地面的修剪高度应保持在30公分左右,确保地表可见泥土。同时,要定期清理灌木丛下的垃圾与小型积水,从源头铲除蚊子幼虫的孳生条件。

对灌木丛区域进行彻底清理、高标准管理,绝非简单的“砍树除草”,而是基于蚊媒生态习性、精准掐断病毒传播链条的科学防控举措。只有清除了蚊虫赖以生存繁衍的“避风港”,才能筑牢疫情防控的环境屏障,切实保障市民健康安全,让群众享受真正洁净、安心的绿意清凉。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枫、徐宁健、马永钊,云东海发布

来源:三水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