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兰台读档|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一封未送出的鸡毛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3:30 2

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41集: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一封未送出的鸡毛信》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见证,是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详细记录了战争年代的历史事件,还深刻反映了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蓟州区是天津市唯一的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在蓟州区档案馆就珍藏着一份珍贵的红色档案——一封未送出的鸡毛信。这封信是一页接近32开的白纸,背面画有六只和平鸽,里面正文用蓝色墨水写成,主要是向党组织汇报党小组会议情况,包括学习政策、自我批评、问题讨论;还有工作进展情况,包括麦收预征、除奸、防备地富和反动分子的破坏等。

鸡毛信(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藏,复制件)

这封信写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当时对敌斗争非常严峻,然而,这封重要的鸡毛信并没有被成功送出。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这封鸡毛信的传递者——革命英雄卢玉兰的传奇故事。

卢玉兰生于1929年,原籍为与蓟县一山之隔的河北省兴隆县。1942年,卢玉兰的家乡被日寇划为无人区,她刚刚四五岁的弟弟被害死,家中房子被烧毁,带着家破人亡的屈辱,十几岁的她就跟随家人投奔到了蓟县黄崖关村的亲戚家,这里也就成了卢玉兰为党工作一辈子的地方。

卢玉兰出生在革命家庭,亲属中有许多人投身抗日。她的母亲高秀云有文化,又极具爱国情怀,常为八路军和游击队代写情报书信,其间就曾为冀东西部地分委书记田野写过鸡毛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卢玉兰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9岁就为八路军传递情报。到了黄崖关村后不久,14岁的她就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正式成为一名交通员。

1944年麦收前,卢玉兰收到了一封“鸡毛信”,信是小平安村地下党小组组长刘志强送来的,要求迅速转交给黄崖关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林。可卢玉兰送了三次,都没有见到张文林,后来才得知他因叛徒出卖而惨遭杀害,此信已无处可送。为了保密,卢玉兰把这封信藏了起来,一藏就是71年,直到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才取出,后交由档案部门珍藏。

从这封未曾寄出的鸡毛信中,我们得以窥见革命先辈对党的赤诚之心,以及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坚毅不拔与无私奉献。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学习卢玉兰的英雄事迹,不仅要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于心,更要将革命先辈们“一颗红心永向党”的炽热信念薪火相传,用担当和实干践行入党承诺,以一往无前的行动诠释对党忠诚。

读档人: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 刘腊梅

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