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旧部杀害吴禄贞的新证据(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09:30 2

摘要:王锡彤、袁克文所记虽然已经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但在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皆将杀吴主使人指向袁世凯的情况下,他们的记述说到底还不能算最直接的证据。而新发现的宝熙《沈盦日记》稿本所透露的袁世凯与宝熙的谈话,则为破解吴禄贞被杀真相提供了最新、最直接的答案。

袁氏向宝熙亲口确认吴禄贞为其第六镇旧部所杀

王锡彤、袁克文所记虽然已经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但在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皆将杀吴主使人指向袁世凯的情况下,他们的记述说到底还不能算最直接的证据。而新发现的宝熙《沈盦日记》稿本所透露的袁世凯与宝熙的谈话,则为破解吴禄贞被杀真相提供了最新、最直接的答案。

宝熙为清宗室,清末官至学部侍郎,又先后派充实录馆副总裁、修订法律大臣等。《沈盦日记》稿本现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对辛亥鼎革期间清廷方面的动向记载颇详。据其日记,1911年12月15日,即吴禄贞被刺一个多月后,宝熙曾拜访内阁总理袁世凯,两人“晤谈有三点钟之久”,袁氏约宝熙共进晚餐,“谈话间虽不免时有电报来扰,然座无外人,故所言颇畅”。总体上,袁氏留给宝熙的印象是“知彼于大局极有把握也”。(宝熙:《沈盦日记》)宝熙日记以2000余字的篇幅记述了当天两人谈话的内容,袁氏除重点谈及自己对即将开始的南北议和的看法及自己的主张外,还因为谈及山西形势,向宝熙主动提到了吴禄贞之死。他说:“吴禄贞反形久著,而亲贵竟用之。吴之死,则余第六镇之旧部曲之所为。张绍曾若迟三日不解兵柄,其首领亦不保矣。伊现在天津,昨屡有信来谢罪,求宥一死云,已用好言慰之。此余之对于叛将之手段也。”

袁氏毕竟身处高位,与宝熙谈话时又无旁人,因此少了些忌讳,“大有闲适自得之意”,让宝熙感觉“所言颇畅”。而宝熙与袁氏曾在宪政编查馆共事,关系较好,无利害关系,完全没有作假必要,故其手稿日记的可靠性无可怀疑。由日记可知,袁氏对吴禄贞早就不满。所谓“亲贵竟用之”,当指段祺瑞由第六镇统制调任江北提督后,奕劻接受贿赂,安排吴禄贞为继任统制,在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后,奕劻等又派其署理山西巡抚。清廷的这些举措有“重用吴以制袁”之意,(任芝铭:《袁世凯刺杀吴禄贞之我闻》,《辛亥革命回忆录》第8集,第250页)故袁氏极不满意。最值得注意的是,袁氏亲口向宝熙确认“吴之死,则余第六镇之旧部曲之所为”。这是迄今关于吴禄贞被杀案最为重要的证据。过去一百多年该案之所以产生种种说法,主要就是因为缺乏直接证据,现在作为最大嫌疑人的袁氏亲口承认吴禄贞为其旧部所杀,则既往各种说法,包括清廷主使、清廷与袁氏共同主使以及因私仇被杀等等,皆可排除。尤其是在清廷与吴禄贞被杀一事的关系上,一些记述特别强调吴禄贞与陆军部之间在撤换第六镇第十二混成协统领官周符麟一事上产生的矛盾,很容易让人认为陆军部尚书荫昌等有杀吴动机,但现在看来,清廷最大的动作只是配合袁氏的要求剥夺了吴禄贞的兵权,刺杀吴禄贞并非清廷主使,亦非清廷与袁氏共同主使,但在吴已对清廷构成巨大威胁的情况下,吴禄贞之被杀显然对清廷是有利的。

从宝熙日记可知,袁氏还曾打算以同样的手段对付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张绍曾与吴禄贞一样,也是在11月6日被清廷解除兵权,而由其下辖第三十九混成协统领官潘矩楹署理第二十镇统制。这显然不是巧合,而应当是清廷与袁氏共同计划的一部分,即同时剥夺二人兵权,一举解除他们对朝廷和袁氏的威胁。至于袁氏之所以打算以对付吴禄贞的手段对付张绍曾,除了张的“兵谏”之举被袁氏视为“反叛”,不能容忍外,更主要恐怕是因为清廷本已在11月1日任命袁氏为内阁总理,结果在张绍曾进兵北京的逼迫下,又不得不在11月3日颁布宪法十九信条,规定内阁总理由国会选举产生。也就是说,张绍曾实际上在立宪的名义下否认清廷以上谕任命袁氏为内阁总理,从而使袁氏不得不转而寻求资政院选举其为内阁总理,以符合十九信条之规定。张曾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本是袁世凯属下,现在竟然这样对待袁氏,自然也成了袁氏眼中的“叛将”,焉能容忍?至于袁氏所谓“张绍曾若迟三日不解兵柄,其首领亦不保矣”,似透露出第二十镇内同样有袁氏亲信,随时听候袁氏之命,以处置张绍曾。吴、张二人同日被解除兵权,还没过一天吴禄贞即被杀害,这显然把张绍曾吓坏了,根据宝熙日记,张绍曾多次致函袁氏谢罪,袁氏这才没下死手。

袁氏与其第六镇旧部杀害吴禄贞的关系及其他

吴禄贞被袁氏“第六镇之旧部曲”杀害,这一点已无疑问,那么其旧部是奉袁氏之命行事,还是自作主张呢?袁氏在与宝熙的谈话中并没有说,他当然也没有必要说得太直白。但从他说出“吴禄贞反形久著,而亲贵竟用之”一句,就已经将吴禄贞被杀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袁氏的一种情绪,即:自己早就认为吴禄贞靠不住,而亲贵竟然用之,以至于最后还是不得不由自己来收拾局面。由“吴禄贞反形久著”,可知吴禄贞的一举一动早在袁氏监控之中。吴禄贞被杀时正在吴营的禁卫军马队队官元柏香即认为:“吴被杀系因事机不密,被袁世凯侦知。”(元柏香:《吴禄贞被刺实践鳞爪》,《石家庄文史资料》第12辑,第71页)温肃所谓“为其部下侦知”,亦反映袁氏在第六镇中有其亲信。袁克文则明确说他曾“使人至石家庄探吴举措”,(袁克文:《辛丙秘苑》,第4页)其所得消息不可能不告知袁氏。而从袁氏将吴禄贞与张绍曾并提,说“此余之对于叛将之手段也”,以及宝熙说“知彼于大局极有把握也”,都可以看出,袁世凯早有布局,吴禄贞被刺背后就是袁世凯在运筹。吴禄贞身为山西巡抚,如果没有袁世凯部署,第六镇的袁氏旧部恐不敢擅自下手。还有,吴禄贞是在大批晋军已到石家庄,正在组织燕晋联军准备阻袁北上的情况下被剥夺兵权的。燕晋联军计划的成败关乎吴禄贞的生死,这是袁氏可以想得到的,因此,袁氏不可能不做任何防范,就贸然要求朝廷剥夺其兵权。他一定会考虑到吴禄贞被剥夺兵权后,一旦有异动,应如何处置,否则其旧部也不可能在吴禄贞刚准备行动,就立刻杀掉吴禄贞。事后清廷令直隶总督陈夔龙调查实情,虽然没有得出正式结论,但在给清廷的报告中,陈夔龙提及事发当天有第十二混成协马队队官曾向正定总兵徐邦杰报称:“现吴禄贞联合山西革党,图抄汉口官军后路,扰害全国,反情显露,昨晚为部下所杀。”(《陈夔龙致清内阁、军谘府电》,《近代史资料》总16号,第23页)而在其《梦蕉亭笔记》中则有“一说为项城遣人暗杀”之记述。(陈夔龙:《梦蕉亭笔记》,第116页)显然,陈夔龙是倾向袁氏主使的。后来出现的一些史料也进一步证明,第六镇袁氏旧部杀害吴禄贞是受袁氏之命。比如,袁氏贴身侍从、警卫团长唐天喜就告诉其家庭教师任芝铭说:“老头子不止一次说要杀吴禄贞,有时不明说,用右手作砍杀的手势代替。”唐天喜还把当时袁世凯贿通什么人,给了多少万两银子,在哪一个银行拨款,都对任芝铭讲了。(任芝铭:《袁世凯刺杀吴禄贞之我闻》,《辛亥革命回忆录》第8集,第251页)又如,吴禄贞的参谋何遂后来在与段祺瑞长子段宏业闲谈时,后者大赞马蕙田,说:“马蕙田是英雄,够朋友,他的行动省了不少的事。”何遂也因此认定是袁世凯通过段祺瑞策划了杀害吴禄贞的阴谋。(何遂:《辛亥石家庄事变亲历纪实》,《石家庄文史资料》第12辑,第53页)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些资料将马蕙田说成吴禄贞提拔的人,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早在吴禄贞担任第六镇统制前,马蕙田就已经在第六镇担任教练官,并且在1910年段祺瑞担任第六镇统制官时提拔为马队第三营管带。(《教练升充管带》,《大公报》1910年1月23日,第5版)1911年吴禄贞担任第六镇统制后,马蕙田仍任原职。其人本是袁氏和段祺瑞旧部,因此很容易就被收买。另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谓袁世凯系利用该镇原第十二混成协统领官周符麟被调走后对吴禄贞怀恨在心,贿通周符麟收买马蕙田将吴禄贞杀害。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异议,指出案发时周符麟并不在石家庄,而是在湖北前线,案发后才到石家庄,因此周符麟与吴禄贞被刺没有关系。但此说又未必尽然,因收买刺客者不一定非要出现在刺杀现场,周符麟的嫌疑并不能排除。此外,还有一个可疑的人,即接替周符麟担任第十二混成协统领官的吴鸿昌。此人亦属北洋系,案发后吴鸿昌立刻率兵包围现场,他理应掌握了一些关键线索,但从他把杀吴者明确指向当时亦驻扎石家庄火车站的第一镇第三标旗兵,声称吴系被该标“旗兵多人哄入办公处戕毙”,(《吴鸿昌致清内阁、军谘府、陆军部、资政院电》,《近代史资料》总16号,第24页)而将马蕙田等完全排除在外来看,亦不能排除其参与的嫌疑。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周符麟、吴鸿昌和马蕙田等在袁氏指使下共同杀害了吴禄贞。

辛亥鼎革时期吴禄贞被杀一事,经袁世凯幕僚王锡彤及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先后揭示真相,又得袁氏亲口向宝熙确认,可以确证为第六镇袁氏旧部所为。袁氏作为幕后运筹者,与该案有无法摆脱的关系,亦属无疑。其他如清廷主使、清廷与袁氏共同主使、因私仇被杀等种种说法,皆不能成立。袁氏及其第六镇旧部杀吴的直接原因,是因正在组织燕晋联军的吴禄贞被剥夺兵权后,试图孤注一掷,调兵袭击彰德,切断赴鄂清军后路,阻袁进京,为袁氏及其亲信侦知。吴禄贞被杀的主使人虽无可疑,惟杀害吴禄贞的具体计划,特别是袁氏通过何人收买马蕙田,尚费斟酌。吴禄贞被杀次日,资政院选举袁氏为内阁总理;又过三日,晋军退回娘子关,京汉铁路交通恢复,袁氏启程进京。吴禄贞被杀一周后,袁氏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北方大局自此为袁氏掌控。(尚小明

来源:文史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