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肌梗死,听起来像是年纪大了才会碰上的病,但真正要命的,是它来得快,毫无预兆。有时候,前一秒人还在聊天,后一秒就倒下了。
心肌梗死,听起来像是年纪大了才会碰上的病,但真正要命的,是它来得快,毫无预兆。有时候,前一秒人还在聊天,后一秒就倒下了。
数据显示,近年来心梗的发病率在中青年人群中显著上升。比起过去,现在的心脏病死得更突然、更年轻,也更让人措手不及。
这是个值得所有人警惕的信号。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挺好”的人,恰恰是最容易忽略危险的群体。
心梗不是老年病,是生活方式病。很多人不是因为病得重才走的,而是因为平时的“习惯”在悄无声息地伤害心脏。很多事看着没啥,做久了,命就短了。
而令人讽刺的是,哪怕是“打牌”这种被不少人看不起的休闲方式,都比某些习惯安全得多。至少它不伤心脏,不逼命出走。
为什么心梗发病越来越早了?
心梗,不再是退休之后才会面对的挑战。过去几十年,冠心病发作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但现在,三四十岁突然倒下的病例,医院几乎天天接。
2024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35岁以下人群心梗发病率增长幅度超过20%。这已经不是偶然,而是趋势。
根源在哪?不是一两件事能解释的清。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长年积压;饮食变得重油重盐,外卖成主食;熬夜成瘾,白天顶着黑眼圈上班;再加上电子产品带来的久坐生活……这些因素一旦叠加,就是心脏的一场灾难。
而很多人直到被救护车拉走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来不是“太累了”,是心梗。
真正的凶手,不是一次,而是日复一日
心肌梗死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如果把心脏比作一条高速公路,冠状动脉就是供血的主干线,堵了,就是车祸现场。动脉粥样硬化是罪魁祸首,但它的形成,需要时间——几十年都不夸张。
问题在于,很多人每天都在往这条公路上“倒垃圾”:高脂饮食、吸烟、长期熬夜、情绪压抑、不运动,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助攻者”,等于天天在给心脏制造地雷,一颗一颗埋下去,最后爆炸,也就不奇怪了。
宁可打牌解闷,也别做这7件“要命”的事
医生不是鼓励大家沉迷麻将,而是想说,有些生活习惯,比打牌还伤命。以下这7件事,真的不夸张,做得越多,离心梗越近。
1.不吃早饭
很多年轻人觉得早上没胃口,或者赶时间,干脆不吃。但空腹状态下血糖波动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中老年人,清晨是心梗高发时段,不吃早饭等于把心脏扔进风口浪尖。
2.每天都在熬夜
别再拿“夜猫子”当标签了。长期熬夜会扰乱交感神经,让血压上升,心率紊乱。研究发现,晚上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心梗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0%以上。别再说“我习惯了”——心脏可没习惯。
3.情绪长期压抑或过度激动
心脏不是铁打的。长期憋气、委屈、焦虑,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久而久之加剧动脉硬化。而突发的愤怒、悲伤,也可能瞬间引爆心梗。心脏受不了一惊一乍。
4.饭后立刻剧烈运动
有人觉得吃完饭去跑步“消食”,其实这是对心脏的暴击。饭后血液更多流向消化系统,心肌供血反而减少。此时剧烈运动,心脏最容易缺氧,尤其中老年人,分分钟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5.长期高盐高脂饮食
油炸、烧烤、腌制类食物,吃得多了,血管就像被油糊住一样,越来越窄。高盐饮食让血压升高,高脂肪则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别觉得年轻就可以放肆,血管堵上了,不分年龄。
6.抽烟+喝酒的“组合拳”
吸烟让血管收缩,酒精则干扰血脂代谢。两者叠加,对心脏的伤害是倍增的。每多抽一支烟,冠心病风险都会上升。至于喝酒,别再相信“红酒护心”这种说法了,早就被证伪。
7.久坐不动,甚至连路都懒得走
坐着不动,血液循环变差,脂肪代谢紊乱。长时间久坐,会让血液粘稠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哪怕每天走路30分钟,对心脏都是救命的好事。别把身体当椅子,腿是用来走的。
心梗来临前,身体其实早就发了警告
很多人都说:心梗前没任何征兆。但绝大多数身体都“偷偷”给了信号,只是被忽略了。比如:胸口闷胀、上楼气喘、左臂发麻、夜间胸痛、出冷汗、乏力……这些不是小毛病,而是心脏在求救。
尤其是胸口发闷持续超过10分钟,不管有没有剧烈疼痛,都该引起警惕。真正危险的是“无痛型心梗”,尤其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更常见。等到疼得受不了,很多时候已经来不及。
打牌能缓解压力,聊聊天也比闷着强
医生没空打牌,但理解打牌的意义。那是一种放松,一种社交解压,一种“人还活着”的状态。心理健康,并不比躯体健康更次要。长期的情绪压抑、孤独、焦虑,是心梗的隐形推手。
有研究发现,社交活跃的老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孤独人群。人活着,不光是吃饭睡觉,还需要交流。哪怕是打几圈麻将,只要不过度熬夜、不赌钱,反而有利心脏。
年轻人也要学会“养心”
不是年纪大了才配谈养生。心脏病就在你加班的办公室、夜里刷手机的床上、暴饮暴食的饭桌边。别等到身体亮红灯,才想起医生说过什么。
真正的养心,是不拼命、不熬夜、不憋气,是三餐规律、情绪平稳、偶尔走走、常常笑笑。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日子还长,别让心脏先走一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摘要[J].心脏杂志,2024,36(4):385-392.
[2]李英梅,张晓东.熬夜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23,29(6):447-450.
[3]王志强,陈立群.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2):2012-2015.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