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这么排斥俄罗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09:29 2

摘要:西方社会对俄罗斯长期“既向往又排斥”的复杂态度由来已久。其根源涉及启蒙时代“东方专制”观念、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对文明边界的重塑。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始终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冷战后,西方曾寄望俄罗斯成为“自由民主阵营”的一员,但现实却走向了对抗。学者布热

俄罗斯在欧美看来 属于亚洲国家,毕竟有蒙古血统

西方社会对俄罗斯长期“既向往又排斥”的复杂态度由来已久。其根源涉及启蒙时代“东方专制”观念、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对文明边界的重塑。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始终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冷战后,西方曾寄望俄罗斯成为“自由民主阵营”的一员,但现实却走向了对抗。学者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 1997)指出,俄罗斯的“帝国情结”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存在结构性冲突;亨廷顿(Huntington, 1996)则强调文明冲突下的价值观鸿沟。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罗斯在国际规则遵守、国内治理及外交行为上的反复无常。

一、西方社会的角度

文明观与“东方专制”传统

在西方启蒙思潮中,“东方专制”(Oriental Despotism)是一个用以描述涵盖亚欧诸多国家的概念。康德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东方与西方政治体制进行区分,将专制、非理性等特质汇聚于“东方”,并将其作为“西方民主价值”的参照。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中着重强调东方皇权体系以恐惧为统治手段的特征,这与西方法治和自由形成鲜明对比。因此,鉴于俄罗斯在地理上横跨欧亚大陆,在学术认知层面被赋予半“东方”的标签;同时,其政治体制所呈现出的威权特征,使得西方学界更倾向于将其归入“东方专制”的范畴。

俄罗斯“欧洲—亚洲” 二元身份的内在认知

欧亚认同的内在分裂

学界普遍认同,自13世纪蒙古征服之后,俄罗斯便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构建起双重身份。Vinogradov指出,这一“二元欧亚身份”塑造了俄罗斯的疆域拓展能力以及文明抉择困境。18世纪,彼得大帝推行“向西看”改革,此乃西欧中心认同的体现,然而“东方元素”,如行政术语、邮政制度等,依旧留存着蒙古—突厥的影响。

文化认同与“重大他者”对照

安德烈·齐甘科夫(Andrei Tsygankov)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西方是俄罗斯的“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俄罗斯的国家认同与外交政策常于其与西方的互动过程中被建构。他指出,俄罗斯国内存在“西方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文明主义”三种认同传统,这三种传统相互竞争,共同塑造着俄罗斯的对外行为。当前,俄罗斯强化与“非西方”的关系(例如借助金砖国家、欧亚经济联盟等平台),这是其文明认同转向的重要体现。

西方排斥俄罗斯:文明与地缘政治的复合逻辑

西方对俄罗斯的排斥并非单纯源于“亚洲”身份认知或“蒙古血统”偏见,而是以下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

政治体制与价值观冲突

冷战时期及后冷战阶段,西方始终将俄罗斯的非民主制度界定为“东方威胁”,进一步巩固其“他者”身份。在西方的描述中,俄罗斯无论是克里姆林宫的权威管控,还是对反对派的抑制,均被视为“反民主”的典型表现。

地缘战略冲突

北约东扩以及前苏联势力范围的消逝,致使俄罗斯与西方在安全边界和影响力布局方面产生了矛盾。西方将俄罗斯排除在主流国际秩序之外,这是地缘政治安全逻辑的一种体现。

文明标签的工具化使用

“蒙古血统”论作为一种文明标识,旨在强化“东方他者”形象,然而其在历史与文化层面缺乏准确性。尽管蒙古统治在俄罗斯历史进程中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将当下的政治文化状况归结于蒙古血统,不仅简化了复杂的历史演进与积累,还忽略了俄罗斯作为“欧洲文明”参与者这一客观现实。

Reddit平台上用户:“此观点(蒙古血统)将俄罗斯妖魔化为来自东方‘大蒙古汗国的后裔’……显然,将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归因于此缺乏合理性”。

俄罗斯“认同焦虑”与西方不认同之交互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未能将俄罗斯视作“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国家”,这一状况加剧了俄罗斯的本体性不安全感(ontological insecurity),并加深了其对西方的怨怼(resentiment)。苏联解体后,西方期望饿罗斯融入西方秩序,但北约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其中的东扩行为,被饿罗斯视作战略威胁,这一情况致使俄西关系恶化,同时也是双方文明分野强化的关键节点。 2022 年俄乌战争期间,西方针对饿罗斯政权及其扩张主义行径予以强烈谴责,此行为不仅属于战略防御范畴,更体现出“文明立场”的差异——即自由民主与“东方式威权”的对抗。这种表述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非西方”的定位。

二、饿罗斯的角度——从合作幻想到对抗现实

冷战后的短暂“蜜月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饿罗斯与西方关系一度趋于缓和。叶利钦政府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寻求与西方经济一体化。然而,1990年代的经济崩溃与政治动荡使饿罗斯精英对西方产生怨恨(Sakwa, 2011)。普丁上台后,饿罗斯逐步放弃“西化”路径,转向“主权民主”与强硬外交。

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记者会上当场笑抽,叶利钦在一旁陪笑

转折——

饿罗斯公然违反国际法,干预格鲁吉亚内政,引发格鲁吉亚战争。 标志着其“近邻优先”政策的强化。吞并克里米亚,直接挑战《布达佩斯备忘录》与领土完整原则,引发克里米亚危机,导致西方制裁。全面入 侵乌克兰,违反《联合国宪章》,成为西方集体排斥的导火索。

饿罗斯联邦、英国和美国重申它们对乌克兰的承诺,根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的原则,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乌克兰的和现有边界。
饿罗斯联邦、英国和美国重申它们有义务不对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胁。除了自卫或根据《》规定的其他用途外,不得对乌克兰使用任何武器。
根据会议最后文件的原则,饿、美、英等三国不得采取经济胁迫逼迫乌克兰服从他国,从而获得任何形式的利益。
如果乌克兰成为“可能被使用核武器与侵略行为的受害者、或受到他国侵略威胁的对象”,应采取行动并向乌克兰提供援助。
饿罗斯、英国、美国承诺不对身为《》国的乌克兰使用。
如果出现对这些承诺提出质疑的情况,乌克兰、饿罗斯联邦、英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将进行协商。
——《布达佩斯备忘录》美国总统克林顿(左)、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中)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朱克(右)于 1994年1月14 日在莫斯科签署三边声明后“俄罗斯的行为表明,其视国际规则为可选择性遵守的工具,而非约束性框架。” —— 《纽约时报》,2014年3月18日反思:饿罗斯自身问题——西方排斥的根源

国际规则的破坏者角色

饿罗斯频繁违反国际法,包括但不限于:未经联合国授权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叙利亚等地的军事行动;干预美国大选(2016年)、对欧盟国家发动网络战;能源勒索,多次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如2006年、2009年“俄乌天然气争端”。

“饿罗斯将国际规则视为‘西方霸权’的工具,其行为体现了修正主义大国的特征。” —— 约翰·米尔斯海默(Mearsheimer, 2019)

冥 主与人 权的逆行:

政治 压制:打压反对派(如纳瓦尔尼案)、限制媒体自由(如《外国代理人法》)(Robertson, 2021)。人 权 恶化:车臣战争、LGBT权利压制、异见人士遇害(如利特维年科案)(Soldatov & Borogan, 2010)。司 法 工具化:法院成为政治打击工具,如“Magnitsky案”引发美国《马格尼茨基法案》(Browder, 2015)。

案例时间影响纳瓦尔尼中毒2020年德国、法国联合调查,确认饿政府参与《外国代理人法》2012年至今关闭70余家独立媒体

经济 体制的不透明性

寡头经济:财富集中于克宫亲信,腐败指数居高不下。能源依赖:欧洲能源安全受制于俄罗斯,如“北溪”项目的政治化。制裁规避:通过“影子银行”系统规避西方制裁。

指标饿罗斯排名(2024)全球平均腐败感知指数136/18043/180经济zy度107/17660/176

外交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双面外交”(在叙利亚问题上与西方合作,同时支持巴沙尔政权)、频繁试射核导弹,威胁使用战术核武器、间谍活动(斯克里帕尔案、太阳风黑客攻击)

“饿罗斯的外交政策缺乏一致性,其‘可靠性’得分在西方决策层中屡创新低。” —— 《经济学人》,2023年饿罗斯与西方的对抗性关系,根源于其规则破坏、mz倒退、经济不透明及外交不可预测性。西方的排斥并非单纯的“霸权逻辑”,而是对饿罗斯行为的理性回应。学者福山(Fukuyama, 2022)指出,饿 罗斯若不进行深层次的制 度 改 革,其“文明国家”地位将持续边缘化。“饿罗斯的困境在于,其行为已将自身置于国际体系的对立面,而非融入者。” —— 《外交事务》,2025年

不会关评论区

来源:学仕中高考直通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