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就是说,乘客对于自己支付的这笔车费,没有任何意见。而他主要觉得,和自己支付的车费相比,司机的订单收入实在有些太少(平台抽成接近50%),就连他都想要为此鸣不平!
来自南京一位车友的分享,乘客打车后,对平台的收费,或者说是抽佣感到震惊和不满,于是当场给平台客服打去电话,质问:
自己这一次打车,花了近70块钱,而到了司机手里为什么只有30多块钱?
也就是说,乘客对于自己支付的这笔车费,没有任何意见。而他主要觉得,和自己支付的车费相比,司机的订单收入实在有些太少(平台抽成接近50%),就连他都想要为此鸣不平!
通话中,这位乘客毫不客气地提出,难道,这些钱被你们平台老总拿去买什么补品了吗?
因为乘客第一次拨打的是平台安全专员的电话(“专业”不对口),所以,后者帮其转接其他对应客服来解释和回应这个问题。
不过,可惜的是,此后的多次转接,均未成功联系人工客服,而只是反复听到语音播报:“您好,你近期反馈的问题已处理完成。处理结果查询办法已通过短信下发到你的来电号码,请您查收短信.......”
或许,当时因为人工客服实在太忙,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联系。
像上面这样一种乘客支付并不少,但是,司机收入太低,两者的支出和感受完全不对等的现象,在网约车行业里已经多次出现,而背后所的涉及,既有平台超高抽成(超过规定上限),以及潜在的订单转让、阴阳账单(多方抽成)的诸多问题。
此前流传甚广的一个很相似的案例就是,京城的一位乘客从酒店打车到大兴机场,自己支付的车费是240元,而司机仅得120元。
因为收入太少,司机一度拒开空调,当得知实际情况之后,乘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的根源是都是平台。
都说网约车的价格低。
但是,很多时候,乘客实际支付的车费并不低,只是在经过平台的高抽成(平台多方抽成)之后,司机的收入变得有些过分偏低,失去了合理的利润空间。
对平台来说,订单的抽成自然是抽得越多越好。对乘客来说,平台对订单不管多抽多少,对他们来说好像也是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
但是,司机的收入太低,势必也很直接的影响到他们的服务热情和质量,让乘客难以得到良好的乘坐体验。
总之就是,网约车平台为了追求更高的中间商利润,进而有损司机和乘客的权益,确实很不应该,也很值得他们好好反思。
来源:的士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