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中国大陆还有大量日军没有放下武器,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统计了当时由中国派遣军统辖的关内华北、华东、华南等大多数中国大陆地区的日军情况。这一篇,我们继续统计一下八一五投降之时,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台湾等地的日军情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中国大陆还有大量日军没有放下武器,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统计了当时由中国派遣军统辖的关内华北、华东、华南等大多数中国大陆地区的日军情况。这一篇,我们继续统计一下八一五投降之时,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台湾等地的日军情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由关东军(总军级,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统辖,下辖第一、三、十七方面军及第四军、三十四军等,共计27个步兵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坦克旅团、1个机动旅团,总兵力约80万人(其中驻中国东北51万人,驻朝鲜29万人);台湾日军由第十方面军(方面军级,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统辖,下辖驻扎台湾的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师团等部(5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以及1个飞行师团)以及驻冲绳的第三十二军(3个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共计8个步兵师团,1个飞行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共计22.7万人(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兵力剩余约16.5万人);以下是主要部队及其指挥官的详情与结局:
2、关东军序列:
侵华日军关东军相关情况:1919年4月,统领关东都督府陆军部队,为负责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貔子窝一线以南地区)的防备和南满洲铁路的沿线保护而创立的日军部队。司令部先后从旅顺→奉天(沈阳)→新京(长春)。1931年9月发生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关东军司令官与伪“满洲国”的军事权一起掌握政治、外交权。1938-39年与苏联军队在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等局部战争中败北。1941年实施关特演(关东军特种演习),增加到70万人,之后战斗力不断被转用到南方,1945年8月9日被苏联军队的进攻击败。1945年8月15日接受终战诏书,通化的关东军总司令部返回新京,18日召集各方面军、直属的参谋长到新京,下达了关于停战、解除武装的关东军命令。当天抵达新京的苏联特使命令在新京部队集结、解除武装,禁止通信联络,因此关东军总司令部的功能停止,所属各军受到苏军解除武装,被置于苏军管辖下。战争结束后,由于与苏联军队的战斗仍在继续,所以完全解除武装是在9月上旬。被解除武装的部队被编成以约1000名为单位的工作队,被移送到西伯利亚等各地的收容所,被施加了劳役。总司令是山田乙三大将(后向苏军投降,被送往西伯利亚和其他六十万战俘一起种土豆,1956年获释回国),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也是基本同样境遇)。
当时其下辖部队包括:
——第一方面军(方面军级,司令部驻地吉林敦化),1942年6月27日编成,同年7月4日编入关东军。第一方面军平时从事对东部攻势(主要准备对苏联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遇事时任务是对南部沿海州(可能为其东边的苏联沿海州)采取初步攻势,司令部设在牡丹江。随着8月9日对苏开战,8月12日在敦化设置了战斗司令部。8月16日得知停战,在该地解除武装。战争结束时的司令官是陆军大将喜多诚一(向苏军投降,1947年6月7日在哈巴罗夫斯克近郊野战医院死亡),参谋长为樱井镣三少将(向苏军投降,死于1947年3月9日)。投降时其下辖:
l 第三军(军级,司令部驻地吉林延吉):第3军于1938年1月受命编组,此后长期驻防东宁、掖河附近地区,主要从事关东军东部攻势作战中主力部队的战备工作。1942年7月4日第1方面军组建后,该军转隶其麾下。1945年8月9日对苏开战后,即便在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通告投降后仍持续作战,直至8月17日接获方面军停战命令,19日在间岛完成武装解除。日本战败投降时时司令部设于间岛,司令官为陆军中将村上启作(枣宜会战期间,其为三十三师团师团长,其部是让张自忠将军牺牲的罪魁祸首。其向苏军投降后,1948年9月17日因病死亡于苏联远东伯力监狱),参谋长池谷半二郎少将(其向苏军投降后,1950年5月被遣返回日本)。该部人员被收容于霍爾莫林、共青城、泰舍特等地:
²第七十九师团:驻地图们。司令部于1945年2月6日受命编组。3月10日以留守第19师团(由朝鲜咸镜北道罗南原第19师团南调后留驻人员编成)转调人员为基干完成组建,下辖步兵第289、290、291联队及山炮兵第79联队等。1945年6月15日脱离朝鲜军司令官隶属关系,转隶关东军司令官(隶属于第3军)。司令部部分人员移驻间岛省图们,负责当地警备。司令部本部设于咸镜北道罗南,部分人员分驻咸镜北道南阳、咸镜北道庆源、咸镜北道云雾岭及间岛省图们构筑阵地。8月9日对苏开战后,司令部于8月17日在南阳集结,在图们完成武装解除。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太田贞昌。原师团人员被收容于谢德哈、谢苗诺夫卡、乌阿谢姆斯卡亚、共青城等地。
²第一一二师团:驻地珲春。司令部于1944年7月12日受命编组,8月10日在间岛省珲春完成组建,以关东军第9独立守备队为基干编组成立的,下辖步兵第246联队、步兵第247联队、步兵第248联队及野炮兵第112联队等部队。后开始承担当地附近警备任务。8月9日对苏开战后,司令部转移至正在构筑中的阵地(小盘岭),8月15日在该地停战。司令部于8月18日在珲春集结接受武装解除,被收容于珲春机场。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中村次喜藏(8月16日自杀身亡)参谋长安木龟二大佐(与中村次喜藏相约自杀身亡)。原师团人员被收容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共青城、泰舍特、赤塔等地。
²第一二七师团:驻地图们。大本营于1945年初为利用南调兵团留驻人员及物资等,决定临时新编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等部队。据此,1945年1月16日下令编组该师团司令部。司令部于3月20日在间岛省间岛(延吉)完成组建,负责当地附近警备任务。以中国东北关东军第9国境守备队人员为基干组建,辖步兵第280、281、282联队及野炮兵第127联队等。5月上旬主力移驻延吉构筑阵地,部分人员留驻间岛。8月9日对苏开战后,主力在上所村战斗司令所展开作战。司令部于8月17日接到停战命令,8月19日在该地解除武装,8月23日被收容至间岛收容所(留驻部队于8月18日在间岛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古贺龙太郎,参谋长为广濑清大佐。原师团人员被收容于克拉斯克、共青城、霍爾莫林等地。
²第一二八师团:大本营于1945年初为利用南调兵团留驻人员及物资等,决定临时新编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等部队。据此,1945年1月16日下令编组第128师团司令部。司令部于1945年4月10日在牡丹江省东宁县城子沟完成组建,辖步兵第283、284、285联队及野炮兵第128联队等,承担当地警备任务。8月9日对苏开战后,主力转进至桦河甸子与苏军交战,部分人员在罗子沟附近与苏军交战。8月17日司令部主力在桦河甸子解除武装,部分人员在张家店或罗子沟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水原义重,参谋长为石桥忠雄中佐。原师团人员被收容于比万、霍爾莫林等地。
²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该旅团系所谓"彻底动员"(指关东军为准备对苏持久战及应对各师团部队调往各方之需,决意实施包括编成第30军司令部、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等规模达25万人的大动员,1945年7月5日获大本营批准)的产物,1945年7月10日下令编组独立混成第132旅团司令部。司令部于7月28日在牡丹江省东宁县东绥编组完成,下辖独立步兵第783大队、独立步兵第784大队、独立步兵第785大队和独立步兵第786大队等部队,承担宁安地区的警备与防御任务。8月9日对苏开战后,司令部主力转进至间岛省大喊厂,部分人员留驻东绥。司令部主力于8月17日在大喊厂与苏军交战,8月27日在该地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旅团长为陆军少将鬼武五一。其部收容地为比拉坎、伊斯特、哈巴罗夫斯克。
l 第五军(军级,司令部驻地横道河子):为关东军第1方面军直辖部队。1939年5月下达编组命令,致力于备战东部攻势左翼外围军的各项准备。司令部初设林口,后迁至东安。1939年5月诺门罕事件期间司令部进入战备状态,同年9月解除。1939年末司令部移驻东安,率领所属部队承担东满地区警备任务。1941年7月根据特临编16令第4号下令司令部编组,同年8月完成战斗部署,形成东满地区警备及南方作战支援态势,编组工作正式完成。1945年6月司令部移驻掖河,8月9日苏日开战,8月15日撤离掖河移师牡丹江市,8月17日接到停战命令传达,8月18日抵达横道河子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司令官为清水规矩河,参谋长越重定少将。在苏联的收容地为罗斯托夫卡、伊林卡、卡缅鲁伊博尔夫。投降时其下辖部队:
²第一二四师团:1945年1月16日受命编组。2月20日于牡丹江省绥阳县绥阳,以第111师团、第8师团留驻人员及其他在满各部队转调人员为基础完成司令部编组,下辖步兵第271、272、273联队及野炮兵第124联队等。于同年5月初在牡丹江省穆棱县穆棱附近开始构筑阵地,8月23日在宁安县南部附近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椎名正健。原师团人员收容地为:共青城、泰舍特、苏伊索夫卡、奥博洛奇亚、哈巴罗夫斯克、纳霍德卡、新别尔斯卡亚、涅布尔斯卡等地。
²第一二六师团:1945年1月16日受命编组。3月10日以第25师团等调离部队留驻人员及其他在满各部队转调人员为基干,于东安省鸡宁县平阳完成司令部编组,辖步兵第277、278、279联队及野炮兵第126联队等。6月6日司令部主力从平阳移驻穆棱县自兴屯。8月9日对苏开战后,司令部主力在自兴屯构筑阵地,8月10日向掖河方向转进(8月12日平阳留守队亦在爱河会合)。8月14日在爱河与苏军机动部队交战,8月15日从掖河经海林转进至横道河子。司令部大部分人员在横道河子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野沟贰彦(于1947年5月24日死于西伯利亚劳改营中)。原师团人员收容地为:伏罗希洛夫、罗斯托夫卡、莫洛托夫、纳霍德卡、涅布尔斯卡亚、泰舍特等地。
²第一三五师团:该师团系所谓"彻底动员"(指关东军为准备对苏持久战及应对各师团部队调往各方之需,决意实施包括编成第30军司令部、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等规模达25万人的大动员,1945年7月5日获大本营批准)的产物,1945年7月10日下令编组司令部。7月20日以独立混成第77旅团司令部人员归建为基础,于东安完成编组,辖步兵第368、369、370联队及野炮兵第135联队等。第135师团司令部驻屯当地,并派遣部分人员至七星构筑阵地。8月9日对苏开战后,8月10日撤离东安,司令部主力转进勃利、林口、桦林。8月18日从掖河、牡丹江退至横道河子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人见与一。原师团人员收容地为:伊尔库茨克、伏罗希洛夫、洛卡谢夫卡、谢苗诺夫卡、哈巴罗夫斯克、伊兹维斯特等地。
l 第一二二师团(方面军直辖,驻地牡丹江市):该师团为第1方面军直辖部队。大本营于1945年初为利用南调兵团留驻人员及物资等,决定临时新编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等部队。据此,1945年1月16日下令编组第122师团司令部。3月30日在牡丹江市兴隆,由第4国境守备队司令部承担编组任务,以第4国境守备队转调人员为基干,补充在满各部队编入人员完成组建,辖步兵第265、266、267联队及野炮兵第124联队等,负责当地警备任务。同年5月中旬,司令部主力为构筑阵地移驻南湖头,留守队于6至7月间从兴隆移驻宁安。8月9日对苏开战后,宁安留守队亦与主力会合。8月中旬虽在掖河采取行动阻止苏军入侵,但仍返回南湖头阵地。8月17日接到停战命令,8月21日在南湖头解除武装。原师团人员收容地为:泰舍特、涅布尔斯卡亚等地。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司令官为陆军中将赤鹿理。
l 第一三四师团(方面军直辖,驻地佳木斯):第134师团为第1方面军直辖部队,承担佳木斯方面作战任务。该师团系所谓"彻底动员"(指关东军为准备对苏持久战及应对各师团部队调往各方之需,决意实施包括编成第30军司令部、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等规模达25万人的大动员,1945年7月5日获大本营批准)的产物,1945年7月10日下达司令部编组命令,7月30日在佳木斯完成编组。由独立混成第78旅团司令部与富锦驻屯队司令部(暂称佳木斯师团司令部)改编而成,辖步兵第365、366、367联队及野炮兵第134联队等,负责当地附近警备任务。司令部主力自改编前即在方正县构筑阵地,8月9日对苏开战后命令全师团向方正集结。8月25日在该地解除司令部武装。原师团人员收容地为哈巴罗夫斯克等地。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井关仭。
l 第一三九师团(方面军直辖,驻地敦化):第139师团为第1方面军直辖部队。该师团系所谓"彻底动员"(指关东军为准备对苏持久战及应对各师团部队调往各方之需,决意实施包括编成第30军司令部、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等规模达25万人的大动员,1945年7月5日获大本营批准)的产物,第139师团司令部于1945年7月10日受命编组,8月1日在吉林省敦化以关东军第77、79、80兵站警备队人员完成组建,辖步兵第380、381、382联队及野炮兵139第联队等,承担当地附近警备任务。司令部在对苏开战后致力于增强战力并就地待命,8月15日接受停战后,于8月22日在敦化解除武装。原师团人员收容地为泰舍特、伏罗希洛夫、阿尔乔姆等地。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为陆军中将富永恭次。
——第三方面军(方面军级,司令部驻地奉天(沈阳)):因第二方面军南调,于1943年12月新设,置于龙江省齐齐哈尔。1945年5月,与关东防卫军司令部互换位置,移驻奉天(沈阳)。最后的军司令官是陆军大将后宫淳,参谋长为大坪一马少将。负责指挥日军第三十军和第四十四军及方面军直辖部队共9个师团,3个旅团及特种兵部队和后勤部队等部。该军于8月19日与苏联军使进行停战协议,并在奉天被解除武装。投降时其下辖部队:
l 第三十军(军级,司令部驻地新京(长春)):于1945年7月,为防备苏联进攻,在间岛省延吉编成,并纳入第三方面军的战斗序列。最后的司令官是陆军中将饭田祥二郎,参谋长为加藤道雄少将。该军担负了新京(长春)的防卫任务。投降时其下辖部队:
²第三十九师团:于1939年8月在广岛编成,辖步兵第231、232、233联队及野炮兵第39联队等。1939年10月9日从宇品港出发,10月17日在湖北省汉口登陆,11月到达中国编入第11军。1940年5月枣宜会战担任中路;1943年5月鄂西会战在宜都方向作战;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后隶新成立的第34军于1945年3月参加老河口、襄樊作战。1945年6、7月紧急调往关东军第3方面军第30军驻四平。8月,为防卫新京(长春),该师团在四平省四平(今吉林省四平市)构筑阵地。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佐佐真之助。该师团在四平街解除武装。
²第一二五师团:于1945年2月,在黑河省神武屯,以调往九州的原第57师团的一部分人员以及第7、第13国境守备队的人员为基础编成,辖步兵第274、275、276联队及野炮兵第125联队等,并编入第30军。该师团负责神武屯周边的警备任务,并于6月移驻通化。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今利龙雄。
²第一三八师团:第138师团作为“彻底动员”的一部分,于1945年7月在吉林省磐石,以从全满(整个满洲)各部队编入的骨干核心人员及在满(居于满洲)的应召人员为基础编成,辖步兵第377、378、379联队及野炮兵第138联队等,并被编入第30军。该师团负责磐石周边的警备任务,并于8月移驻奉天省抚顺。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山本务。
²第一四八师团:第148师团作为“彻底动员”(或“一扫式动员”)的一部分,于1945年8月,在吉林省新京(长春),以第74兵站警备队及第101警备司令部为基干,补充在满(居于满洲)的应召人员后编成,辖步兵第383、384、385联队及野炮兵第148联队等,并编入第30军,担负新京周边的警备任务。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末光元广。
l 第四十四军(军级,司令部驻地奉天(沈阳)):第44军的前身是为应对“关东军特别演习”这一对苏作战准备、并为确保满洲治安而创设的关东防卫军。该防卫军于1941年7月新设,驻屯于新京(长春)。1945年5月,关东防卫军被改编为第44军,驻屯于郑家屯,并隶属第3方面军指挥。8月,为防卫奉天(沈阳)地区,移驻奉天。最后的军司令官是陆军中将本乡义夫。该军在奉天被解除武装。投降时其下辖部队:
²第六十三师团:于1943年6月在北京以独立混成第15旅团司令部为基干编成,辖步兵第66、67旅团及炮兵队等,隶属华北方面军。参加了冀西作战和京汉作战等战役后,于1945年6月转隶关东军,驻屯于兴安南省通辽,隶属第44军。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岸川健一(投降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死于1954年)。该师团在奉天省文官屯解除武装。
²第一零七师团:第107师团是为加强关东军战力而新设的部队,于1944年6月在兴安北省阿尔山,以阿尔山驻屯队司令部为基干编成,辖步兵第90、177、178联队及野炮兵第107联队等,并编入第44军,隶属第3方面军。该师团负责阿尔山周边的警备任务,并于7月移驻五岔沟,从事阵地构筑。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安部孝一,参谋长河濑繁太(在苏军进攻前绝望自杀)。8月,该师团在准备转隶第30军指挥而前往新京(长春)的途中,于西口附近与苏联军队交战,随后转向哈玛克沙,继而前往兴安南省音德尔镇。该师团在音德尔解除武装。
²第一一七师团:第117师团于1944年8月,在河南省新乡以来自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转隶人员为基干编成,辖步兵第87、88旅团,隶属第12军,负责周边地区的警备任务。1945年5月转隶关东军,驻屯于龙江省洮南(今吉林省洮南市),隶属第44军。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铃木启久。该师团在准备转隶第30军而前往新京(长春)的途中,与苏联军队交战。一部分部队在新京解除武装,主力部队在公主岭解除武装。
²独立战车第九旅团:于1945年8月,在四平省四平(今吉林省四平市),以四平陆军战车学校及来自独立战车第1旅团的转隶人员为基干,补充在满(居于满洲)的应召人员后编成。辖战车第51和52联队,主要装备97式坦克、95式坦克和99式装甲车。日苏开战后,该旅团转隶第44军司令官指挥,驻屯于洮南,其后与第39师团一同驻屯在四平附近。最后的旅团长是陆军大佐北武树。该旅团在四平解除武装。
l 第一零八师团(隶属第3方面军直辖):为增强关东军战力,于1944年7月在热河省承德,以热河省第9独立守备队司令部为基干编成(重建,之前于1940年撤编),辖步兵第240、241、242联队及野炮兵第108联队等,主要负责在热河省进行“肃清”作战。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磐井虎二郎。日苏开战后,师团司令部奉命转移至奉天省辽阳,在转移途中的锦县被解除武装。
l 第一三六师团(隶属第3方面军直辖):为补充关东军转调南方的兵力而通过“彻底动员”新设的部队。该师团于1945年7月,以转调塞班岛的第29师团(“雷”兵团)的留守人员为基干,补充在满(居于满洲)的应召人员后,在奉天省本溪湖(今辽宁省本溪市)编成,辖步兵第371、372、373联队及野炮兵第136联队等。最后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中山惇。该师团在奉天市内解除武装。
l 独立混成第七十九旅团(隶属第3方面军直辖):于1945年3月,在牡丹江兴隆地区,以第3军司令部、战车第1师团司令部、辎重第25联队为基干编成。该旅团先后移驻宁安和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负责安东地区的防卫及阵地构筑任务。最后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冈部通。该旅团在安东解除武装。
l 独立混成第一三零旅团(隶属第3方面军直辖):于1945年7月,在抚顺以来自在满(驻满洲)各部队的抽调人员为基干,补充在满应召人员后编成。最后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桑田贞三。该旅团在奉天(沈阳)北陵地区解除武装。
l 独立混成第一三四旅团(隶属第3方面军直辖):于1945年7月,在锦州省锦县以来自第108师团司令部的抽调人员为基干,补充在满应召人员后编成。最后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后藤俊藏。该旅团在通化省临江从事阵地构筑作业。在临江解除了当地应召人员的征召,并于通化解除武装。
l 独立战车第一旅团:(隶属第3方面军直辖):于1945年7月,在抚顺以来自在满(驻满洲)各部队的抽调人员为基干,补充在满应召人员后编成。该独立战车旅团下辖战车第1联队和战车第5联队,主要装备97式中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装甲运兵车、20mm高射机关炮及其他相关车辆。最后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桑田贞三。该旅团在奉天(沈阳)北陵地区解除武装。
——第四军(军级作战单位,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关东军,驻扎于齐齐哈尔等地):于1938年7月29日在新京(长春)编成(关东军重建,日俄战争时建立后撤编)。8月下旬,负责北安的警备。次年(推测为1939年)6月25日,负责孙吴的警备。1945年5月下旬,移驻齐齐哈尔。8月9日,该军主力在开始与苏联交战的同时向哈尔滨移动。23日,在该地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军司令官是陆军中将上村干男(于1946年3月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收容所自杀)。投降时其下辖:
l 第一一九师团:第119师团于1944年10月28日,以第8国境守备队及第23师团留守人员为基干编成,辖步兵第253、254、255联队及野炮兵第119联队等,并从事该地的警备任务。1945年7月5日,主力移驻开岭(疑为海拉尔附近地名)。8月9日,日苏开战。16日,因停战移驻博克图。海拉尔残留部队于1945年8月18日在该地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盐泽清宣。
l 第一二三师团:于1945年3月10日,在孙吴以独立混成第73旅团司令部人员为基干编成,辖步兵第268、269、270联队及野炮兵第123联队等,随后从事该地的警备和阵地构筑任务。8月9日,因日苏开战,部署至花见山阵地。8月11日,苏军渡过阿穆尔河(黑龙江)入侵满洲。第123师团与独立混成第135旅团一同,在瑷珲及孙吴的阵地执行防御战。14日,虽部分阵地被夺取,但仍付出巨大牺牲阻止了苏军的进攻。17日,在北孙吴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是陆军中将北泽贞治郎(于1953年8月16日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死去)。
l 第一四九师团:于1945年7月30日,在齐齐哈尔以从第4军各部队抽调的人员及在满应召者为基干编成,辖步兵第386、387、388联队及野炮兵第149联队等,并从事该地的警备任务。8月9日,日苏开战。15日移驻哈尔滨,同日停战。23日,在该地孙家兵营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是以“中国通”著称的陆军预备役中将佐佐木到一(于1955年5月在哈巴罗夫斯克收容所死去)。
l 独立混成第八十旅团:于1945年4月20日,在海拉尔以原第二十三师团留守官兵为基础,加上新征入伍新兵和再次征召退役老兵抽调的人员为基干编成。6月,与前往兴安岭的第119师团主力的留守人员及海拉尔的残存各队汇合。主力部署于海拉尔要塞,一部分部署于满洲里、札赉诺尔,警护国境。8月9日,日苏开战。在海拉尔第2地区河南台发生战斗。兵力极少,炮兵尤其不足,但仍贯彻了守备任务。18日,旅团长、陆军预备役少将野村登龟江判断决定主动停战并解除武装(于1952年1月31日死于苏联监狱中)。
l 独立混成第一三一旅团:独立混成第131旅团于1945年7月30日,在哈尔滨以从第3、第5军隶属部队抽调的人员及当地应召者编成。8月9日,日苏开战。防卫哈尔滨市区及周边。23日,在该地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宇部四雄。
l 独立混成第一三五旅团:于1945年7月31日,在瑷珲以从第6国境守备队抽调的人员为基干编成。8月9日,日苏开战的同时即在瑷珲阵地与苏军交战。是在满洲参加的日 苏作战的旅团中持有相对充实火炮的部队。苏军于9日夜和11日晨以主力强行渡河。该旅团从炮击战发展到步炮一体化的白刃战,成功阻止了苏军。21日,在徒沟子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滨田十之助(1950年7月25日死于哈巴罗夫斯克)。
l 独立混成第一三六旅团:于1945年7月30日,在嫩江以第5国境守备队和步兵第269联队的留守人员及在满应召者编成,并从事该地的警备任务。8月9日日苏开战前夕,奉命警备齐齐哈尔,20日在该地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旅团长是陆军少将土谷直二郎(1948年5月7日死于哈巴罗夫斯克)。
——第三十四军(军级作战单位,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关东军,驻扎于朝鲜半岛):其司令部于1944年12月编成。该军由第59师团、第137师团、独立混成第133旅团等部队组成。在中国各地转战后,该军以“皇土防卫”为目的赴朝,于1945年7月抵达并驻扎在朝鲜北部的咸兴。该军原隶属第17方面军,后为“对苏作战”而转隶关东军指挥。8月,日苏开战,但战败时该军仅剩1个师团和特殊部队,其他隶属部队仍在移动途中,似乎并未发生战斗行动。该军于8月23日在咸兴被解除武装。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司令官为栉渊楦一中将,参谋长为川目太郎少将。投降时下辖:
l 第五十九师团:于1942年2月临时编成,以独立混成第10旅团为基干,于4月7日至10日在山东省编组完成,下辖步兵第53、54旅团及炮兵队等。1945年1月时,包括各兵种及各部,共计约13,800名。其司令部于1945年7月抵达咸兴后,担任警备任务,并开始在定平附近构筑阵地。8月21日在咸兴解除武装(一部分在富坪、定平、五老里、兴上里解除武装)投降时师团长为藤田茂中将(著有《藤田茂侵华罪行自供》)。
l 第一三七师团:1945年7月在中国东北组建,辖步兵第374、375、376联队及野炮兵第137联队等。隶属关东军第34军驻朝鲜北部定平,8月20日后向苏军缴械投降。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师团长秋山义兑预备役中将(8月17日自杀)。
l 独立混合第一三三旅团:由旅团司令部、独立步兵第787、第788、第789、第790大队、挺进大队、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辎重队组成。编组命令于1945年7月10日下达,同年7月31日在吉林省四平编组完成。部队由从其他单位抽调的人员及在满洲的应召者组成,总兵力约六千人。该旅团原为增援朝鲜元山地区的警备而准备转移,但因日苏开战,被命令防卫新京(长春)。其各部于8月11日至13日间向新京移动,并在构筑阵地期间迎来停战。各部队于8月18日至26日间陆续抵达吉林省公主岭,并被解除武装。战败时的旅团长是原田繁吉少将。
——第二航空军(军级作战单位,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关东军,驻扎于东北新京(长春)):1943年5月10日,关东军航空兵团改称为第2航空军,辖独立第15飞行群等。其司令部设于新京(长春),作为驻满航空相关部队的最高司令部,从事各种作战任务。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司令官是陆军中将原田宇一郎。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司令部人员约有2,400名。该部于8月24日被解除武装。
——大陆铁道队(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关东军,驻扎于东北新京(长春)):根据1944年12月11日军令陆甲第163号命令,大陆铁道司令部奉命编成。该司令部以关东军野战铁道司令部为前身,设于新京(长春)。最初其麾下辖有关东军铁道队、朝鲜铁道队及其他铁道相关部队。其后,随着1945年3月第5铁道监部编组完成,朝鲜部分的部队脱离其指挥。日本战败投降时时的司令官是陆军中将草场辰巳。于1945年8月20日在新京解除武装。
——第一五八师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关东军):该部队作为关东军直辖部队,其编成计划于投降前夕的1945年7月10日下达,并于8月10日正式编成。由于其编成是在苏军进攻满洲之后,因此在未能完成充分整备的情况下便迎来了战争结束。
3、台湾军(第十方面军)序列:
侵华日军台湾军(第十方面军,方面军级,大本营直辖):1944年3月,台湾军改编为大本营直辖的作战军,除负责台湾防卫外,还承担了冲绳第32军的后勤支援任务。同年9月第10方面军成立后,以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为代表,原台湾军官兵整体转入该方面军,统辖台湾诸部队及冲绳的第32军。此外,安藤利吉自12月起兼任台湾总督。1945年1月,为防卫台湾南部,在嘉义新设了第40军,但其后司令部为防卫本土而转移至南九州。第40军麾下的各部部队重新回归第10方面军直辖。当第32军在冲绳展开惨烈的冲绳战役时,台湾并未发生大规模地面战斗,主要以航空部队间的交锋为主。战后,由于冲绳由美军管辖,台湾由中国管辖,西南群岛(南西诸岛)的各部队被划归大本营直辖,第10方面军则转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指挥,独立混成第61旅团转隶第14方面军指挥。10月25日举行了投降签字仪式(向中方代表陈仪将军投降)。(此外,第10方面军麾下还有台湾省籍官兵56,932人。)日本战败投降时,司令官为安藤利吉大将(同时也是台湾总督,抗战胜利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列为甲级战犯,被拘留于上海。1946年4月19日在上海狱中自杀。),参谋长为谏山春树中将(1946年7月25日,谏山春树被美军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但是并没有被完全执行,而是很快就被遣返回日本)。
当时其下辖部队包括:
——第九师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新竹):1898年组建的老牌常备师团,辖步兵第6旅团(步兵第7、35联队)、步兵第18旅团(步兵第19、36联队)及山炮兵第9联队等。1937年10月初自日本本土到达吴淞编入上海派遣军,在蕴藻浜、大场一带作战,12月沿金坛攻打南京;1938年5月徐州会战在蒙城一线担任南路围攻;后编入第11军,1938年7月投入武汉会战赣西北方向;1939年6月调回日本;次年调关东军,改三联队制辖步兵第7、19、35联队山炮兵第9联队等,1944年6月调第10方面军驻防冲绳,12月改调台湾,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第10方面军在台湾新竹缴械。战争结束时的师团长是田坂八十八中将。
——第十二师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台南):1898年组建的老牌常备师团,辖步兵第12旅团(第14、24联队)、步兵第24旅团(第46、48联队)及野炮兵第24联队等。1936年4月调关东军轮值,1940年7月改三联队制辖步兵第24、46、48联队野炮兵第24联队。1940年7月移驻东北东宁,在第3军隶属下警备。1944年12月调第10方面军驻防台湾。并且,编入了因无法运输至菲律宾岛的第19师团的一部分。同2月,成为第40军隶属下,负责台南及高雄州的防卫。第40军转移至南九州脱离其隶属后,一度归于南部集团长(第71师团长)指挥下,但5月再次回归第10方面军隶属下。“8.15”后在台南向中国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投降。战争结束时的师团长是人见秀三中将。
——第五十师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屏东):1944年5月在台湾以留守第48师团人员为基干组建,辖步兵第301、302、303联队。在台湾军司令官隶属下,负责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的防卫,但随着台湾军的增强,担当区域逐渐缩小、变更。一度成为第40军隶属下,但第40军向本土转移后复归第10方面军隶属下。但是,为了台湾南部的防卫,作战时规定归于第12师团指挥下。“8.15”后在台湾潮州向中国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投降。战争结束时的师团长是石本贞直中将。
——第六十六师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台北西部):1944年8月,以独立混成第46旅团为基干,辖步兵第249、304、305联队和2个炮兵队,在花莲港编成完结。最初负责台湾东部的防卫。1945年2月,移动至台北,继续作为第10方面军隶属下负责台湾东海岸及除基隆外的台北州的防卫。3月,将花莲港、台东地区的防卫移交独立混成第102旅团。4月,进一步缩小防卫担当区域。将宜兰的兵力集结至台北地区。“8.15”后在台东向中国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缴械。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中岛吉三郎中将。
——第七十一师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台北西部):1942年4月在中国东北由“抽出联队”与珲春驻屯队组建,辖步兵第87、88、140联队山炮兵第11联队,7月移驻佳木斯。1945年2月在基隆登陆。到达台南州斗六,负责台中州大甲澳以南、台南州愈水范围的区域的防卫。一度成为第40军隶属下。但其后40军司令部向本土转移,此时,最资深的第71师团长成为南部集团长,将位于台湾南部的第12师团等纳入指挥下。但是,5月南部集团军解体。再次成为第10方面军隶属下的一个师团。此外,第71师团除原有任务外,还被要求准备可随时向北部台湾机动。“8.15”后在台南向中国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缴械。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远山登中将。
——独立混合第六十一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菲律宾巴布延群岛):是第14方面军隶属下的部队,但因菲律宾岛战况恶化导致指挥权无法行使,1945年7月被编入第10方面军。在担当区域巴丹群岛及巴布延群岛,恐有成为游兵之虞,为转用于强化台湾北部防卫的船舶运输计划已完成。但是,未能见到其实施便迎来了战争结束。战争结束后,再次复归第14方面军隶属下。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田岛彦太郎少将。
——独立混合第七十五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新竹南部):1945年1月,改编增强澎湖岛要塞,在澎湖岛马公编成完结。6月,留下司令部的一部分和步兵两个大队、重炮兵一个联队、工兵一个中队,主力移驻新竹州。此后,直至10月归于第9师团指挥下,负责竹南附近的防卫。此外,10月以后,归于飞行第8师团指挥下,留在澎湖岛的部队根据陆海协同协定,归于马公特别根据地队司令官指挥下。“8.15”后在台湾新竹向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军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奥信夫少将。
——独立混合第七十六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基隆):1945年1月,改编增强基隆要塞,在基隆编成完结。“8.15”后向中国第七十军第75师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小川泰三郎少将。
——独立混合第一百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高雄):1937年8月,高雄要塞创立。1944年4月趁台湾军作为作战军成为大本营直属之机,高雄要塞司令官成为南部地区队长,负责高雄地区的防卫。之后,1945年3月将部队号改称为独立混成第100旅团司令部,归于第12师团指挥下。4月,归于第40军指挥下,但6月脱离。“8.15”后向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第151师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村田定雄少将。
——独立混合第一百零二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花莲港南部):以第66师团的一部为基干,1945年2月,在花莲港临时编成。负责花莲港地区及台东地区的防卫。3月以后,随着冲绳战,对台湾的空袭激化,在从事对空战斗的同时努力构筑阵地。“8.15”后向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95师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小林忠雄大佐。
——独立混合第一百零三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淡水):1944年12月从朝鲜罗南出发,但因无法向比岛(菲律宾)输送,以滞留高雄港的第19师团的一部为基干,编成临时独立混成第101旅团。进一步将其一部转移至第12师团,1945年2月编成完结。此后,同2月归于第12师团指挥下,负责高雄州冈山附近的防卫。另外一度成为第40军隶属下。 5月,移动至台北州淡水附近,6月,转移至第66师团指挥下。“8.15”后向中国军队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田岛正雄大佐。
——独立混合第一一二旅团:(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时直接隶属于第十方面军,驻地宜兰):1945年4月,在台北编成完结,司令部移动至宜兰郡员山。“8.15”后向中国军队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的部队长是青木政筒少将。
注:
1、上述侵华日军作战序列只包括八一五前后在中国大陆(包括东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日本陆军部队,未包括日本海军部队;
2、参考资料来源:https://www.jacar.go.jp/glossary/(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s://www.krzzjn.com/(抗日战争纪念网):https://www.saac.gov.cn/(国家档案局——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等;
来源:聒噪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