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济南,重逢警卫员陈昌奉,为何问找到胡长保和他家人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19:04 3

摘要:初到毛主席身边时,陈昌奉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毛主席便利用行军间隙,指着沿途的红军标语一笔一画教他认字。

1958年深秋,毛主席走进济南军区大礼堂,忽然看到一位鬓角已白的将军,正是当年他的警卫员陈昌奉。

他不禁心有感触,低声问道:“二十三年了,你找到胡长保了吗?找到他的家人没有?”

陈昌奉是如何成为警卫员?胡长保是谁,为何毛主席坚持找到他和他的家人,此后多年是否能如愿找到呢?

1929年,江西琵琶城委会岭垴村的田埂上,十四岁的陈昌奉眼神羡慕,望着同村孩子背着书包走向学堂。

这个世代务农的少年从未读过书,直到红军来到家乡宣传革命,对土豪劣绅深恶痛绝的他毅然报名参军。

因办事机灵可靠,他被调至朱老总身边,三个月后经朱老总推荐,成为毛主席的勤务员。

初到毛主席身边时,陈昌奉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毛主席便利用行军间隙,指着沿途的红军标语一笔一画教他认字。

陈昌奉这三个字的写法,正是这样在马背上、在篝火旁慢慢学会的,是他首先学会的字。

在毛主席身边的四年,陈昌奉不仅学会读书写字,更从这位领袖身上,读懂革命的意义。

长征开始后,他与警卫班长胡长保等人,组成了毛主席忠诚的护卫团队,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与日常起居。

陈昌奉清楚记得,毛主席的行李永远简单得令人心疼:两床毯子、两套灰军装、一把缝补过的雨伞,还有装着地图与文件的九口袋公文包。

每到宿营地,找两块木板搭起铺位,把衣服卷成枕头,就是毛主席的卧室。

当陈昌奉在深夜因疲惫睡倒在旁,毛主席会推醒他要水喝,用冷水擦脸提神后继续工作,饿了就热一热中午的剩饭菜,从不多做一点新的。

渡过金沙江后,陈昌奉为毛主席在山洞里铺好卧铺,想着先烧些热水,让连日操劳的领袖暖暖身子,却被毛主席严肃提醒:

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江对岸还有两三万同志等着呢,工作比吃饭更重要。

看着毛主席亲自与他一起,找木板搭起临时办公桌,回忆着毛主席那句,不管现在还是以后,最重要的是工作。

陈昌奉才真正明白,在革命事业面前,个人的辛劳与舒适,永远排在后面。

在陈昌奉照顾毛主席日常起居时,警卫班长胡长保的任务更重,这位1930年参军的江西青年,1934年成为警卫班长后,始终像兄长般照顾着年轻的陈昌奉。

胡长保还要负责毛主席的安全,到最后更是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忠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30年的江西吉安,十八岁的农家青年胡长保放下锄头加入红军,这个沉默寡言的农家子弟很快展现出惊人的毅力。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硝烟中,他背着负伤的战友穿越二十里火线;在缺粮断水的行军中,他将最后半块青蒿饼让给病号。

1934年深秋,当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时,胡长保凭借忠诚干练,被选拔为毛主席的警卫班长。

长征路上,胡长保的背包总比别人沉重几分。里面除了必备的炒米盐巴,永远备着毛主席爱吃的醪糟罐和红辣椒。

乌江岸边风雪夜,当陈昌奉为过年布置的草棚让毛主席展露笑容时,胡长保正用体温焐着冻硬的毛笔,他记得主席批阅文件时不喜欢墨汁结冰。

草棚里醪糟的甜香弥漫,毛主席破例唱了段湖南花鼓戏,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胡长保与领袖共度的最后一个除夕。

1935年6月2日正午,四川荥经县茶合岗的天空,突然响起死亡轰鸣。三架涂着青天白日徽的轰炸机穿透云层,机翼在阳光下闪着刺目的寒光。

不同于以往盘旋侦察的惯例,敌机像秃鹫般直扑下来,机腹弹舱赫然洞开,轰炸瞬间落下。

全军战士立刻隐蔽卧倒,但第一批炸弹速度很快,瞬间落下在队伍中炸开火光,抬担架的战士应声倒地,鲜血瞬间染红黄土。

陈昌奉眼见第二波炸弹,呈品字形坠向毛主席所在位置,其中一颗黑点急速放大,落地点距毛主席不足十米!

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三岁的胡长保如离弦之箭从侧翼扑来,整个身体腾空跃起,用尽全身力气将毛主席撞向三米外的土坎。

同时炸弹在咫尺之地炸开,巨大气浪裹挟着弹片碎石,将胡长保的军装撕成碎片,一块锯齿状弹片切开他的腹部,肠子混着鲜血汩汩涌出。

硝烟弥漫中,毛主席从土灰中挣扎起身,扑向血泊中的警卫班长,颤抖的双手捧起那张被硝烟熏黑的脸。

卫生员撕开急救包,却被胡长保染血的手死死拦住,要求把药留给同志们。

他涣散的目光扫过痛哭的战友,最终定格在毛主席脸上,喉头剧烈起伏着,拼尽最后气力挤出五个字:祝革命成功。

年轻的身体在毛主席的臂弯里彻底松垮,温热的血浸透了毛主席的灰军装。

毛主席猛地扯下披在身上的毛毯,这是1928年井冈山会师时老乡送的礼物,伴随他走过七载烽火岁月,最终轻覆盖在尚有微温的躯体上。

临时掘就的墓穴旁,毛主席突然解下腰间的水壶,里面盛的并非清水,而是浓烈的辣椒水,很快鲜红的汁液洒向新坟,散发出浓烈的味道。

没有人知道,昨夜行军途中毛主席犯胃痛,医务员再三叮嘱这是最后的止疼药。

队伍沉默开拔,走出半里地,陈昌奉发现毛主席回去了,折返寻找时,只见他跪在坟前,用双手一捧捧加高坟冢。

此后的行军路上,警卫班战士总看见毛主席频频回头,队伍过雪山时陈昌奉上前搀扶,听见领袖喃喃自语:小胡该冷了吧。

1936年的冬天,毛主席建议陈昌奉去读书,于是陈昌奉在红军大学的四个月里,把毛毯当被褥,辣椒当佐餐,仿佛如此就能留住长征的温度。

毕业典礼上,这个曾大字不识的江西孩子,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讲稿里满是毛主席教他认字时的回忆。

转眼已是新中国成立,已是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的陈昌奉第三次来到吉安,想要寻找胡长保的家属,但民政干部搬来三大箱户籍册,发黄的纸页间没有胡长保的名字。

走访第七个胡姓村落时,八十岁的老族长颤巍巍回忆,倒是有个后生跟红军走,只是他的名字叫胡长生,这让希望的火苗刚燃起又熄灭。

归途上吉普车绕道荥经县,陈昌奉独自站在茶合岗的山坡上,秋风吹动他两鬓白发,多年前的血色黄昏历历在目。

1958年的济南军区礼堂里,陈昌奉时任济南市公安局分局局长,与毛主席在此重逢,这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

当陈昌奉强忍热泪敬出军礼时,毛主席凝视着老部下的眼睛,不禁问道:“你能找到胡长保的墓,还有他的家人吗?”

这个被历史尘封多年的名字,瞬间撕开长征路上最惨烈的记忆,可他曾经多次奔赴吉安,翻遍当地户籍,查访过百位胡姓老人,却终究找不到他的家人。

宴会厅的水晶灯下,毛主席掰着指头算,小胡牺牲那年二十三,他父母若在世该八十多了,这话语里浸着时光也冲不淡的遗憾。

当毛主席提起那个沉甸甸的名字,陈昌奉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愧疚与悲伤,哽咽着郑重承诺,一定继续找,一定要找到为止。

这承诺重如泰山,然而纵使他重走长征路,多次往返江西等地,依旧没有任何线索。

当地干部群众听闻英雄事迹,也自发加入寻找,但希望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泛起。

当时中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寻找已故红军和抗战老兵的工作,因科技和经济条件限制,有些进展缓慢。

毛主席晚年对斯诺坦言:“炸弹溅了我一身血,死的却是警卫班长。”这轻描淡写背后,是毛主席半生未愈的隐痛。

1986年的病榻之上,陈昌奉逝世时仍念念不忘,反复叮嘱家人战友,一定要找到胡长保的墓地,找到他的家人。

直到1990年,终于迎来转机,荥经县委在整理长征史料时,收到一封辗转千里的来信:

发信人名叫杨其寿,时年六十五岁,信中写道,他十岁那年,亲眼见红军在茶合岗埋了个班长,大人们说他姓胡。

在杨其寿带领下,寻墓队劈开五十里荆棘时找到墓地,腐叶下露出青砖的刹那,现场突然寂静,只见半块朽烂的皮带扣卡在砖缝,金属表面还残留暗红痕迹。

尽管经历了战火和重建,胡长保的墓地仍保留着红军长征时的原貌,只是周围的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

胡长保是唯一为保护毛主席而牺牲的警卫员,他的墓后来被迁至县烈士陵园,事迹也被陈列在革命烈士事迹馆中。

可惜直到如今,陈昌奉的家人仍在寻找胡长保的亲属,荥经县政府持续派人赴江西寻访,仍没有找到胡长保的家属,但这份跨越时空的寻找,也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从金沙江畔的木板办公桌到茶合岗的血色黎明,从毛主席教陈昌奉认字的篝火旁,到胡长保最后望向革命未来的眼神里。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那些未竟的寻找与永恒的纪念,都在诉说着:革命胜利的果实,凝结着无数普通人的热血与忠诚,而铭记他们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毛主席警卫员胡长保烈士籍贯考证》.2024-11-06

【2】中国军网.《星火燎原撷英丨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2020-10-13

【3】新华社.《长征路上,为何专为一名青年设立了纪念馆》.2016-09-24

来源:历史的温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