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为历史作证,桐庐籍画家叶浅予抗战漫画亮相香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18:01 2

摘要:8月22日上午,“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在香港会展中心启幕。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项目,展览以近400米展板、570张图片、近5万字资料,结合沉浸式影像与珍贵实物,带现场观众重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晟 通讯员 汪晓池 叶晶

一条纤细却遒劲的墨线,穿越八十余载时空,将桐庐与香港紧密相连。

8月22日上午,“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在香港会展中心启幕。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项目,展览以近400米展板、570张图片、近5万字资料,结合沉浸式影像与珍贵实物,带现场观众重回烽火岁月。

桐庐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本次展览的独立单元,“艺魂丹心 铁线救国——叶浅予抗战漫画作品展”尤为引人关注。这位从桐庐富春江畔走出的艺术巨匠,以70余幅亲历战火淬炼的珍贵作品,为观众铺开了一幅用画笔刻录的民族记忆长卷。

抗战烽烟里的民生画卷

出生于1907年的叶浅予,是桐庐县太平桥叶家厅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他的漫画、速写与国画三大类的艺术形式各得其美,又互相交融,构成独具神韵的“浅予风格”,堪称画坛一代宗师。

除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等为人熟知的身份,叶浅予还是一名积极的抗日战士。抗战爆发后,叶浅予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漫画宣传队领队,同时进入政治部第三厅,在周恩来、郭沫若的指导下工作,以漫画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出版《抗战漫画》,编印《日寇暴行录》,主编《今日中国画报》举办抗战漫画展。他领导的漫画宣传队始终活跃在抗日救亡第一线,冒着敌人的炮火,记录下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事迹。

桐庐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次的叶浅予抗战漫画作品展,展出的主要作品就来自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战时重庆》和《逃出香港》两大系列漫画。

《战时重庆》组画是以抗战时期叶浅予以在陪都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感为题材,融入自己的切身见闻、感受而作。叶浅予在《香港历险记》中回忆:“在大后方的一段时间,看到了政治的动荡,同时看到人民在生活的艰苦挣扎中表现出地对战争的乐观情绪。我滋长了强烈的创作欲,于是试用一种漫画和速写相结合的形式,画成二百多幅《战时重庆》组画,以记所见所闻。”这组漫画既描写了平常百姓在抗战时的辛酸苦辣和坚忍艰辛,也讥讽了大发国难财而暴富的达官显贵,尽情嘲笑了日寇的穷兵黩武。画作被带到香港后,在1940年以《重庆行》的名义在港展出,引起轰动,画中战时重庆人民在敌机轰炸下表现出的坚强斗志和顽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战时重庆·孤儿》

《战时重庆·重庆街头》

《战时重庆·抛锚》

《逃出香港》则是叶浅予以自己和妻子戴爱莲从香港逃往内地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组漫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和戴爱莲历尽千难万险,总算从香港逃到了桂林。在桂林期间,他创作了《逃出香港》系列作品,用一幅幅漫画定格生死瞬间,描写日寇铁蹄下沦陷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生动刻画了日本侵略者外强中干的丑恶嘴脸,并由衷抒发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逃出香港·搜索》

《逃出香港·访问》

《逃出香港·来!来!姑娘》

《逃出香港·十四岁的阿美》

《逃出香港·惊弓之鸟》

左:《逃出香港·中山敌艇》右:《逃出香港·米》

左:《逃出香港·拉夫》右:《逃出香港·九龙街头》

左:《逃出香港·石岐》右:《逃出香港·狗》

纵观叶浅予的整个艺术生涯,可以发现他的漫画风格在抗战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早期简单地运用讽刺、夸张、诙谐等手法,创作反映市民市井生活的系列滑稽漫画,变为紧随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的中国漫画界带头人。他的漫画紧紧围绕抗日救亡这个时代主题,通过对抗战现实场景的敏锐观察和精心提炼,使之成为投向敌人的匕首,成为鼓舞民众士气的号角,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走出富春江,回到富春江

桐庐是叶浅予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绘画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桐庐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点亮了少年叶浅予的绘画之梦。富春山水滋养叶浅予,奠定了其坚韧乐观的人格特质,也直接影响了叶浅予晚年绘画创作的方向,成就其晚年绘画创作高峰。

他曾在给表姐的信中描写过他在外婆家看芦茨戏和剪纸的经历:“由于你的启发,喜爱造型的细胞在我身上发了芽,因而当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画时,我总乐于提起这件事,认为你是我的启蒙老师。”

叶浅予晚年在家乡创作

1988年,叶浅予将个人珍藏多年的元明清及现代名人字画73幅、自己的画作精品128幅,以及787册珍贵藏书捐赠给了家乡桐庐。后续其家属也追赠了37幅书画、101幅速写作品以及20方印章。这样规模和规格的捐赠,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桐庐的艺术馆藏,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能够去触摸、去感受这些珍贵文化作品。

《富春山居新图》和《富春人物画谱》,是叶浅予献给故乡桐庐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他晚年故乡情的别样表达和集中呈现。

叶浅予的《富春山居新图》,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回应清朝诗人王修玉“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之问,历时数年,三易其稿创作的山水长卷。面对着同一片山水,怀着相同的痴绝情思与想象,叶浅予和黄公望一样,走遍了富春江畔。整个画卷长15 米,气势磅礴,四季分明,以春夏秋冬为序,借树、山、雨、雪分隔画面, “揽富春山水为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

叶浅予在题于卷尾的长篇后记中写道:“ 为什么富春山水竟能推动我花费三年精力来经营这个长卷呢?简单说来,原因之一是富春山水哺育了我,要把它画出来,抒发我对祖国大地的感情。”

《富春山居新图》完成后,叶浅予又开始搜集素材,构思创作《富春人物画谱》。正如他自己所言:“发愿要画富春江两岸的人物图像,使风土人情,两尽其美。” 从1985年起,他正式开始构思、采访、收集素材,不辞辛苦下乡写生,几乎跑遍了全县各处。

叶浅予在桐庐写生

叶浅予女儿叶明明回忆,父亲“对那些创业者更是跋涉登门,详问他们创业的艰苦历程。如养兔专业户、开山造林户、养鸡、养鸭、造纸场坊,都一一拜访。对捕鱼为生的渔民也很关心,了解他们每天能捕多少鱼,现在在地面上是否也有住房等等。对因天灾而遭毁的村庄也要亲临了解,看到人们在奋力改造被洪水冲坏的庄稼、田埂,他的笔头便神速地记录下这些动人的场面。” 1993年,叶浅予最终完成了故乡人物、风情一百图的册页,每幅附有风趣的打油诗。这部作品是他又一次献给家乡的一片深情。

1995年5月8日,叶浅予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一年后骨灰回葬桐君山麓,了却了他生前的心愿。

于桐庐而言,他是一位把根深扎在故乡泥土,又把硕果无私献给故乡的游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