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钝刀割肉”有多痛?“溃疡指数”衡量你的煎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1 15:25 2

摘要:最近看机械工业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奔富交易策略》,看到一个“溃疡指标(Ulcer Index, UI)”,非常有意思。

如何衡量一个投资产品的风险?

金融界开发了很多指标,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标准差、最大回撤。

最近看机械工业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奔富交易策略》,看到一个“溃疡指标(Ulcer Index, UI)”,非常有意思。

这里与诸位分享。

标准差,应该是金融投资领域对“风险”度量最著名的一个指标。

基民选择基金常用的夏普指标,分母就是标准差。

但这个指标,其实是会产生极大的误导的。

《奔富交易策略》一书,给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示例,ABC三种策略,净值曲线完全不同,但是标准差都是7.8%。

你会认为这三种策略的风险是一致的吗?

显然不是。策略C是风险最大的,也是体验最差的。

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标准差不靠谱?

标准差只关心数字的离散,却忽略了人心的悲欢。

道理很简单,标准差作为一个统计方法,曲线上的每一个值是等价的——标准差不考虑这些值出现的过程和先后顺序

标准差之外,最大回撤也是基民常见的度量风险的指标。

尤其是经历了2021年迄今核心资产调整的基民。比如下图是沪深300全收益指数,2019年迄今,它的最大回撤是41.56%,将近打六折。

但最大回撤有几个问题:

其一,它的数值是由最大一次回撤的幅度来决定,剩余的历次回撤是大是小,被掩盖了。

其二,它只考虑了回撤的幅度,但忽略了回撤的时间。

但偏偏,人,其实是一种对于投资的时间经历感知特别强烈的生物。

钝刀割肉的煎熬,远胜于一瞬间的剧痛。

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

标的A在1个月里面暴跌15%并快速反弹收复失地。

标的B则是在下跌10%后在低谷盘整了23个月,在剩下的1个月才收复失地。

你觉得那个标的更折磨人?

我想大多数人会觉得是B,这就是俗称的钝刀割肉。长期生活在亏钱的难受中。

许多人恐怕是信奉长痛不如短痛的。

溃疡指数,其实是基于最大回撤而来,UI指标专注于两个关键因素:

1. 回撤的深度 (Depth):价格从前期高点下跌了多少?

2.回撤的持续时间 (Duration):价格在前期高点以下徘徊了多久?

真正的风险,是浮亏的深度与时间的乘积。

医学上,长期焦虑容易胃溃疡。

长期亏钱,尤其是深幅亏钱的话,显然会加剧投资者的焦虑。

溃疡指数,或许也就是因此得名。

溃疡指数,可以视为是计算上图那根最大回撤曲线的平均值,当然实际计算时候会通过先平方再累加后开方的方式,以放大较深的回撤。

UI指标的特点:

1. 只关注下行风险:如果价格持续创出新高,回撤为零,UI指标的值也为零。只有当价格从高点回落时,UI指标才会上升。

2.惩罚深度和长期的回撤:由于计算中包含了回撤的深度和持续时间,一个长期处于深度亏损的投资组合会有非常高的UI值。

3.更符合投资者心理:它衡量的是那种可能导致投资者夜不能寐、胃部不适的“溃疡”式风险,因此得名。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标的的阶段溃疡值等于18,意味着什么?

一个大概的参考是,您可以把它粗略地理解为“平均的回撤幅度”。 也就是说,在投资过程中,您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您的账户金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会经常处于比之前的最高点低18%左右的状态。有时候可能只低5%,但有时候可能会低到30%甚至更多,这个“18”是综合了所有下跌情况算出来的一个平均“难受值”。

好了,下面来看真实例子。

下表是2019年迄今(截至2025年8月15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与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几个统计值对比,这两者的年化收益相近,标准差也相近,单看这两个数值,夏普比率也会相近,看起来是差不多风险,差不多优秀的标的。

但一看溃疡指数,天壤之别。

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溃疡指数,高达21.61%,而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仅为8.21%,差不多只有1/3的水平。

这种区别,其实在下面这张最大回撤曲线图表上更明显。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确就是大多数回撤幅度就在10%上下,难得逼近20%,所以长期平均下来8.21%的水平。但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之前涨得过猛,所以回撤曲线上有好几年回撤在20%以上。

这其实就是我之前在《A股的问题,不是熊市太惨,而是牛市太疯》提到的问题。

为什么当下A股要说“慢牛”,就因为慢牛没有暴涨,就不容易有长期回撤,就不会有很高的“溃疡指数”——基金持有人,自然也不至于焦虑的胃溃疡。

长痛与短痛

由于溃疡指数是对长期回撤曲线求均值,所以它呈现的数据,与最大回撤也不同。

比如下图,是沪深300和中证2000迄今的走势对比。左下角是最大回撤数值,可以看到中证2000高达39.70%,远大于沪深300的32.50%。

但在2022年迄今,这两个指数究竟哪一个持有体验更好呢?

我会选择中证2000。

其实溃疡指数也支持我这个选择。沪深300的溃疡指数是19.33%,中证2000仅为15.88%,显然后者在这段时间对持有人的折磨更小。

夏普指标,是基于超额和波动率的综合衡量投资性价比的指标。

其实溃疡指数也有衍生的同类指标,被成为UPI。

标准的UPI,是要基于年化收益减去无风险利率的。

不过我在计算UPI时,会做一个简化版的“简单UPI”,就是直接用年化收益除以溃疡指数,这就代表长期来看,每承担一个百分点的回撤,能实现多少收益。

我们追求的不是纸面富贵,而是每一点风险都能换来值得的回报。

这个指标,的确能更好的帮我们思考投资标的的性价比。

比如说,指增类产品,是我非常偏爱的投资工具,尤其是在小微盘上。

指增类产品的价值在哪里?

这里以EarlETF老读者应该很熟悉的国泰君安中证1000指增与中证1000全收益指数2023年迄今的数值对比来举例。

2023年迄今中证1000全收益的年化收益只有5.52%,溃疡指数达到16.88,所以简单UPI只有0.33,承担1个单位的长期回撤只能赚0.33个百分点的收益。

但是国泰君安中证1000指数增强,虽然标准差和中证1000全收益差不多,但是年化收益16.15%,溃疡指数11.15%,简单UPI高达1.45——一般可以认为,简单UPI高于1,是比较理想的。

当然,UPI要达到1以上,其实是相当难的。如果长期收益是10%,那么溃疡指数必须低于10%,这可是相当不容易。

高UPI的基金,体验必然是比较好的。

这些年固收+为什么大行其道,从UPI也能看明白。

下图中的万得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一般视为固收+的表征指数。

从下表可以看到,2019年迄今,万得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的简单UPI达到1.72,远高于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0.53。

持有体验好的权益基金经理,显然应该努力创造UPI大于1的净值曲线。

就说这些年堪称深度价值代表的姜诚姜老板,其旗舰基金2019年与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走势对比如下图。

如果单看标准差,中泰星元与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相差不多,似乎风险水平差不多。

但显然标准差以及依附于标准差的夏普指数,不足以体现中泰星元的牛X。

对比看溃疡指数,中泰星元只有区区6.22%,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高达21.61%。

也正因此,中泰星元的简单UPI能达到2.83,极高的水平。

当然,没有哪个指标是万能的。

但投资终究是一场关于人性的考验,我们评价一个投资标的,不仅要看它能飞多高,也要看它下跌时,我们是否能承受得起那份颠簸和煎熬。

从这个角度看,溃疡指数和以此为基础的UPI指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贴近真实投资体验的视角。它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投资,不仅应该有不错的回报,更应该是一个让我们能“拿得住、睡得着”的投资。

虽然目前普通投资者还很难直接查到这个数据,但溃疡指数背后的理念——同时关注回撤的深度与时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鉴的。当再看到类似最大回撤曲线图时,不妨多想一层:那根曲线在低谷徘徊了多久?这或许更能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那份“长痛”的考验。

来源:EarlETF只投基不炒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