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当年是机械厂里的老技师自己学Basic,把经验写成代码,中国现在缺这批“既摸过扳手又敲过键盘”的人。
阿里、腾讯天天被喊去救芯片、救工业软件,可他们为啥不动?
一句话:不是不想,是真不会。
先说最扎心的——隔行如隔山。
工业软件不是写个App,得先懂机床怎么抖、锅炉怎么喘。
老工程师瞄一眼参数就能估出哪儿会裂,程序员再牛也看不懂。
美国当年是机械厂里的老技师自己学Basic,把经验写成代码,中国现在缺这批“既摸过扳手又敲过键盘”的人。
再聊麻烦事:接口。
一套炼钢软件要跟西门子PLC、ABB机器人、老旧称重秤握手,光驱动就能把人逼疯。
互联网大厂习惯“云上一键部署”,到了工厂现场,光布线就花半年,谁受得了?
还有钱。
做消费软件,上线三个月就能看下载量;做工业软件,先陪客户跑一年产线,回款慢得像树懒。
老板一算ROI,转头就把预算拨给“双十一红包系统”——流量确定、收入确定,不香吗?
市场也早被占坑。
国外那几家工业软件巨头,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啃机床数据,啃成了化石级护城河。
国产新玩家想挤进去,得先说服厂长换掉整套系统,厂长一句话:“坏了谁赔停产损失?”直接聊死。
人才更尴尬。
懂工艺的嫌编程累,懂编程的嫌工厂远。
同样写代码,去互联网年薪五十万,去工业软件公司可能三十万还得穿工服。
年轻人用脚投票,队伍凑不齐。
所以别光骂巨头“没情怀”。
真让他们砸钱招机械博士、蹲车间调传感器,股东第一个翻脸。
工业软件这口饭,只能留给那些肯十年磨一剑、利润薄如纸的“傻子”公司。
巨头?
他们还是更适合在手机上抢你时间,而不是在流水线上抢工程师的扳手。
来源:雪中悠然赏梅花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