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亲为他选定了加拿大顶尖大学的商科或工程专业,而被压抑多年的伊森,渴望挣脱父母的掌控,追寻艺术梦想。
我不!"
17 岁的伊森几乎是喊出来的,声音发颤,
"我想学艺术!画画、雕塑才是我想做的!你们凭什么替我决定一切?"
这是温哥华少年伊森与父亲罗伯特的激烈争执。
父亲为他选定了加拿大顶尖大学的商科或工程专业,而被压抑多年的伊森,渴望挣脱父母的掌控,追寻艺术梦想。
为了自由,他偷偷申请了遥远的中国大学,并用谎言瞒过父母登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
当他走出机场,看到接机人时,却彻底愣住......
01
温哥华的阳光穿过怀特家二层别墅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
客厅里的空气却像冻住了,寒意直往骨头缝里钻。
17 岁的伊森攥紧衣角,指节泛白。对面的父亲罗伯特将一叠大学简章 "啪" 地拍在胡桃木茶几上,玻璃杯里的威士忌晃出涟漪。
"我给你挑好了,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滑铁卢大学," 罗伯特声音不高却带着威压,字字敲在伊森心上,"三所里选一个,下月去参加招生说明会。"
伊森胸口像塞了团湿棉花,闷得发慌。
他抬眼望着父亲紧绷的脸,还有沙发上母亲伊莎贝拉担忧的眼神,积压十几年的委屈突然爆发:
"我不!" 他几乎是喊出来的,声音发颤,
"我想学艺术!画画、雕塑才是我想做的!你们凭什么替我决定一切?"
"艺术?" 罗伯特嗤笑一声,"那能当饭吃?毕业喝西北风去?别瞎琢磨!"
伊莎贝拉赶紧从厨房出来,围裙沾着烤松饼的面粉。
她想拉伊森的手,被躲开了。
"听你爸的," 她声音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学商科或工程多好,毕业进大公司,稳稳当当的才是正途。"
伊森看着父母,只觉得窒息。
他想起五岁时明明喜欢冰球,父亲偏逼他学小提琴,说那是 "上流社会必备技能";
十岁想跟邻居孩子野营,母亲说 "那些人家境不好会带坏你",硬把他锁在家里;
就连上个月偷偷报的绘画社团,也被父亲勒令退出,理由是 "浪费时间"。
"我受够了!" 伊森猛地转身冲上楼,"砰" 的一声甩上门,门板都在震。
他背靠着门滑坐在地,抱膝落泪。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支持孩子的梦想,自己的父母却总把想法强加于他?
朋友们羡慕他住大别墅、父母有钱有势,可谁知道他就像金丝笼里的鸟,连飞的权利都没有。
夜深了,伊森瞪着天花板的水晶灯毫无睡意。
他摸出手机点开浏览器,手指飞快滑动 ——
想找个足够远的地方,远到父母够不着,能真正为自己活一次。
网页翻过美国、欧洲、澳洲…… 那些地方父母总能找到关系。
突然弹出个广告:"中国顶尖高校,欢迎国际学生申请,感受别样文化魅力。"
中国?伊森愣住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课本的长城、兵马俑,还有父亲口中的 "遥远东方国家"。
他一无所知,连句中文都不会。可这份陌生像磁石,一个大胆的念头冒出来:去中国,是不是就能摆脱父母的控制?
第二天在学校餐厅,伊森端着餐盘犹豫许久,还是走向室友凯尔和杰西的桌子。
凯尔正往嘴里塞巨型汉堡,看见伊森含糊道:"嘿,坐这儿。"
伊森放下餐盘,心跳得厉害,压低声音:"我有个想法想跟你们说。"
"什么想法?终于想通去多伦多大学了?" 杰西拍着他的肩笑。
伊森摇头,深吸一口气:"我想去中国上大学。"
"噗 ——" 凯尔一口汉堡差点喷出来,赶紧擦嘴,眼睛瞪得溜圆,"你说什么?中国?伊森,你没发烧吧?" 伸手想摸他额头,被打开了。
"我没开玩笑," 伊森认真道,"我看了他们的招生信息,好像还不错。"
"不错?" 杰西像听到天大的笑话,"兄弟你脑子进水了?我表哥去年去中国出差,说那儿连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全是蹲坑,脏得下不去脚。"
"就是," 凯尔接过话茬,一脸夸张,"还有空气污染,新闻上说那边人出门都得戴口罩,不然吸口气都呛得咳嗽。我可听说好多人因此得肺病呢。"
杰西皱眉补充:"吃的也不行,地沟油、苏丹红什么的,乱七八糟的添加剂。我表哥在那儿待了一周,拉了一周肚子,回来瘦了好几斤。"
02
伊森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心里刚燃起的火苗像被泼了冷水。
他虽没去过中国,但网上也看过些不好的报道,难道真像他们说的那么可怕?
可一想到回家要面对父亲的严肃脸和母亲的唠叨,他又咬了咬牙:"再不好,也比被我爸妈管着强,至少在那儿我能自己做决定。"
"你这是图啥呀?" 凯尔一脸不解,"就算不想听爸妈的,也有别的地方可去啊。美国、新西兰,不都挺好的?离得不算太远,生活习惯也差不多。"
杰西也点头:"就是,去中国?语言都不通,到了那儿跟哑巴似的,怎么生活?"
伊森没说话,低头扒拉着薯条。他知道朋友们是为他好,可去中国的念头却像扎了根。他觉得,也许那些关于中国的说法并不全是真的。
那天晚上,伊森躲在房间继续查中国资料。
看了好多大学官网,虽然大部分是中文,只能靠翻译软件一点点看,但图片里的校园干净漂亮,教学楼现代化,一点都不像朋友们说的那么落后。
他越看越觉得,中国或许真是个能让他重新开始的地方。
从那天起,伊森开始了秘密计划。
他知道去中国上大学首先得学中文,于是趁周末去图书馆找了几本中文入门教材,偷偷藏在书包最底下带回家。
每天晚上等父母睡熟,就躲在被窝里打开中文学习 APP,一个字一个字地学。
"你好……" 他小声念着,觉得这两个字的发音真奇怪,声调拐来拐去总学不像。有时候学得太投入忘了时间,直到窗外泛白才赶紧关手机,假装刚睡醒。
白天在学校,他还是按时上课、认真做笔记,甚至按父亲要求报了 SAT 补习班。
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不引起怀疑。有一次伊莎贝拉进他房间打扫,看到桌上的 SAT 复习资料欣慰地笑:"伊森,你终于懂事了,知道为将来打算了。"
伊森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藏在下面的中文教材往里推了推,笑着说:"嗯,妈,我想通了,还是得好好学习。"
伊莎贝拉满意地走了,伊森却吓得后背出汗。他知道这个秘密绝对不能被发现,否则就再也别想去中国了。
周末时,伊森会找借口出去,说和同学去图书馆复习,其实是偷偷跑到温哥华的中国城。他想提前感受中国氛围,看看那里的人怎么生活。
中国城的街道不宽,两旁房子有些老旧,招牌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中文和不认识的符号。路边有卖蔬菜水果的小摊,摊主大声吆喝着,热闹非凡。
伊森走到一家看起来不错的中餐厅门口,犹豫片刻走了进去。店里人不多,穿蓝色围裙的老板娘正在擦桌子。看到伊森进来,老板娘用不太流利的英语热情问:"小伙子,想吃点什么?"
伊森看了看菜单,菜名一个都不认识,只好随便指了一个:"就这个吧。"
等菜时,老板娘坐在他对面好奇地问:"你是来旅游的吗?"
"不是," 伊森摇摇头,鼓起勇气说,"我想去中国上大学。"
老板娘眼睛一亮笑起来,眼角皱纹都挤到一起:"哦?那可太好了!中国现在可好了,不像我们这儿的中国城,都旧了。"
"是吗?" 伊森赶紧问,"我朋友说中国很落后,还有污染。"
"那都是老黄历了!"
老板娘摆着手肯定地说,"我二十年没回去,去年我儿子去上海,拍了好多照片给我看,高楼大厦比这儿还多呢!还有高铁,快得很,比飞机都方便!"
她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翻出照片给伊森看。
照片里的上海街道宽阔,车水马龙,高楼直插云霄,看起来比温哥华还要繁华。伊森看着照片眼睛都直了,这和他想象中的中国完全不一样。
"你去了肯定会喜欢的," 老板娘笑着说,"中国人都很友好,你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帮你的。"
那天从中国城回来,伊森心里的疑虑少了很多。他觉得,也许中国真是个充满惊喜的地方。
03
中文比伊森想象的难多了。那些弯弯曲曲的汉字像小迷宫,怎么也记不住。
有时候一个字写了几十遍,转脸就忘。还有那些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稍微差一点意思就完全不同。
有一次他学 "我要喝水",结果声调没掌握好说成 "我要河水",手机 APP 的语音助手都听懵了,半天没反应。
伊森气得把手机扔到一边,想放弃的心都有了。
可一想到父母不容置疑的眼神和对自由的渴望,他又捡回手机深吸一口气:"不就是中文吗?我就不信学不会!" 他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
除了学语言,伊森还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从图书馆借了好多书,有讲中国古代历史的,有讲现代中国发展的。他知道了中
国有 5000 多年历史,有长城、故宫这样的名胜古迹;也知道了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经济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先进。
历史老师威尔逊先生很快发现了伊森的变化。以前他上历史课总打瞌睡,现在不仅听得认真,还经常举手提问,尤其是关于中国的问题。
"伊森,你最近对中国很感兴趣啊?" 一天课后,威尔逊先生叫住他。
伊森心里一紧,怕老师看出端倪,赶紧说:"是啊老师,我觉得了解不同文化挺有意思的,能开阔眼界。"
威尔逊先生点点头笑:"这想法很好。现在世界越来越小,多了解其他国家文化对你以后有好处。中国是个很有魅力的国家,值得好好研究。"
得到老师肯定,伊森心里踏实不少。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也许并没有错。
两个月后,伊森偷偷报名参加了 HSK 中文水平考试。考试那天,他骗父母说学校有重要学术竞赛,要去温哥华参加。
坐上去温哥华的火车,伊森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他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手里紧攥复习资料,一遍遍在心里默念中文词汇。
到了考试中心,他看到好多外国学生,大家都在紧张复习。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女孩看到他手里的资料,笑着问:"你也是来考 HSK 的?要去中国留学吗?"
"是啊," 伊森点头,"你呢?"
"我已经被上海的一所大学录取了," 女孩兴奋地说,"我一直对中国科技很感兴趣,听说上海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发展特别快。"
"真的吗?" 伊森有些惊讶,"我朋友说中国挺落后的。"
"那都是他们不了解," 女孩摇摇头,"我有个朋友在广州上学,她说广州比多伦多还现代,地铁又快又干净,出门买东西都不用带现金,手机一扫就行,特别方便。"
伊森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来没想过中国居然这么先进。
考试时他虽然紧张,但还是尽力把会的都写了出来。走出考场,他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接下来,就只能等结果了。
HSK 成绩出来时,伊森的分数刚够申请中国大学的最低线。
他攥着成绩单差点蹦起来 —— 中国之行又近了一步。
可新难题接踵而至:未成年学生申请需父母签字。
伊森清楚,父母绝不会同意他去中国,恐怕连申请材料都不会让他递出。
怎么办?伊森在书桌前抓耳挠腮。要就此放弃吗?不行,绝不能!
一个大胆的念头窜出来:伪造签名!这想法让他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他知道不对,却想不出别的法子。
他偷偷溜进父亲书房,翻出几份签过字的文件,小心翼翼把签名拓下来,在白纸上一遍遍练习。
"罗伯特・怀特" 这几个字写了又写,手指酸了,胳膊抬不动了,还是觉得不像。
有时练得太专注,听到门外动静就慌忙藏起纸,心脏 "怦怦" 直跳半天缓不过。就这么练了一周多,他的仿签总算有了几分模样。对比父亲的真迹,不细看倒也难辨。
接下来是申请费。伊森在学校附近咖啡店打了两年工攒了点钱,可扣除申请费和邮费,钱包瞬间瘪了下去。他盯着银行卡余额咬咬牙:"为了自由,值了!"
选专业时伊森又犯了难。
他最爱艺术,可知道父母肯定反对,就算到了中国,万一将来需要经济支持,他们定会拿这个说事。
犹豫再三,最终选了国际关系 —— 虽非最爱,至少比父母逼他学的商科强,还能更了解中国和世界。
他选定上海一所知名大学,查了不少资料,见学校国际排名不错,校园环境也好,心里踏实了些。
材料准备好的那晚,伊森趁父母睡熟溜下楼,把信封好贴了邮票,悄悄投进门口邮筒。
望着邮筒,他既兴奋又忐忑。前路未知,但他知道,自己已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04
申请材料寄出后,伊森陷入漫长的煎熬等待。
每天像只坐立不安的蚂蚁,既盼着邮差送来录取通知,又怕通知书真的来了被父母发现。
为转移注意力,他把更多时间投进中文学习。
开始看中国影视剧,虽多半靠字幕,听力却渐渐长进,偶尔能听懂简单对话了。
他看的第一部中国剧讲上海年轻人的生活。画面里的上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年轻人穿着时髦,用的手机和加拿大同龄人没两样。
"原来中国年轻人是这么生活的," 伊森望着屏幕暗想,"和凯尔他们说的完全不同。"
他还在网上看了不少中国新闻,知道这里有世界最快的高铁、最便捷的移动支付,还有共享单车 —— 手机一扫就能骑走,特别方便。这些都让他对中国越发向往。
除了学中文,他开始为中国生活做准备:
网购了厚厚的中文字典和日用品,偷偷藏在衣柜深处,用旧衣服盖着防父母发现;甚至关注起上海的天气,见冬天比温哥华冷,特意买了件厚外套藏在行李箱底。
"到了上海,一定要去外滩看看,登登东方明珠," 伊森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满是憧憬,"还要尝尝真正的中国菜,看是不是像中餐厅老板娘说的那么好吃。"
可等待格外漫长。
一天天过去,邮差来了又走,始终没等来录取通知。伊森的心慢慢沉下去:难道申请没通过?还是出了别的岔子?
他开始烦躁不安,上课走神,吃饭也没了胃口。伊莎贝拉看出不对劲,关切地问:"伊森,最近怎么了?是不是学习太累?"
"没事,妈," 伊森赶紧掩饰,"就是有点担心 SAT 考试。"
伊莎贝拉没多想,只叮嘱他好好休息。可伊森的焦虑越来越重,甚至开始后悔:当初是不是不该选中国?该听父母的申请多伦多大学?
就在他快要绝望时,一个周六上午,楼下传来了邮差的声音。
"怀特先生,有您的国际邮件!" 邮差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伊森正在房间假装做数学题,闻言手里的笔 "啪" 地掉在地上。国际邮件?难道是...... 他心跳瞬间飙到嗓子眼,像要蹦出来似的。
他屏住呼吸溜到楼梯口往下看,只见父亲罗伯特接过一个厚厚的信封,上面印着奇怪的文字 —— 伊森一眼认出是中文!
"中国来的邮件?" 罗伯特皱着眉翻来覆去查看,"我们没在那边买东西啊。"
伊莎贝拉也走过来好奇道:"会不会寄错了?"
"地址对的,写着咱家名字呢。" 罗伯特嘟囔着把信封随手搁在玄关柜上,"估计是广告,一会儿再看。" 说完就和伊莎贝拉进厨房准备早餐了。
伊森站在楼梯上,心提到了嗓子眼。那一定是录取通知书!必须在父母拆开前拿到手!
他在楼梯上紧张地站了几分钟,听着楼下动静,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终于,听到父亲说要去花园看看,母亲说要去超市买东西。
"太好了!" 伊森心里一阵狂喜,趁父母换鞋出门的功夫,像阵风似的冲下楼,抓起玄关柜上的信封就往房间跑,"砰" 地关上了门。
他背靠着门板大口喘气,手因紧张不停发抖。把信封放在书桌,小心翼翼拆开,里面是个精致的文件夹。打开一看,最上面是行醒目的中文:"恭喜你!"
伊森中文虽不算好,这三个字却认得!
心脏 "砰砰" 狂跳,赶紧往下看,下面有行英文翻译:"恭喜您被沪江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录取。"
"我被录取了!真的被录取了!"
伊森激动得差点喊出声,抓起通知书紧紧抱在怀里,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几个月的辛苦煎熬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 他做到了,真的能去中国了!
可兴奋过后,巨大的恐慌如潮水般涌来。该怎么告诉父母?
他们知道了定会气疯,绝不可能让他去的。
伊森捏着通知书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必须想个办法,既能让父母同意他离开,又不会发现他去了中国。
突然灵光一闪:可以骗他们说,自己被选中参加国际交流项目,要去法国!
法国离加拿大不远,父母对欧洲印象不错,应该不会怀疑。况且他们一直想让他出国见见世面,说不定还会支持呢。
想到这儿,伊森赶紧拿出纸笔,开始策划这个 "完美" 的谎言。
05
伊森知道,要让父母相信这个谎言,必须做得天衣无缝。
他找出学校信纸和信封,模仿官方口吻写了封 "邀请函",称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欧洲交流项目,去法国一所大学学习,对申请名牌大学很有帮助。
他特意查了不少法国资料,在信里详细写了课程安排、住宿情况,连费用都编得合情合理 —— 项目有奖学金,自己只需承担部分生活费和机票。
写完反复检查,确保没错别字,语气和学校通知一模一样,又用红墨水模仿学校印章在信封上盖了个模糊印记。
"这样应该差不多了吧?" 伊森看着自己的 "杰作" 暗想,却觉得还不够。为让谎言更可信,他从网上下载了一堆法国大学的宣传册和风景照,假装是项目资料。
他甚至开始偷偷学简单法语,像 "你好"" 谢谢 ""再见" 之类,每晚躲在被窝里跟着手机 APP 练习,生怕父母突然提问答不上来。
准备得差不多了,伊森选在晚饭时假装不经意地提起:"爸,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什么好消息?" 伊莎贝拉好奇地问,给伊森夹了块他最爱吃的烤三文鱼。
"学校有个国际交流项目,我被选上了," 伊森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静,"去法国一所大学交流一年。"
"法国?" 罗伯特放下刀叉皱起眉,"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不知道?"
"上个月申请的,想给你们个惊喜," 伊森低下头假装不好意思,"老师说这个项目特别好,能学到不少东西,对以后申请大学有帮助。" 说着,把伪造的 "邀请函" 递了过去。
罗伯特和伊莎贝拉赶紧接过细看。伊莎贝拉边看边点头:"法国挺好的,教育质量高,离我们也不算太远。"
罗伯特看完眉头仍没舒展:"什么时候出发?去了住哪儿?安全吗?"
伊森早料到会问这些,忙回答:"下个月走,学校安排住宿,和当地学生住一起。老师说那边很安全,学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我们的安全。"
"费用呢?" 罗伯特最关心这个。
"项目有奖学金,大部分费用能报销," 伊森按编好的说辞回应,"我自己攒的钱,加上你们平时给的零花钱,应该够了。"
接下来几天,伊森又 "收到" 几封 "学校" 邮件,详细说明出发时间和需准备的物品,还故意在父母面前打开让他们看。
父母虽有疑虑,但见 "学校" 通知和资料都挺正规,渐渐信了。
"伊森,能被选上说明你很优秀," 一天晚上,伊莎贝拉摸着他的头说,"去了法国要好好照顾自己,多学点东西,记得常打电话。"
"嗯,我会的,妈。" 伊森点头,心里像被针扎似的难受。他知道不该骗父母,可实在没别的办法。
罗伯特也拍了拍他的肩:"到了那边好好学,别贪玩。有事儿随时打电话。"
"知道了,爸。" 伊森低着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满心愧疚的他安慰自己:等在中同学有所成,再回来坦白,他们定会原谅的。
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伊森的心情越发复杂。
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之行充满期待 ——
想象着坐在沪江大学的教室里,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上课;走在上海的街头,看车水马龙,感受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魅力;品尝各色中国美食,结交新朋友。
可另一方面,欺骗父母的愧疚感越来越重。
每次看到母亲为他收拾行李的忙碌身影,听到父亲一遍遍叮嘱安全,他都想把真相说出来。
有一次,伊莎贝拉给他叠衣服时说:"法国冬天冷,多带几件厚衣服。还有这个,你小时候最爱的小熊玩偶,带上吧,就像妈妈在你身边一样。"
看着那只有些破旧的玩偶,伊森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抱住母亲小声说:"妈,我会想你的。"
"傻孩子," 伊莎贝拉拍着他的背,眼眶也红了,"到了那边好好吃饭,别熬夜,照顾好自己。"
伊森点点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来。
朋友们也知道了他要去 "法国" 的事。"伊森,你真要去法国啊?" 凯尔在电话里问,"听说那儿的人都挺傲慢,不好相处。"
"说不定会很有意思呢," 伊森笑着说,没告诉他们真相,"想出去看看,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也是,总比待在家里被你爸妈管着强," 凯尔说,"到了法国记得发照片,看看是不是真像电影里那么浪漫。"
"好啊。" 伊森应着挂了电话。他暗下决心,到了中国一定要拍很多照片,让凯尔和杰西看看真实的中国,打破他们的偏见。
06
出发前那段时间,伊森一边继续学中文为中国之行做准备,一边假装学法语应付父母的 "抽查"。有时太投入,还会把中文和法语弄混,闹出不少笑话。
有一次,父亲问他法语的 "谢谢" 怎么说,他脱口而出 "谢谢"(中文)。幸好伊莎贝拉没听出来,还笑着说:"这法语听着还挺好听。" 伊森吓得赶紧纠正,心里暗自庆幸。
他知道,这场谎言就像在走钢丝,随时可能摔下来。可他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出发前一晚,伊莎贝拉做了满桌好菜,全是伊森爱吃的:烤三文鱼、牛排、土豆泥,还有他最爱的巧克力慕斯。
餐桌上气氛有些沉。罗伯特开了瓶红酒,给自己倒了杯,也给伊森添了一点点。
"来,伊森," 罗伯特举杯,"为你的新旅程,干杯!"
"干杯!" 伊森和母亲也举杯,三个杯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到了法国多学点东西," 罗伯特抿了口红酒缓缓道,"那边艺术设计很厉害,多了解对你有好处。"
"嗯,我会的。" 伊森点头,扒拉着盘子里的菜,没什么胃口。
"别光读书,也多出去走走," 伊莎贝拉说,"法国有很多漂亮地方和博物馆,多看看长见识。"
"知道了,妈。" 伊森小声应着。
这顿饭没太多话,只是偶尔几句叮嘱。
伊森能感觉到,父母虽支持他去 "法国",心里其实舍不得。
饭后,伊莎贝拉塞给他个厚信封:"这里面是钱,拿着,别委屈自己,不够就打电话。"
"妈,我有钱。" 伊森想还回去。
"拿着!" 伊莎贝拉把他的手推回去,"这是爸妈的心意。"
伊森捏着沉甸甸的信封,又感动又愧疚 —— 这里面装的不只是钱,还有父母满满的爱。
罗伯特也走过来,从口袋摸出个小枫叶挂坠,挂在他脖子上:"这是我小时候戴的,保佑你平安。"
伊森摸着挂坠,忽然觉得父母眼角的皱纹、鬓角的白发都格外显眼 —— 他们好像老了。
"爸,妈,对不起。" 伊森忍不住掉泪,"我......"
他想说对不起,想坦白,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看见他们失望的眼神,怕计划泡汤。
"傻孩子,哭什么," 伊莎贝拉赶紧擦他的泪,"又不是不回来,一年很快的。"
罗伯特也拍了拍他的肩:"男孩子要坚强。"
那晚,伊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望着窗外的月亮暗下决心:
等我回来,一定好好补偿他们,让他们为我骄傲。他不知道,等着自己的是怎样一个全新的世界。
出发那天,天没亮伊森就起了。穿上母亲准备的衣服,拉着行李箱站在镜前,深吸一口气。
"伊森,好了吗?" 楼下传来父亲的声音。
"好了!" 伊森应着,拿起背包走出房间。
罗伯特开车送他去机场。一路上父子俩没怎么说话,车厢里闷闷的。
快到机场时,罗伯特突然开口:"伊森,爸爸平时对你严了点,但都是为你好。"
伊森看着父亲开车的侧脸,鼻子一酸:"我知道,爸。"
"到了法国好好照顾自己," 罗伯特说,"别逞强,有事一定打电话。记住,家永远是你的后盾。"
"嗯。" 伊森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到了机场,罗伯特帮他把行李拿下来。"进去吧,别误了飞机。" 他拍了拍伊森的肩。
伊森看着父亲,突然想抱抱他。上前紧紧抱住:"爸,谢谢你。"
罗伯特愣了下,也伸手抱住他:"去吧,一路顺风。"
伊森拖着行李箱进了机场,回头看时,父亲还在原地挥手。他也挥了挥手,转身走进安检口。
在候机厅,伊森给凯尔发了条短信:"我出发了。"
凯尔很快回:"一路顺风!法国比中国强多了,好好玩,记得发照片!"
伊森看着短信苦笑。等到了中国,一定要让他们大吃一惊。
登机时,伊森看见飞机上有不少中国乘客。
他们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聊天,和普通加拿大人没两样 —— 穿着时尚,用着新款手机,脸上带着轻松的笑。
"也许朋友们说的都是错的。" 伊森暗想。
飞机起飞时,伊森望着窗外,温哥华的城市越来越小,最后成了模糊的小点。
他在心里默念:"再见了,家。再见了,被安排的生活。" 他知道,人生从这一刻起,要翻页了。
07
十四个小时的飞行让伊森累坏了。在飞机上醒醒睡睡,脑子里乱糟糟的,一会儿是父母的脸,一会儿是上海的模样。
他想象着上海的街道是不是像电视剧里那么繁华?人们友好吗?自己会不会不习惯?但更多的是兴奋 ——
终于能摆脱父母,去全新的地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邻座是位中年中国男人,穿得体的西装,气质不错。男人英语很好,主动和他聊起来。
"第一次去中国?" 男人笑着问。
"是的。" 伊森点头。
"旅游?"
"不是,去上大学。" 伊森说。
"哦?那很好," 男人眼睛一亮,"中国的大学发展很快,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你去哪个城市?"
"上海。"
"上海是好地方," 男人笑说,"既有悠久历史,又很现代化。你一定会喜欢的。"
"我朋友说上海污染多,还有很多不方便。" 伊森忍不住说。
"那都是老黄历了," 男人摆摆手,"这几年上海环境改善不少,基础设施也完善。出门能用手机打车、买东西,特别方便。对了,还有高铁,去哪儿都快。"
男人还给伊森看手机里的照片:外滩、东方明珠、繁华的商业区。照片里的上海又古老又现代,美得让人惊叹。伊森看着,心里的疑虑又少了些。
飞机开始降落时,伊森紧张地望着窗外。成片的高楼像森林般立在大地上,街道上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看起来比温哥华还繁华。
"这真的是上海吗?" 伊森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各位乘客,飞机即将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地时间下午 2 点 30 分,温度 25 摄氏度。" 广播里传来空乘甜美的声音。
伊森的心跳得更快了 —— 终于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了。
下飞机过海关时,工作人员很友好,用流利的英语问了几个问题就放行了。取行李时,伊森发现机场设施很现代化,指示牌有中英文,到处都有免费 WiFi 标志。
"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啊。" 伊森暗想。
他拖着行李箱跟着人流往出口走,越走越惊讶。机场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到处是商店和餐厅,和加拿大的机场没两样,甚至更漂亮些。
走出机场大厅,伊森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彻底惊呆了。宽阔的马路,来往的汽车,远处的高楼...... 这哪里是朋友们说的 "落后、贫穷"?分明是个现代化大都市!
他揉了揉眼睛,以为看错了,可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真实。
"这真的是中国吗?" 他喃喃自语,满是不敢置信。
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请问,你是伊森・怀特吗?"
伊森猛地转身,看到说话人时,眼睛一下子瞪得溜圆。
站在面前的是个女孩,看起来和他年纪相仿,扎着高马尾,白色连衣裙裙摆随着微风轻轻晃动。阳光落在她脸上,能看到脸颊上细小的绒毛,眼睛亮得像含着光。
伊森愣住了,手里的行李箱拉杆差点从掌心滑掉。这个女孩,他认识。
去年夏天,温哥华举办国际青少年艺术展,他偷偷溜去看。
展厅里,一个穿蓝色背带裤的女孩正站在自己的画作前,和参观的人交流。
那幅画是用油画棒画的城市夜景,色彩浓烈又温暖,画里的建筑高低错落,街道上有提着灯笼的行人,远处的天空挂着弯月牙。
他当时看得入了迷,站在画前不肯走。女孩注意到他,走过来笑着问:"你也喜欢画画吗?"
他点点头,紧张得说不出话。那是他第一次和陌生人谈论自己喜欢的事,心里既害怕又兴奋。
女孩没在意他的拘谨,指着画跟他讲自己的想法:"这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夜市,虽然我还没去过,但我爸爸总跟我讲他小时候在夜市吃棉花糖的事。"
"你爸爸是中国人?" 他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
"是啊," 女孩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我妈妈是加拿大人,我在温哥华出生,但爸爸说,我们的根在中国。"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女孩告诉她自己叫林溪,在温哥华的艺术高中上学,梦想是考上中国的美术学院,去看看爸爸口中的故乡。他也鼓起勇气,跟她讲了自己被父母逼着放弃画画的事。
"别放弃啊," 林溪认真地看着他,"喜欢就去争取,不然会后悔一辈子的。"
展览结束时,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却因为他后来被父亲没收了手机,渐渐断了联系。
他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没想到会在上海的机场,以这样的方式重逢。
08
"林溪?" 伊森不敢相信地开口,声音因为惊讶有些发紧。
林溪笑了,露出两颗小小的梨涡:"是我。没想到吧?"
"你怎么会在这里?"
伊森的脑子像一团乱麻,无数个问题涌上来,"你也是来上大学的?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到?你怎么知道我叫伊森・怀特?"
"你一下子问这么多,我该先回答哪个?" 林溪笑着眨了眨眼,伸手帮他把行李箱往旁边拉了拉,避开过往的行人,"先跟我来,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说。"
她转身往机场大厅外的休息区走,白色的连衣裙在人群中像只轻盈的蝴蝶。伊森赶紧跟上,眼睛始终没离开她的背影,心里的惊讶丝毫未减。
休息区的长椅上没人,林溪在靠窗的位置坐下,从背包里拿出两瓶矿泉水,递给他一瓶。"先喝口水,看你渴坏了。"
伊森接过水,拧开瓶盖喝了一大口,冰凉的水滑过喉咙,让他稍微冷静了些。他看着林溪,等着她的解释。
"我考上了沪江大学的美术学院," 林溪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我爸爸说,这里的艺术专业很棒,能学到很多东西。"
"沪江大学?" 伊森更惊讶了,"我也考上了这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
"真的?" 林溪眼睛一亮,"那我们还是校友呢!太巧了!"
伊森点点头,心里的疑惑更深了:"可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到?还知道我的名字?"
林溪的笑容淡了些,语气变得认真:"其实,是你爸妈联系的我。"
"我爸妈?" 伊森猛地坐直身体,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攥紧了,"他们知道我来中国了?他们知道我骗了他们?"
他的声音因为紧张变高,引得旁边的人看过来。
林溪赶紧朝他做了个小声点的手势,才继续说:"你别急,听我慢慢说。其实,你爸妈早就知道你申请了中国的大学。"
"不可能!" 伊森打断她,"我做得那么隐蔽,他们怎么会知道?"
他把申请大学的事藏得那么深,伪造签名时连自己都差点骗过,父母怎么可能发现?
"你还记得你把申请材料寄出去那天吗?" 林溪看着他,"那天你妈妈去邮箱取信,看到了你寄给沪江大学招生办的信封。她没拆开,但看到上面的地址是中国上海,就知道不对劲了。"
伊森愣住了。他记得那天,他趁父母出门散步,偷偷把信封投进了邮箱。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被妈妈看见了。
"你妈妈没告诉你爸爸,怕他发脾气,"
林溪继续说,"她偷偷查了沪江大学的资料,又想起你之前总打听中国的事,就猜到你可能想申请这里。她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想到了我。"
"想到你?" 伊森更糊涂了,"她怎么会认识你?"
"去年艺术展结束后,我跟我爸爸提起过你,说有个喜欢画画的男孩,被父母逼着学不喜欢的东西,"
林溪解释道,"我爸爸有个朋友,和你爸爸在同一个商会,偶然间聊起,才知道我说的男孩是你。后来,你妈妈通过我爸爸的朋友找到我,想让我多留意你,有什么事跟她说一声。"
伊森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酸又涩。
原来妈妈早就知道了,却一直没戳穿他,还在默默关心他。那她之前为他收拾去 "法国" 的行李,为他准备爱吃的菜,那些温柔的叮嘱,难道都是装出来的?
"你妈妈很担心你," 林溪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她知道你不想听他们的安排,但又怕你一个人去陌生的国家吃苦,更怕你因为偷偷摸摸做这些事,影响了学习和心情。"
"那她为什么不阻止我?" 伊森的声音有些发哑。
"因为她爱你啊," 林溪叹了口气,
"她跟我说,她知道自己和你爸爸以前对你太严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你,让你受委屈了。她不想再逼你,想让你自己做一次决定,但又放心不下,就想找个人在你到中国后帮衬你一下。"
伊森低下头,看着手里的矿泉水瓶,瓶身上映出他有些泛红的眼眶。
他想起妈妈塞给他的那个厚厚的信封,想起她把小熊玩偶放进他行李箱时的眼神,想起她在机场偷偷抹眼泪的样子。原来,她什么都知道。
"那... 我爸爸呢?"
伊森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叫。他能想象出父亲知道真相后愤怒的样子,说不定已经在来上海的飞机上,准备把他抓回温哥华了。
"你爸爸... 一开始确实很生气,"
林溪的语气顿了顿,"他把你妈妈骂了一顿,说她不该纵容你。
但后来,你妈妈跟他说了很多你的事,说你从小学小提琴时偷偷在乐谱上画画,说你把零花钱攒起来买画具,说你晚上躲在被窝里看艺术视频......"
伊森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矿泉水瓶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他以为自己做的那些事没人知道,原来妈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你爸爸沉默了很久,"
林溪继续说,"后来,他让你妈妈联系我,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就先让你试试。但他不放心你一个人,刚好我也考上了沪江大学,就让我来机场接你,平时多照顾你一下。"
"他... 不怪我吗?" 伊森哽咽着问。
"怎么会不怪?"
林溪笑了笑,"他跟我说,等你放假回去,有你好受的。但他也说了,希望你在这边能好好学,别浪费了这次机会。"
08
伊森低下头,用手背擦掉脸上的眼泪,心里又酸又暖。
原来,父母并不是他想的那样,只知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他们只是用错了方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关心。
"对了," 林溪像是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她,"这是你妈妈让我交给你的。"
伊森接过信封,手指有些颤抖。
信封上是妈妈熟悉的字迹,写着 "给伊森"。他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折叠起来的信纸,还有一张银行卡。
他展开信纸,妈妈温柔的字迹映入眼帘:
" 伊森,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该已经到上海了吧。
对不起,妈妈早就知道你申请了中国的大学,却一直没告诉你。妈妈知道,这些年,我和你爸爸对你太严格,让你受了很多委屈。
我们总以为给你安排好的路才是最好的,却忘了问你喜不喜欢。
那天,我在你房间看到你藏起来的中文教材,看到你在笔记本上画的中国校园,就知道你是认真的。妈妈不想再逼你了,也不想看到你因为我们不开心。
去做你想做的事吧,我的孩子。
去学你喜欢的东西,去认识新的朋友,去看看这个世界。别担心钱的事,银行卡里的钱足够你用了,不够就跟家里说,别委屈自己。
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熬夜。有空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让我和你爸爸知道你好不好。
我们爱你。
妈妈 "
伊森看着信,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掉。
他想起妈妈为他烤松饼的样子,想起她在他生病时整夜不睡地照顾他,想起她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原来,那些他以为的控制和压迫背后,都是满满的爱。
"好了,别哭了," 林溪递给他一张纸巾,"再哭,一会儿该没法去学校了。"
伊森接过纸巾,擦了擦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刚才的震惊、疑惑、害怕,此刻都变成了温暖和安心。
"走吧," 林溪站起身,拿起自己的背包,"我带你去学校。沪江大学的校园可漂亮了,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美术馆,里面有很多很棒的作品。"
"好。" 伊森点点头,站起身,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他拉着行李箱,跟在林溪身后,走出机场大厅。
外面的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
上海的街道宽阔干净,来往的行人脸上带着笑容,路边的花坛里种着五颜六色的花,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香味。远处,有高楼直插云霄,也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你看," 林溪指着不远处的地铁站,"我们可以坐地铁去学校,又快又方便。"
伊森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地铁站入口干净整洁,电子屏上显示着清晰的线路图。
他想起朋友们说的 "中国很落后",忍不住笑了笑。原来,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眼看到,才能知道真相。
"对了," 伊森突然想起什么,看着林溪,"你爸爸说的夜市,我们什么时候能去看看?"
"等我们安顿好,这个周末就去," 林溪笑着说,"我带你去吃爸爸总说的棉花糖,还有我一直想吃的糖葫芦。"
"好啊。" 伊森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玻璃,飘着几朵白云。
他想,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来到沪江大学,或许是他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在这里会遇到什么,学到什么,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可以真正为自己活一次了。
而这份自由,不是逃离父母的控制换来的,而是理解了爱与被爱之后,内心生出的力量。
林溪在前面走着,时不时回头冲他笑。
阳光落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边。伊森加快脚步跟上去,行李箱的轮子在地面上滚动,发出轻快的声音,像是在为他的新生活伴奏。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的开始。
声明:情节部分属虚构。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请理性阅读。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