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 款长安深蓝 L07 于 2025 年 8 月中旬完成改款并正式上市,本次升级以“普及更高级别的智驾与能量方案”为主线,官方指导价区间在约 14.59 万—16.59 万元,上市初期伴随有限时优惠使得入门门槛进一步下探。
2026 款长安深蓝 L07 于 2025 年 8 月中旬完成改款并正式上市,本次升级以“普及更高级别的智驾与能量方案”为主线,官方指导价区间在约 14.59 万—16.59 万元,上市初期伴随有限时优惠使得入门门槛进一步下探。
此次换代并非彻底颠覆固有造型,而是围绕智能化、动力与座舱体验进行系统化升级,目标非常明确:把同级车的“技术配置天花板”下移,让更多用户能以合适价格享受高阶辅助驾驶与较强的续航组合。
外观上,L07 延续家族式的现代掀背造型,但在细节上做了“有意的克制”,整体造型保持流畅而落地的中型轿跑轮廓。整体看,L07 的外观不是极端激进的美学实验,而是有节制的高级感——对目标用户(家庭与白领兼顾)比较友好。
车头采用分体式灯组设计,与日行灯的联动让前脸在不同光照下呈现不同表情,装配更加凌厉的灯带与较低的进气格栅面板,使视觉重心下移,表现出稳重同时带一点运动感,平顺的包围线条在低速行驶时显得精致。
侧面线条强调车顶的溜背弧线与车窗下沿的折射线条,轮拱适度外扩,配合较短的前悬与修长的后悬,营造出“动态静止时也在走”的姿态。溜背和近似轿跑的倾角,既兼顾空气动力学也照顾后排头部空间。
尾部则以收束感与灯组辨识度为主,贯穿式或半贯穿灯带(视不同配置)既提升识别性,也使尾部在夜间更具视觉存在感。设计稳中求变,更偏向成熟审美而非花哨噱头。
内饰方面,L07 的调性更接近“生活化的科技舱”。整体布局以一体化中控屏和贯穿式饰板为主,注重操作逻辑与触觉反馈的统一;车机平台在此次改款中升级了算力——新车搭载了更新的芯片与更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例如更快的界面响应与更丰富的场景联动),这在日常使用中能明显感受到界面延迟减少与多任务切换更顺滑的好处。
中控显示、HUD 与抬头显示等视听交互被整合进“以驾驶为中心”的体验矩阵,语音、车机与智驾系统的联动也做了更深的场景打通。
座椅与乘坐体验是 L07 的另一关键点:前排座椅在包裹性与舒适性上都做了妥协的平衡,填充物偏向长途友好型,且高配车型提供多向电动调节与通风/加热功能。
后排在轴距与座椅布局上有实打实的照顾——官方与媒体资料显示,L07 提供接近同级更宽的后排乘坐空间与多样化的后排娱乐/控制界面(后排触控屏、拓展 PAD 等),这让它在家庭用户场景中更具竞争力。总体来说,内饰用料与质感在同价位段表现中上,车机与座椅的联合体验是本次更新的重点。
空间与实用性方面,L07 以接近 2900mm 的轴距和掀背式尾厢的灵活性为卖点:后排乘坐感受被设计为“既能舒适坐三人,也能放下一段出游装备”,并通过后排座椅放倒、掀背口岸设计来提升日常载物能力(媒体测试提到放倒后的空间扩展与接近千升级别的实用容积)。在家庭场景、周末短途或中长途行李装载上,掀背造型比传统三厢更具实用弹性。
需要指出的是,掀背在审美上会牺牲一点传统“后备箱规整”的习惯,但换来的换车率与灵活度往往更适合国内多场景用车需求。
智驾体系是本次 2026 款 L07 的“拳头产品”。长安将 L07 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 ADS SE(基于 WEWA 架构、与 ADS 4 同源的概念),并引入全向防碰撞系统 CAS 4.0、丰富的高速领航与城区场景辅助能力,由此使得 L07 在同级别中具备较高的主动安全与辅助驾驶覆盖率。
功能上包括高速 NOA(上下匝道辅助、智能过弯与变道支持)、城区巡航辅助(支持交通信号灯识别与路口策略)、以及较为完善的泊车生态(远程/离车/代客泊车等),并通过 OTA 持续推送能力增强后续功能。这样的配置意味着即便你不是自动驾驶拥趸,也能明显感受到日常驾驶负荷的减轻,尤其在长距离高速与城市拥堵场景。
动力与续航策略上,L07 继续采用“纯电 + 增程”的双路径矩阵,覆盖不同用户的出行习惯与心理预期。
具体到数据(媒体与厂方披露):增程版(超级增程 2.0)在“240km 纯电 + 约 1500km 综合”这一组合上表现平衡,适合以城市通勤为主且偶尔长途的家庭。
纯电版本则分为约 550km(56.12kWh 电池)与 660km(68.82kWh 大电池)两档(CLTC 工况),对应的电机最大功率与零百加速也在家用至运动化之间给出区分(部分版本 0-100km/h 时间在 6.2 秒到 7.4 秒区间)。
与此同时,L07 支持快充场景(媒体报道提到 3C 超充,具备“10 分钟补 100 公里续航”级别的快充表现),实用性较强。这样的动力套系覆盖面广——既有“通勤经济派”(增程短电)也有“里程焦虑免疫派”(长续航纯电)。
谈回产品力:L07 的优势在于“配置密度高 + 智能化落地 + 多样动力可选”。同价位内把华为系高级辅助驾驶和相对充裕的续航组合作为标配,这是其对抗同级合资与自主对手的一枚重要筹码。对于看重“高配少花钱”的用户,L07 有明显吸引力。
对于注重品牌或极致操控体验的用户,L07 仍存在短板,比如品牌溢价、二手残值预期、以及与豪华品牌在质感层面的差距。不过,如果你把目光放在“日常舒适、智能辅助、出行成本与便利性”这几项指标,L07 的整体方案非常具有说服力。
个人观点是:L07 并不是那种靠单一爆点获得传播的车型(比如极端性能或极奢豪华),而是把“可被大多数场景真用到的技术”做成标准配置,从而提高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感。这种策略在短期能拉动销量并提升用户口碑,但在长期则考验品牌服务、OTA 支持与用户生态的经营能力——毕竟,高密度的软件与智驾功能需要厂商持续投入以维持体验差距。
对于预算在 15 万上下,想要一次性买到“更好用、更智能”的中型家用车的消费者,L07 值得把它和同价位竞品放到同一表格里逐项比对。
最后给出几个实践建议供想买车的读者参考:如果你常跑高速并且希望较少人工干预,优先考虑搭载华为 ADS SE 的高阶配置与续航更长的纯电版本;如果经常在城市短途通勤且担心充电便利,增程版在整体成本上更友好。
购车时重点看供应链配置(比如是否包含 3C 超充的配套、轮胎/刹车等底盘部件的实测表现)以及 4S 店/官方在本地的服务响应速度(智驾与 OTA 依赖售后支撑)。
总体而言,L07 的出现意味着中级家用轿车在“智能化+续航”两条线上继续升格——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但也需要理性匹配自己的用车场景,再做决定。
来源:大超汽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