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亿老人“混吃等死”,“废物式”养老困境出现,是福还是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2 09:45 1

摘要:中国社会的结构变得微妙起来,三亿人,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步入了银发时代。数字听起来很庞大!但真实的日常就简单到极限。谁家的小区下面看不到一圈人在晒太阳?聊的内容也重复,问候,寒暄几句,仿佛都在等时间过去。有些老头老太太每天独自一人在公交车上晃荡,不知坐向哪里

中国社会的结构变得微妙起来,三亿人,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步入了银发时代。数字听起来很庞大!但真实的日常就简单到极限。谁家的小区下面看不到一圈人在晒太阳?聊的内容也重复,问候,寒暄几句,仿佛都在等时间过去。有些老头老太太每天独自一人在公交车上晃荡,不知坐向哪里,回来时也不新鲜。为什么会这样?这三亿长者是不是在经历一场并不被人关注的无聊?

那种“忙了一辈子终于解放”的舒畅感,能持续多久?现代都市生活自顾不暇,子女早早离家上班,孙子忙补课。社区谁还和谁熟,邻里互不认识,陌生人一样!数据是一面镜子,跟人有关的冷冰冰21%老龄人口。比例告诉我们,每10个人中有2人退休。这么多退休人,怎么就成了孤独和单调的代名词?

在网络就能查到的统计里,有超两亿老人,事实上,基本已经脱离了被需要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有养老金——没收入、又难再就业,似乎生活剩下的,就是固定流程。社区医生曾经无奈地最近来量血压做检查的老人多,说是关心健康,其实更像找点事做。这贡献了又一个令人无语的问号——他们真的幸福吗?

听一个70来岁的陈师傅讲年轻往事,他说那会儿拼了命干,退休了就想去看看祖国山河。头2年,跟老伴各地逛,不累反而开心。突然有一天老伴去世了,计划断了线。他不想学新东西,什么智能手机、网络支付……这些词一点兴趣没有。他更愿意每天去同一个超市,哪怕什么都不买,也图路上能见到活人,和小摊贩多聊两句。回家电视开着,凳子一坐能坐一下午。时间一长,陈师傅自己都觉得,挺没意思的。

日复一日的重复,连“期待”两个字都变得奢侈。就算明知道商场搞活动免费送鸡蛋或者“保健品”推销是套路,但有人喊他“老哥”,他还是去凑热闹。销售人员用得上的那点甜言蜜语,远比邻居冷漠的眼神能撩到心坎。外人觉得这些事索然无味,但对当事人来讲,是活着的证明。

“精神闲着,人才是真的闲着。”一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的网友,被网友戏称“超闲老太太”,因为她的日子里全部事情都被保姆替代了。儿子孝顺,保姆能力强,饭后不用洗碗,早餐不用张罗,孙子不用带,都有人抢着干,她反倒没着落。她小时候家穷务农,干惯了体力活,现在成了“不让插手”模式。她甚至承认,不做事,反而更累。可是有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干,就是想天天赖在家。

有压力就有反面,总有人选择一直“干下去”。中国不少地方,六十多岁的老农还要天不亮下地,赡养自己也帮儿女减轻压力。这类老人也不稀罕被人关注,他们只要能忙成狗,心就不空着。活到老、干到老?这种说法太魔幻了!

不做事给他们带来的无力和尊严感的丧失,不比身体累差。甚至有些老人就是因为没找到事做,精神萎靡才成问题。三亿老人的状况差异不小,其实核心问题就卡在精神层面没有被需要、没有目标。这不是物质问题——谁家没给父母存钱?为啥老人还闷闷不乐,连和大家聊两句都提不起劲?一元一杯的豆浆摊,排队疑似成了老年人交友现场。

再看农村,那些一个月挣两三千的老人,自己吃旧馒头,攒着钱寄给在城里打拼的儿女。他们很少开口要钱。白天卖菜,晚上串门,生活忙,但不见得幸福。忙活和闲着,结果都像,是不是掉进了不能自拔的圈套,没人说得清。人活着还是要点“事”做,不是吗?

社区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社区大学、广场舞组织什么的,这两年多起来。问题是,真能让老人重新振作,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归属?城市老年活动场地还是紧张,名额永远有限,有些地方还得抢名额,导致有的人永远安排不上。智能手机普及,老人想上手,总被指责慢,谁还愿意学?连官方媒体都说老人与社会信息鸿沟越来越大,有多少子女愿意手把手教?大部分,至少现在看来的,应该还很难。谁也不会否认,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主动拒绝新潮玩意儿,越是年纪大,越懒得改变。

老年伙伴有时候见面互相炫耀手机技巧,看似融入了网络生活,其实大家对短视频套路一知半解。很多内容看不明白,“点赞”次数少了,他们倒也不着急,毕竟主角已不再。信息过载,对年轻人是一种疲劳,新老人则像在热闹之外,围观观众。

有人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现“社会连接断层”,本质上是一种隐性边缘化。刚退休时,很多人觉得自由时间太难得了,想学什么学什么。没过半年,激情刹车。网上有案例,65岁的李阿姨报名了老年大学,结果三个月就再也没去,说是课程一点不灵,大家交流也不紧密,她感觉坐在那儿最多只是在“熬时间”。还有谁是这样退场的?肯定不少吧,毕竟没人愿意一直装作自己还有兴趣。

老年社会这个议题没法装作没看见,三亿老人,三亿种难解的寂寞。其实也许根本没有唯一方式能解决。有人在家等着孙子长大,有人在公园跳舞也能精神百倍,有人追着直播看二手手机也能乐很久。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不好说哪种才算体面。

中国老龄化正在重塑每个家庭。别看现在讨论热烈,真遇上要给每位老人“安排点事”,社区和家庭能给的其实都有限。缺少被需要的满足感,短时间很难补齐。与其讲怎么延长寿命,不如想怎么让每一天都能舒心一点。有机会就多找点乐子,三亿老人,事实不会因为被讨论而变轻,只能一步一步往前凑。

到底怎么来把老人从“无聊”里带出来?城市、社会、个人,都还在路上摸索,结局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