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全球地图摊开来看,美国有亚马逊,却没有消灭梅西百货;日本有乐天,银座依旧人满为患;欧洲有 Zalando,老佛爷照样排长队。唯独在中国,电商似乎真的把实体店“打趴下了”——步行街凋零、百货关张、购物中心“空铺率”飙升。原因绝非一句“消费者图便宜”那么简单,而
——一场价格、流量与地租的“完美风暴”
把全球地图摊开来看,美国有亚马逊,却没有消灭梅西百货;日本有乐天,银座依旧人满为患;欧洲有 Zalando,老佛爷照样排长队。唯独在中国,电商似乎真的把实体店“打趴下了”——步行街凋零、百货关张、购物中心“空铺率”飙升。原因绝非一句“消费者图便宜”那么简单,而是几条中国特有的“暗线”交织出的“完美风暴”。
一、价格:电商的“降维打击”
• 成本结构差异
实体店:平均商品售价里 20%–30% 被房租吃掉,5%–8% 被层层分销吃掉;
电商:产地直发+平台补贴,同款 T 恤 39 元包邮,实体店 119 元还得“恕不议价”。
• 价格透明化
移动互联网普及率 99.7%,比价一秒钟完成,实体店过去赖以生存的“信息不对称利润”瞬间归零。
二、流量:从“地段”到“算法”
• 地段红利消失
过去“一步差三市”,现在消费者出门先刷手机,地铁口旺铺与郊区仓库在屏幕上并列展示,流量重新分配。
• 算法集中
抖音、快手直播 3 秒一个爆点,平台用“猜你喜欢”把全国需求瞬间汇聚到头部主播,相当于把一条街的人同时拉进一家“线上快闪店”,实体小商户根本接不住这波洪流。
三、地租:高房价“拉偏架”
• 商铺供给大爆炸
2010–2020 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年均增长 7.8%,但社零总额年均只增长 6.4%;
供给多、需求慢,租金却未同步下调——开发商宁肯空铺也不降价,租金落到商品里,实体店成了“给房东打工”。
• 高房价挤出消费
居民杠杆率在 2023 年已达 62%,月供占可支配收入 40% 以上,钱包瘪了,价格敏感度陡增,线下“逛而不买”成为常态。
四、基础设施:快递与移动支付的“加速度”
• 快递成本
中国快递单票成本从 2012 年的 18 元降到 2023 年的 6.3 元,比同城打车还便宜,让“9.9 元全国包邮”成为可能;
• 移动支付
支付宝、微信支付覆盖率达 86%,扫码 1 秒成交,彻底抹平了线上线下的支付体验差距。
五、消费习惯:从“逛商场”到“刷手机”
• 时间碎片化
通勤、午休、睡前皆可下单,线下需要整块时间“逛街”;
• 社交裂变
“砍一刀”“好友拼单”把购物变成社交游戏,实体做不到如此低成本的“病毒式扩散”。
六、实体店的“中国式短板”
1. 同质化严重:一条步行街十家奶茶店、八家服装店,缺乏差异化;
2. 体验缺位:导购只问“买不买”,没有内容、没有场景;
3. 数字化滞后:库存、会员、营销仍靠 Excel,而电商后台实时大数据驱动。
七、例外与启示
• 逆势增长的实体店
山姆会员店、Costco、胖东来——它们用“会员制+极致体验+低价精选”证明:不是实体店不行,是“传统、同质、高加价”的实体店不行。
• 电商也开始“卷”
流量成本从 2018 年的 20% 涨到 2023 年的 40%;免费配送取消、价格优势收窄,电商正经历实体店 2015 年经历的“高成本拐点”。
八、结语
电商在中国“干趴”实体店,不是单一技术革命,而是“高房价、高供给、低成本物流、超级平台算法”四重力量的耦合。
当房租不再疯狂、实体店完成数字化改造、消费者重新追求体验时,“线上为王”的天平也可能再次摆动。商业没有终局,只有迭代——马车被汽车取代,但今天的汽车也在被新能源车颠覆。实体店要做的,不是抱怨电商,而是成为“下一辆新能源车”。
来源:比亚迪现状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