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冬天,黑水靺鞨的使者带着一封措辞强硬的书信站在渤海国王宫门外,风雪刚停,宫门却迟迟没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冬天,黑水靺鞨的使者带着一封措辞强硬的书信站在渤海国王宫门外,风雪刚停,宫门却迟迟没开。
那是公元725年,大武艺刚刚把军队推进了虞娄部的边境。
前一天,他还在议事厅里大声说要“彻底肃清东北诸夷”,第二天清晨,靺鞨的使者就到了。
谁也没想到,这么快就传到了那边。
气氛一下子变了。
那时候的渤海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小部族了。
疆域南接新罗,北到黑龙江流域,西边甚至能碰到契丹和突厥的地盘。
说句实话,这个政权虽然才刚刚成立十几年,可扩张得比谁都快。
那会儿大武艺正意气风发。
他接过父亲大祚荣的位置才没几年,就已经把渤海变成了东北地区最有话语权的势力之一。
可他也知道,扩张得太快,早晚会有麻烦。
果然,这次靺鞨的使者不是来谈贸易的。
书信里写得清楚:“若再犯北境,黑水靺鞨将不再容忍。”
大武艺没回信。
他派了个使者去长安。
“告诉皇帝陛下,臣愿归还所占营州之地,愿谢罪。”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场本来可能爆发的大战,被他硬生生压了下去。
这事儿要从更早说起。
696年,也就是大祚荣起兵的前一年,契丹部的李尽忠反叛唐朝,攻下了营州。
唐军三次发兵,都没能立刻平息这场动乱。
东北的控制线一夜之间崩了。
那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一次边疆叛乱,没想到,却成了渤海国崛起的起点。
大祚荣是靺鞨人,跟契丹有过来往,也受过唐朝册封。
他看得很清楚,唐军在东北的威信已经不是从前了。
于是趁着局势混乱,他带着人马闯过天门岭,一仗打得唐军措手不及。
那会儿没人知道他是谁,可一战之后,整个东北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等到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唐朝考虑再三,干脆承认了他的地位。
封他为“渤海郡王”,这其实就是个很聪明的妥协。
渤海国的名字,从那时候才正式出现。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那么顺利。
大祚荣死后,大武艺上位。
他不像父亲那样稳重,手段更强硬,也更急于扩张。
几年时间,铁利、拂捏、越喜这些部族相继被征服。
疆域扩了,兵力多了,但敌人也跟着来了。
唐朝、新罗、黑水靺鞨、室韦,联手围攻渤海。
大武艺虽然嘴上不认输,最后还是退还了部分土地,送了厚礼给唐朝,才换来一纸赦令。
这事过后,他开始收敛了不少。
737年,大武艺病逝。
他的儿子大钦茂继位,这人和他父亲完全不同。
更像个治理国家的人。56年执政,渤海国的制度、官制、农业、交通,基本都定下来。
那个时候,国都上京龙泉府已经有了长安的影子。
街道布局、官署制度甚至礼仪服色,几乎全照着唐朝的标准来。
这不是模仿,这是认同。
渤海人骨子里是认这个大国的。
他们想做的是“被认可”,不是“另起炉灶”。
可惜,这么多年风雨之后,渤海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大钦茂去世之后,渤海国权力斗争不断,几十年里换了好几任国王。
直到818年,大仁秀上台,情况才稳定下来。
这位渤海宣王,是大祚荣弟弟大野勃的后代。
他上台的时候,渤海正处在一片混乱中。
可他是个能扛事儿的人。
对内整顿,对外出击。
他亲自率兵北征黑水靺鞨,南压新罗,一路打出边境线。
朝廷上下都说:“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
可他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恢复了制度的权威。
他不光打仗,还重修法度、整顿户籍、恢复科举制度。
后来他的孙子大彝震继位,把这套东西推得更远。
他派人年年去长安,把唐朝的典章制度一条条带回来。
从礼仪制度到科举教育,几乎都搬到了渤海国。
那个时候,渤海人说自己是“海东盛国”——在唐朝的东方,有这么一个文教繁盛、礼仪完备的国家,跟唐朝一样繁荣。
可惜,盛世没能维持太久。
907年,唐朝灭亡。
整个中原陷入了五代十国的混战中。
中央没了,边疆自然也乱。
契丹人趁势崛起,耶律阿保机统一草原,建立辽国。
渤海国夹在契丹和高丽之间,成了必须解决的“地缘障碍”。
925年,辽军越过松花江,直扑渤海上京龙泉府。
城破之前,大諲撰还在宫中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有史书记载,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吾世守山海之地,今无援可待,唯有自存。”
最终,他选择投降。
渤海国灭亡,历时212年。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它。
参考资料:
《旧唐书·渤海传》,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渤海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
李硕,《北方的铁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王钟翰,《东北民族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通史·唐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来源:小亮唠历史